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近百年政治史》廣受贊譽。此后為了教學需要,將鴉片戰(zhàn)爭到中日甲午戰(zhàn)爭補寫四章與原編合印成《中國近百年政治史》,1946年交藍田啟明書局出版,1947年又由上海商務印書館出版。1956年在美國出版英文版,1964年在新德里出版印度版。
《中國近百年政治史》記述了從鴉片戰(zhàn)爭到國民黨北伐、北洋軍閥的覆滅近百年的政治、軍事、經濟史。材料豐富、敘事準確、分析透徹、評價公允,特別是對歷史事件的來龍去脈敘述得非常清楚,使人讀了豁然省悟,是了解中同近代史的好書,在國內外影響頗大。美國學者費正清說它是“中國近代政治史的清晰的全面的評述……對于西方的研究學者來說,作為一種可靠的紀事史和重要資料的簡編具有重要的價值”。
李劍農(1880-1963),又名劍龍,號德生,湖南邵陽人,名歷史學家,武漢大學歷史系教授。有《中山出世后六十年大事記》、《政治學概論》、《中國經濟史》等,后擴充為《中國近百年政治史》。
卷頭語
導論
一 百年前的世界趨勢
二 百年前中國內部的情形
三 百年來中國政治變化的概要
第一章 鴉片戰(zhàn)爭
一 鴉片戰(zhàn)爭前中國對外一般的關系
二 鴉片戰(zhàn)爭前的中英交涉
三 鴉片問題的發(fā)生與林則徐的嚴切手段
四 戰(zhàn)爭的經過及其結果
五 鴉片戰(zhàn)爭的意義
第二章 洪楊革命時代
一 洪楊崛起以前的社會背景
二 洪秀全與太平天國的樹立
三 曾國藩與湘軍的崛起
四 太平天國被摧倒的經過
五 太平軍失敗與湘軍致勝的原因
六 洪楊戰(zhàn)役期中的外患及清廷政權的推移
第三章 西法模仿時代
一 同光兩代的朝局及政治上的中心人物
二 西法模仿與士大夫心里的反感
三 西法模仿時代中的對外關系問題(一——俄國侵占伊犁與新疆改設行省
四 西法模仿時代中的對外關系問題(二——中法戰(zhàn)役與海軍衙門的創(chuàng)設
五 西法模仿時代中的對外關系問題(三——中日戰(zhàn)爭
第四章 維新運動的初步
一 兩個維新運動的領導人物——孫中山與康有為
二 適應一時環(huán)境的康有為
三 康有為維新運動的思想基礎和進行方法
四 百日維新的失敗——戊戌政變
五 維新運動失敗的原因及其結果
第五章 維新運動的反動
一 反動勢力的解剖
二 反動的演進——己亥建儲與庚子拳亂
三 反動期中革命黨與保皇黨的離合運動
四 反動與袁世凱的幸運——北洋軍閥基礎的成立
第六章 維新運動的再起
一言論界的驕子梁啟超
二 新勢力復活的醞釀
三 清政府遮羞的變法及主持的人物
四 日俄戰(zhàn)爭與立憲的動機
第七章 革命與立憲的對抗運動(上
一 中國同盟會的成立
二 革命論與立憲論的激戰(zhàn)
三 清政府預備立憲的表示及滿漢的暗斗
四 立憲黨的活動及其結果
五 屢起屢仆的革命軍
第八章 革命與立憲的對抗運動(下
一 宣統(tǒng)嗣位與袁世凱之被逐
二 皇族集權與立憲運動的大失望
三 革命運動的苦境
四 鐵道國有政策的反響
第九章 滿清政府的顛覆與中華民國的成立
一 武昌起義與各省的響應
二 袁世凱的起用與清廷的逐步降服
三 南京臨時政府的組織
四 和議的經過與清帝退位
五 改選臨時總統(tǒng)頒布約法與臨時政府的北遷
第十章 國民黨與北洋軍閥斗爭的初期
一 政黨的產生與演化
二 內閣的更迭與政黨的關系
三 “宋案”及大借款的風潮
四 討袁軍的失敗
五 國會的破毀與所謂“第一流內閣”的末路
第十一章 帝制運動與反帝制運動
一 約法的改造
二 帝制運動的公開演進
三 反帝制各派的聯合戰(zhàn)線與外交形勢
四 護國軍的崛起與帝制的撤銷
五 帝制撤銷后南北兩方的行動及袁氏之死
六 帝制戰(zhàn)爭的副產物——南北小軍閥的產生
第十二章 護法運動中北洋軍閥的分裂與西南軍閥的離合
一 袁死后新舊約法之爭——護法運動的序幕
二 國會恢復后的黨派形勢與政潮
三 國會第二次解散、張勛復辟與段祺瑞的再起
四 南北分裂——護法戰(zhàn)爭的開始
五 護法戰(zhàn)爭中北方馮段的暗斗
六 護法戰(zhàn)爭中西南黨派的暗斗與軍政府改組
七 無結果的南北和會
八 北方段派勢力的傾覆與南方軍政府的瓦解
第十三章 聯省自治運動與南北各軍閥的混戰(zhàn)
一聯治思想的由來及其運動的進展
二 聯治運動中的援鄂戰(zhàn)爭
三 聯治運動中北方的奉直斗爭
四 聯治運動中南方陳炯明的叛孫
五 所謂“法統(tǒng)”的恢復與聯治運動的合流
六 中山重回廣州建立大元帥府
七 曹錕實行篡位的演進
第十四章 中國國民黨改組與北洋軍閥的末路
一 中國國民黨改組前社會思潮的傾向
二 中國國民黨改組的經過
三 中國國民黨改組后在廣東奮斗的第一年
四 曹吳的傾倒
五 臨時執(zhí)政政府的成立及其設施與中國國民黨的態(tài)度
六 北方各軍閥的大混戰(zhàn)與執(zhí)政政府的消滅
七 中國國民黨出師北伐前內部整理的工作
八 北洋軍閥的末路
《中國近百年政治史》:
就政治思想方面說,此時期中法國有三大名人:一個是孟德斯鳩(1689—1755),研究各種政制,發(fā)表所謂《法意》的名著;一個是伏爾泰(1694—1778),發(fā)表許多文學作品,攻擊貴族、僧侶等上流社會;一個是盧梭(1712一1778),發(fā)表有名的《民約論》。這都是促起政治社會產生變化的推動力。就經濟思想上說,在英國有亞當·斯密(1723—1790)發(fā)表所謂《原富》的名著,成為近代經濟學的鼻祖;在法國有魁奈(1694一1774),為重農學派的倡導者。這都是鼓吹經濟上自由主義的。有了這些經濟上及思想上不斷的新發(fā)展,于是西方的政治、經濟、社會都不能維持原來的形勢,并且變動的波瀾將由西方而及于全世界。
再就此時代西方的國際形勢及政治實際上的變動觀察。自東西航路發(fā)現后,殖民地的爭奪已遍于東西兩半球。17世紀西班牙在海外的優(yōu)越勢力到了18世紀,漸漸地移于英國(17世紀世界殖民事業(yè),西班牙領地最大,法蘭西、葡萄牙次之,英吉利最小)。18世紀的初期,歐洲各國的政治,法國已完成強固的中央集權,英國且由君主的中央集權進于國會內閣政治,其他各國的政治組織散漫微弱,遠不及英法。在歐洲本部的政爭,英與法常處于敵對的地位,因此在海外殖民地的爭奪,英法兩國也常常彼此對抗。當18世紀的中期,英法兩國在東半球的印度和西半球的美洲都有劇烈的戰(zhàn)爭。兩國在印度的勢力,起初本不相上下,印度人并且多傾向法國的方面;1741年后,英法在歐洲因為奧國皇位繼承問題發(fā)生戰(zhàn)爭,于是兩國在印度也開始爭奪。從1743年起,連年戰(zhàn)爭不斷,到1756年,歐洲又發(fā)生所謂“七年戰(zhàn)爭”,英法又成勁敵,兩國在印度的爭奪更兇。結果英以東印度公司社員克萊夫的奮斗,卒于1760年將法國在印度的勢力摧毀,從此印度成為英國的囊中物。到1784年,由英政府發(fā)布條例,將監(jiān)督權由東印度公司移歸政府,樹立英國雄飛于東方的基礎。英法兩國在北美洲的勢力,當18世紀的初期也是法國優(yōu)于英國。兩國在北美洲的爭奪,約與在印度爭奪的同時。最烈的戰(zhàn)爭,也是在歐洲“七年戰(zhàn)爭”時。1759年,英國攻陷魁北克,次年遂占領加拿大,于是英國在北美洲也獨據優(yōu)勢。
自英法兩國殖民地爭奪的勝負決定后,于是更要發(fā)生世界的大政變了:一為英國殖民地北美十三州的獨立,一為法國的大革命。英國的熱心爭奪殖民地,起初是想由母國壟斷殖民地的利益,北美的殖民就有些不平。自經累年的對外戰(zhàn)爭以來,國庫的負擔增加,因于1765年課稅于北美殖民地;殖民地以在國會無發(fā)言權,堅不承認。英政府想用兵力強制,到1775年,十三州就聯合樹起獨立的旗幟來了。獨立的戰(zhàn)爭自1775至1783年,共經八年。歐洲大陸各國都有點嫉視英國海上的勢力(尤其是法國),對于獨立軍予以種種援助,英政府卒歸失敗;到1787年,十三州制定了一種聯邦新憲法,正式成立一個聯邦共和國,開近代民主共和國的先聲。北美聯邦共和國成立后僅二年(1789),法國的大革命發(fā)生了。法國也因為在不斷的戰(zhàn)爭中,國庫弄得很空虛,又加以王室和貴族的奢侈濫費,弄得財政沒有方法整理;社會上的人士受了伏爾泰、盧梭一輩人學說的熏染,加以北美獨立戰(zhàn)爭的刺激,于是以召集三級全體議會為導線,引出大革命的活劇。到1792年,由國民公會將國王路易十六處以死刑,宣布法國為共和國;再經過幾年的混亂,政權落入拿破侖第一之手,到1804年,拿破侖稱帝了。當法國革命初起時,歐洲各國的君主貴族政府群起恐慌,想用兵力來撲滅法國的革命勢力,但是完全失敗;及拿破侖專政,一手舉自由旗,一手提指揮刀,橫行全歐,把歐洲大陸的封建殘余尸骸踏人泥涂;除了極北的俄國和隔離于海上的英國外,大都皆被拿破侖所懾服。1812年,拿破侖由俄敗歸,兵力衰退,英、俄、普、奧各國乘勢合力攻法,始于1814至1815年兩年,把拿破侖打敗,將他流放于圣赫勒拿島;由維也納會議,恢復歐洲的和平秩序。
1815年后,歐洲的和平秩序雖然恢復了,法國也再由拿破侖的帝政返于波旁王統(tǒng)的王政了,算是反動勢力的伸張時期。但是法國的王政已非從前的王政,路易十八須用憲法來敷衍國民。其他各國的國民雖然連一紙憲法都不曾取得,但是自由民權的思想已潛伏在各國人民的腦識里,不能拔除了。到了1830年,法國又發(fā)生所謂“七月革命”,更換了一個新王統(tǒng),由波旁王家的支裔俄連公爵路易·菲立普,取查爾十世而代之。這次革命的意義,就是以新興工商業(yè)的中流階級勢力,戰(zhàn)勝反動的貴族、僧侶傳統(tǒng)勢力。法國的“七月革命”,對于歐洲其他各國,雖未發(fā)生絕大的波動,但也多少受了一點影響;其中受影響而發(fā)生最良好的結果的,要算是英國1832年國會改革案的成立(即清道光十二年,鴉片問題將要發(fā)生了)。英國的政治在1832年以前雖已成為國會的內閣政治,但國會為舊貴族、地主的優(yōu)越勢力所宰制;經1832年的改革后,新興工商業(yè)的中流階級勢力始得及于國會。自此,英國的國會內閣政治比從前的精神更不相同,向外發(fā)展的力量比從前更形充實,歐洲大陸各國的國民隔岸羨慕,有望塵莫及之感。但是有了那種蒸汽機和其他思想學術上不斷的新發(fā)展作推進器,民權自由的勢力不久也要彌漫全歐,終非那“神圣同盟”的力量所能遏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