劉艷,女,廣東梅縣人,畢業中山大學外國語學院。曾任職于珠海出版社,《雙語作文》雜志社,現為自由撰稿人,憑借工作的閱歷及對生活的感悟,已出版《先工作后創業》《聰明女人巧當家》《這樣省錢最有效》《淡定的女人最幸福》《二十幾歲小美女理財圣經》等作品。
第一章社交語言藝術
——讓你的人際關系更和諧
社交中,幾乎一刻也離不開語言。俗話說,“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劍傷肉,話傷心”。由此可知,交談的方式直接決定著交談的效果,語言技巧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通常在社交中受人歡迎、具有魅力的人,一定是掌握語言技巧的人。所以,強化語言、談吐方面的修養,學習、掌握并運用好交談的技巧,對社交是至關重要的。
恰當的稱呼與交談敬辭
與人交往時稱呼是必不可少的。常言道:“言語是個人學問品格的衣冠。”一個相貌堂堂、外表高貴的人,如果一開口就說出粗俗不堪的話,那么別人對他的敬慕之心就會馬上煙消云散。那么,在交談中如何做到彬彬有禮、溫文爾雅呢?首先是使用的稱呼要恰當。一般來說,要處理好以下7種關系。
1 等級關系
當代社會中的等級關系,雖然不同于森嚴的封建等級,但是用合適的稱呼體現出上下長幼,以示親切或尊敬,也是必要的。對年長者、知名人士要用尊稱;對領導或單位負責人可稱其職務;對職務低于自己的,也要選擇有親切含義的稱呼,一般不宜直呼其名。
2 心理關系
同樣的稱呼,有人樂于接受,有人則諱莫如深。漁民忌“沉”字,假如對方正好姓陳,你若“老陳、老陳”地叫個沒完,他肯定會不高興。同樣是30歲的人,有人樂意被稱為“老張”“老李”,而對于正在尋找伴侶的人,不妨稱其為“小張”“小李”。
3 地域關系
中國幅員遼闊,方言繁多,即使同一個稱呼,也因地域不同而含義迥異。比如“侉子”這個稱呼,在南方有些地區指體魄健壯的男子,是敬重夸贊的稱呼,而北方人習慣把“侉子”與粗俗野蠻聯系在一起。所以,來到異地他鄉,在不了解當地的方言土語的情況下,還是以“同志”相稱較為妥當。
4 主次關系
或稱“先后關系”。如果同時需要對不止一個人進行稱呼,一般來說應有個順序,先長后幼、先上后下、先疏后親。周總理在1972年2月21日宴請尼克松一行時的講話,開頭是這樣的:“總統先生,尼克松夫人,女士們,先生們,同志們,朋友們!”這一系列稱呼,既恰當又排列有序。
總之,在交談中,恰當地使用稱呼,有助于交談的順利開展,達到交談的目的。
5 場合關系
同一個稱呼,在有些場合中使用就合適,換一個場合就不合適。比如在一般場合叫“奶奶”“媽媽”,自然而親切,叫“祖母”“母親”,就生硬別扭,但如果在一些比較莊重的場合,則以后者為宜。又如,一個人兼有幾種身份,對他的稱呼也要因時因地而定。
6 時代關系
有些稱呼帶有舊時代的烙印。比如“剃頭的”“伙夫”“戲子”之類,都有輕蔑的含義,應該淘汰,而改稱“理發員(或理發師傅)”“炊事員(或廚師)”“演員(或文藝工作者)”等。
不過,有一些稱呼,如“先生”“小姐”“閣下”,在某些場合使用起來還是很得體的。中國面向世界開放以來,由于各國社會制度不同,在外事交談中,稱呼的使用還要考慮其他國家的習慣。
7 褒貶關系
有的稱呼本身就帶有明顯褒獎的感情色彩,如“老廠長”“老模范”等。稱呼別人的綽號,有時有親切感,如陳賡將軍就喜歡別人稱他為“小木瓜”(頭腦遲鈍者),但以別人的生理缺陷為綽號,是對別人人格的侮辱,是缺乏教養的表現。在戀人的稱呼中,常有“傻瓜”“壞蛋”之稱,不但不會引起反感,反而令人喜歡,因為這是表達特殊感情的特殊稱呼。
在人際交往中,你的言談能否愉悅他人,除了使用恰當的稱呼外,另一個重要因素就是能否適時、恰當地使用敬辭。所謂敬辭,即帶有恭敬口吻的用語。它既能表示你對對方的友好與敬重,又能使自己的辭色顯得高雅、禮貌。下面談談敬辭及其應用方面的一些問題。
從敬辭的作用看,可分為很多種類,主要有表示謝意、感激、佩服的,如拜謝、拜服、高見、高論等;表示希望得到對方指教的,如賜教、候教、雅正、呈正等;表示詢問的,如請問、高壽、貴庚等;表示情態、動作的,如恭候、奉陪、光臨、拜望、惠存、笑納、雅教等;表示請托的,如煩勞、勞駕、拜托、賞光、鼎力等;表示尊稱的,如閣下、高足、仁兄、賢弟、大人、諸位等;表示歉意或請人原諒的,如失敬、失迎、海涵、包涵等。
從表達形式來看,敬辭又可分為口頭的和書面的。前者如拜托、賜教、借光、煩勞、奉陪、高見、閣下、恭候、請問等;后者如駕臨、枉駕、鈞鑒等。口頭敬辭可以作為書面敬辭在文章中應用,而書面敬辭除了特殊情況外,很少用作口頭敬辭。
敬辭不管是口頭的還是書面的,多出現在句子的開頭或末尾。如“煩勞您順便給我家里帶個信兒去”,“借光,讓我過去”,這是出現在句子開頭的;“招待不周,還望海涵”,“本周日下午在家候教”,這是出現在句子末尾的。當然,敬辭有時也出現在句子中間,如“承蒙鼎力協助,不勝感謝”,“我們已經恭候多時了”。
在我們了解的敬辭中,有的含義不止一種,如“高壽”做敬辭用,是問老人的年紀,“老太爺高壽啦”這句中的“高壽”除用作敬辭以外,還有“長壽”的意思。“俯就”用作敬辭時,是請對方同意擔任某種職務時用,另外,它還有遷就、將就的意思。“海量”用作敬辭,是表示寬宏的度量,如“對不住的地方,還望您海量包涵”。此外,“海量”還可指很大的酒量,如“您有海量,還可多喝幾杯”。“敬禮”則可表示一種立正、舉手或鞠躬行禮的動作。
值得注意的是,上面介紹的敬辭今天很多已廢棄不用了,只要掌握即可,不要亂用。
那么,在日常交談中,怎樣才能恰當地使用敬辭呢?
(1)熟記常用的敬辭。俗話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只有熟悉、記住那些常用的敬辭,才能在交談中脫口而出,既能愉悅他人,又能顯示自己的口才與素養。
(2)弄懂意思,注意敬辭的應用范圍。敬辭一般用于托人辦事、表示感謝、請人指教、表示敬意、問人情況、表示誠摯等情況。當然,敬辭也有用于書面寫作的。少數敬辭有其特定的使用對象或場合。例如“高齡”,一般稱老人的年齡(多指60歲以上);“大人”和“膝下”一般稱長輩,且多用于書信,如“父親大人膝下”;“閣下”稱對方,從前多用于書函中,現多用于外交場合,如“大使閣下”。
(3)適應人的心理需求。從社會心理學的角度來講,人們在交際中都希望受到別人的尊重,樂于聽到帶恭敬口吻的話語,而敬辭正好滿足了這種心理需求。因此,我們應該重視使用敬辭,該用的時候一定要用。
自我介紹的技巧
在社會活動中,互不相識的人見面總免不了要自我介紹。自我介紹實際上是一種自我推銷,是給別人留下的第一印象的方法。自我介紹包括對姓名、年齡、職業、住址、經歷及特長等幾個方面的介紹,應根據場合和需要決定其繁簡,一般的朋友聚會只需說出自己的姓名、身份即可。
自我介紹時,態度要平和,要清晰地報出自己的姓名,并用微笑來表達友好。同時還要掌握好分寸,不要有意抬高或貶低自己,否則會讓人產生反感,不愿與你來往。
一般來說,自我介紹時應注意以下幾點。
1 平和自信
自我介紹時應大大方方、不卑不亢,切不可羞答忸怩、吞吞吐吐、左顧右盼。應該勇于向他人展示自己,樹立自信,讓別人產生與你交往的愿望。
2 繁簡得當
應視交際的需要來決定介紹的繁簡。一般來說,參加聚會、演講、為他人辦事、偶爾碰面、為單位公關等,自我介紹宜簡單些,只要介紹姓名和工作單位即可;而在求職、戀愛、找人辦事、招標投標、深交朋友等場合,則可以介紹得細致一點。
3 把握分寸
介紹自己要有自謙和自識,把握好分寸。有的人作自我介紹時,左一個“我”,右一個“我”,叫人聽了反感;也有的人把自己的形象樹立得很高大;更有甚者,一提到自己時便揚揚得意,這樣的自我介紹都不會給對方留下良好的印象。
掌握分寸,關鍵是要語氣平和、目光親切、神態自然,這樣才能讓人感受到一個自信、自立而又自謙的美好形象。切不可自吹自擂,忌用“很”“最”“第一”之類的字眼,這樣才能使對方對你產生信任。
4 巧言介紹
加深印象是自我介紹的目的。自我介紹首先要介紹自己的名字,并對“姓”和“名”加以解釋,解釋得越巧妙,別人的印象就越深。這可以顯示出一個人的知識水平和性格修養,也可以體現一個人的口才。
一個人的姓名,往往有豐富的文化積淀,或折射出凝重的史實,或反映時代的樂章,或寄寓雙親對子女的殷切期望,因此,巧解姓名有時也令人動情,加深印象。
某高校舉行了一次全校演講比賽,參賽選手各出奇招,其中有一位叫潘望的參賽選手在作自我介紹時說:“我叫潘望,‘希望’的望。早在孩提時代,我那只有初中文化的軍人爸爸和教小學的媽媽就輪番地叮囑我:‘望兒,你可是咱家的希望啊!’為了不辱使命,肩負著雙親的重托,我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地走來,直到今天,走到這所全國著名的高校。但愿老師們能給我這只盼望飛翔的鳥兒插上奮飛的翅膀。”在潘望的介紹中,父母的心愿并列呈現,誰能不為之心動?
5 獨具特色
簡單地介紹姓名給人的印象非常平淡,只有獨具特色的自我介紹才能給他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譚飛是一個個子不高、戴著眼鏡的電視節目主持人,他在向大家介紹自己時這樣說:“我的眼睛不大還有點近視,但這絲毫不影響我的睿智與遠見;耳朵雖小,更提醒我要耐心傾聽觀眾的心聲;嘴巴也不大,正說明我不夸夸其談,嗩吶和號角的孔都不大,但同樣能怒吼與吶喊;個子雖然矮小了點,可濃縮的都是精華。有人說‘缺點在一定條件下也會成為優點’,這話難免有些夸張,但‘缺點在一定條件下會成為特色’則是毋庸置疑的。”譚飛在介紹中借容貌自嘲,給他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與陌生人一見如故的訣竅
一見如故,相見恨晚,歷來被視為人生中的一大快事。善于跟素昧平生者打交道,讓對方感到相見恨晚,不僅是一件快事,而且對工作、學習也大有裨益。那么,如何交談才能使對方產生相見恨晚的感覺呢?
1 說好開場白
初次見面的第一句話,是留給對方的第一印象。說好說壞,關系重大。說第一句話的原則是:親熱、貼心、消除陌生感。
(1)攀認式。例如,初次見面,同對方說“我和你姐姐是同學”或“我是你父親的同事”,等等,短短的一句話,就縮短了與陌生人之間的距離。其實,任何兩個人,只要彼此留意,就很可能發現雙方有這樣或那樣的親友關系。
(2)敬慕式。對初次見面者表示敬重、仰慕,是熱情有禮的表現。但一定要掌握好分寸,不能胡亂吹捧,不要說“久聞大名,如雷貫耳”之類的過頭話。表示敬慕的內容應因人因時因地而異,要恰到好處,讓聽者感到自然。
(3)問候式。“您好”是向對方問候致意的常用語,但若能因對象、時間的不同而使用不同的問候語,效果會更好。對德高望重的長者,宜說“您老人家好”,以示敬意;對年齡與自己相仿者,稱“老王,你好”,顯得親切;對醫生和教師,說“李醫生,您好”“王老師,您好”,有尊重意味。節日期間,說“節日好”“新年好”,給人以祝賀節日之感;早晨說“早上好”則比“您好”更得體。
2 尋找共同話題
說好第一句話,僅僅是一個良好的開端。要談得有味,談得投機,談得其樂融融,雙方必須確立共同感興趣的話題。有人認為,素昧平生,初次見面,何來共同感興趣的話題?這就要在講話時仔細觀察對方,從他的興趣愛好、個性特點、文化水平和心情處境入手,做到細微之處見品性。
(1)察言觀色,尋找共同點。一個人的心理狀態、精神追求、生活愛好等,或多或少地會在他們的表情、服飾、談吐、舉止等方面有所表現。只要你善于觀察,就會發現你們的共同點。
在火車上,一名中文教師見對面座位上的一個年輕人正在看一本世界名著,于是主動與他交談:“你是學什么專業的呀?”年輕人回答:“我是學中文的。”“哎呀,咱們是學同一個專業的,我也是學中文的,你們上學時學的教材是什么版本?”
上例中,中文教師經過仔細觀察,尋找到共同點后,找到了交談的思路。當然,察言觀色發現的東西,還要與自己的興趣愛好相結合,才有可能打破沉寂的氣氛。否則,即使發現了共同點,仍會無話可說,或說一兩句就卡殼了。
(2)以話試探,發現共同點。陌生人相遇,為了打破沉默,有人以招呼開場,有人以動作開場,一邊幫對方做某些急需幫助的事,一邊以話試探;有的通過借書借報來展開交談。
劉女士到醫院看病,掛完號后坐在候診大廳里等著。鄰座的一位大姐很健談,主動問她:“你是來看什么病的?聽口音不像本地人,老家是哪兒的呀?”當得知劉女士是山東青島人時,她高興地說:“青島非常美,我以前出差去過幾次。”劉女士便問:“您在什么單位工作?”兩人親切地交談起來。不一會兒,她們已經成為朋友了,分手時還互邀對方到家中做客。
這種融洽的效果看上去是偶然的,實際上也有其必然原因。只有通過“火力偵察”,發現共同點,交際才能自如。
(3)聽人介紹,猜度共同點。有時我們到朋友家串門,遇到有陌生人在座,作為對于兩者都很熟悉的主人,會馬上出面為雙方介紹,說明雙方與主人的關系、各自的身份、工作單位,甚至個性特點、愛好等。細心人從介紹中馬上就可發現對方與自己有什么共同之處。
一位縣物價局的局長和一位縣中學的教師,在一個朋友家見面了。主人為他們互相做了介紹,他們發現彼此都是主人的同學,于是馬上圍繞“同學”這個突破口進行交談,很快便變得熟稔起來。
運用這一技巧的關鍵是在聽介紹時仔細地分析、認識對方,發現共同點后再在交談中延伸,不斷地發現新的共同話題。
(4)揣摩談話,探索共同點。為了發現陌生人與自己的共同點,可以在對方和別人談話時留心分析、揣摩,也可以在對方和自己交談時揣摩其話語,從中發現共同點。
(5)步步深入,挖掘共同點。隨著交談的深入,雙方的共同點會越來越多。為了使交談順利進行下去,必須一步步地挖掘深層次的共同點。譬如共同的生活環境、共同的工作任務、共同的行路方向、共同的生活習慣等,只要仔細挖掘,陌生人之間無話可講的僵局是不難打破的。
3 找準時機,適時切入
與陌生人交談,除了了解對方,讓對方多開口外,還要看準形勢,不放過任何說話的機會,適時地表現自我,讓對方充分了解自己。如果對方能從你的談話中產生共鳴、獲取教益,雙方會更親近。
利用媒介找出共同語言,縮短雙方距離,就是其中的一種方法。比如,看見一位陌生人手里拿著一本厚書,可問:“這是什么書啊?這么厚,您一定十分用功!”對別人的一切表示出濃厚的興趣,通過媒介引發對方表露自我的心情,交談就能順利進行。
開場白結束后,特別要注意話題的選擇,應盡量避免容易引起爭論的話題。為此,當你選擇某個話題時,要特別留意對方的眼神和小動作,一旦發現對方有厭倦、冷淡的情緒,應立即轉換話題。
要讓對方對你產生好感,留下不可磨滅的印象,還必須察言觀色,掌握其心理。例如,如果知道對方因子女今年高考落榜而舉家不歡,應勸慰、開導對方,講講“榜上無名,腳下有路”的道理,舉些自學成才的實例。如果對方子女決定明年再考,而你又有復習備戰的經驗,則可現身說法,談談高考復習需注意的地方,或提供一些較有價值的參考書。在這種場合,切忌大談榜上有名的光榮。即使你的子女已考入名牌大學,也不宜宣揚,以免引起對方的反感。
5 設計好告別語
能給對方留下深刻印象的告別語,會讓對方感到意猶未盡,渴望下一次的交談。例如,“祝您成功,恭候佳音!”——良好的祝愿會使對方受到鼓舞;“今天有幸結識您,愿從此常來常往!”——熱情洋溢的語言會使對方受到感染;“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贊揚的語言令對方獲得充分的肯定;“送君千里,終有一別,謝謝你的盛情款待。”——感謝的語言令對方感到溫暖;“如果什么時候路過這里,請到我家做客,再見。”——邀請式的結束語使人感受到尊重,同時為以后的交往打下基礎;“您覺得我還有哪些地方需要改進?怎樣做好呢?”——征詢式的結束語令對方倍感親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