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蘭德是美國當代*有影響的作家、思想家和公共知識分子之一。安·蘭德宣揚**個人主義精神,是理性利己主義的倡導者,與利他主義和自我犧牲的倫理學形成*為尖銳的對抗。在美國,她的作品的銷量僅次于《圣經》。有人說,不了解安·蘭德就無法理解美國精神。許多大名鼎鼎的人物,包括前美聯儲主席格林斯潘、甲骨文CEO埃里森都是安·蘭德哲學的擁躉。
第一章 誰需要哲學
[題注]本文是安·蘭德于1974年3月6日在美國西點軍校對畢業生發表的演講。
我是一個小說家,所以請允許我以一個故事開始演講。想象一下,假如你們是宇航員,而你們的飛船因為失去控制迫降在某個不知名的星球上。當你恢復清醒,發現身體沒有受到過度傷害時,腦子里首先想到的肯定是三個問題:我在哪里?我是怎么到這兒來的?我該做什么?
目光所及,是叫不上名字的植物,還有空氣可供呼吸,陽光顯得黯淡晦暗,氣溫較低——當然這些都是臆想的感受。你有種想做點什么的沖動,不由自主地抬頭望天空,但是隨即怔在那里放棄了。有種突兀的感覺籠罩著你:如果不是周圍環境的強烈提示,你很可能意識不到自己是在遠離地球無法返回的陌生星球上。只要你對此沒了解,你就會始終保有希望,一種模糊的、快樂的又帶著些許沖動的希望。
接著,你會轉而關注船艙里的儀器和工具,工具估計會有不同程度的毀損,你暫時無從判斷。但是你可能又猶豫了,因為突然有種莫名的恐懼襲來:你怎么能相信這些儀器和工具?你怎么確認不是這些儀器的誤導,才到了這個不知名的陌生地方?你怎么知道這些儀器在陌生的地方能否正常運行?最終,你不得不放棄這些儀器和工具。
然后,你開始想為什么你一點做事的沖動都沒有。好像最安全的方式就是坐等某種事物的出現。你自我安慰說,飛船已受損,最好不要啟動飛船。你看到飛船外某種陌生的生物遠遠地朝你走來,可是你根本不知道他們是否是人類,你只看到他們也是用兩只腳行走。或許你期待他們將會告訴你接下來該怎么做。
但是,你永遠也得不到來自他們的指引。
有人可能會說,這些都是幻想,不會出現像故事中主角那樣的情況,所有宇航員都不會。可能你真不會像故事中的主角那樣,但是我所說的這一切,其實是地球上大多數人的生活方式。
大多數人都在回避上面提到的三個問題,但是不管人們有沒有認識到,答案都潛藏在每個人的日常生活、感情和實際行動中:我在哪兒?我是怎么知道的?我該做什么?
當人們上了年紀,有了足夠的閱歷時,每個人都自以為知道了上述三個問題的答案。我在哪兒?在紐約。我是怎么知道的?這是明擺著的。我應該做什么?這一點可能不太確定,但是通常都會說:其他人做什么我也做什么。唯一的問題在于他們的生活不夠積極向上、缺少自信、沒有那么多歡樂,他們總是處在一種莫名其妙的恐懼狀態中,有種說不出來的內疚感,這種感受說不清道不明卻永遠無法擺脫。
人們從來沒有意識到,這些生活中的困惑都源于沒有清楚地回答上述三個問題,而只有一種學科可以解答這三個問題:那就是——哲學。
哲學研究存在的本質、人類的本性以及人類和存在的關系。具體的學科,只關注某個領域的研究,而哲學關注宇宙中一切和存在有關聯的因素。在認知領域,具體學科都是一棵棵樹木,而哲學是森林賴以生長的土壤。
哲學不能直接回答你是在紐約還是在桑給巴爾島([譯注]位于坦桑尼亞東北部的島嶼),只能教給你怎樣判斷身處何方。哲學最基本的用處在于告訴你:你身處的世界是否遵循自然法則和知識。哲學幫助我們了解:世界是不是穩定的、堅固的、絕對的;或者我們是否身處在未知的喧囂中、人類認識不了的神話中、不能預測難以知曉的混沌中;或者人類的認識能力在此是否無能為力,周圍環境中日常所見是真實的,還是虛幻的;周遭事物是獨立于人類存在的,還是由人類的思想建構的;客觀存在是人類認識的客體還是主體;客觀事物是永久保持自己的存在,還是能被人類的思想,比如某種愿望所改變。
依據不同的認識標準,對個體行為的本質、個人理想的性質可以有不同的理解。這類思想都屬于形而上學,是對存在的研究,或者用亞里士多德的話說,是“作為存在的存在”(being qua being),也是哲學的基礎。
無論你對第一個問題得出什么結論,你都會覺得有必要繼續追問:我是怎么知道這些的。因為人類不是萬能的、永遠正確的,所以人類一直在探索新的知識,同時人類還要驗證思想正確與否。人類通過推理獲得知識,還是通過超自然力量的啟示得到知識?推理思辨是人類鑒別和綜合感性知識的一種機能嗎?或者說人類具有天生的理念,在人類出生之前就深深植根在頭腦中?推理思辨就足以使人類認識現實,或是人類還擁有強于推理的認識機能?人類的認識能獲得確定性嗎,或是人類天生注定要永遠處在疑惑狀態中?
根據你設定的標準不同,你擁有的自信和對成功的概念是全然不同的。對這類事情的答案,屬于認識論(epistemology)的范疇,是關于知識的理論,即主要是研究人類的認知途徑。
形而上學和認識論,是哲學兩個主要的理論基礎。除此以外,倫理學(ethics)也是哲學的分支,可以被看作是哲學的工具。倫理學并不適用于所有事物,只是規范人類的行為,但是它對人類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影響:性格、行為、價值觀以及人際關系。倫理和道德形成一套價值體系,指引人類的選擇和行動——這也是人類生活的組成部分。
我開頭講述的故事中,宇航員在陌生的星球上無所適從,是因為不知道自己身處何方,也不曉得如何去求證。所以只有具備世界觀,認識論,對自身本質有清醒的認識,才知道自己該做什么。在深入研究倫理學之前,你必須回答形而上學和認識論的問題:人類是一種理性的動物,可以理性地對待現實,還是一種非理性的動物,在不斷變化的世界中無能為力,隨波逐流?人類能夠實現不斷的進步,并分享進步的歡樂,還是人類注定要面對失敗和災難?回答了這些問題后,你可以進入倫理學的問題:對于人類而言,什么是善,什么是惡,原因何在?人類首要的考慮是追求幸福,還是逃避痛苦?人類應該以自我實現,還是自我毀滅作為人生目標?人們應該追求自己的價值,還是把別人的利益凌駕于個人利益之上?人們應該追求幸福,還是自我犧牲?
對上述問題會有兩種截然不同的答案,我在此沒有必要再一一指出。你們在自己身上和周圍人們身上,都可以看到。
倫理學對上面的問題的回答,決定了人們在生活中如何處事,這又引向哲學的第四個分支學科——政治學,即關注社會體系中的規則。作為哲學在生活中運用的例子,政治哲學不會直接告訴你具體在一周的哪一天獲得多少天然氣供應,而只是讓每個公民都清楚,政府有權力對任何事情施加限量供應。
哲學的第五個分支是美學,主要研究藝術,該學科建立在形而上學、認識論和倫理學的基礎上。藝術是為了滿足人類感官和充實精神的需要。
你們可能有疑惑:“我從來不思考抽象的概念和術語,我只是想找到具體的、特定的、現實生活中的問題的應對方法,哲學有什么用?”我認為,為了更好地處理具體的、特定的生活中的現實問題,甚至于為了能生活在地球上,你也必須對哲學有所了解。
但是,你可能仍會覺得自己的生活與哲學毫無關聯。我覺得你如果抱有此種想法,就該重新考量一下。想想看,你是否曾經有下面的想法:“不要這么確定,沒有什么事情是確定不變的。”這個思想來自于休謨,即使你根本沒有聽說過此人,但事實就是如此;“理論上講確實如此,但卻不大可行。”這來自于柏拉圖;“這是件違反道德的事情,但是世上本來就沒有完美的事物。”你肯定是受到奧古斯丁的啟發;“這個對你來說是真的,對我而言卻未必如此。”這是威廉·詹姆斯的想法;“我對此無能為力,估計沒有人有解決辦法。”你借鑒了黑格爾的思想;“我證明不了,但我感覺這是正確的。”這是康德的思想;“這符合邏輯,但是邏輯和現實毫無關系。”這也是康德的想法;“因為這是自私的,所以是邪惡的。”那么你又引用了康德。你聽過現代的激進分子的口頭禪“先做再想”嗎?這其實是約翰·杜威([譯注]美國哲學家、教育家)提出來的。
有人可能會說:“我確實不經意間說過這些話,但是我還是不相信所有的話都是有來歷的。昨天是正確的事情,今天就可能成了錯誤。”這恰好是黑格爾早就指出的;有人又說了:“連貫是微小思想的幽靈。”這個想法來自于愛默生;又有人可能存異議:“難道某人不可能在瞬間綜合了各種不同哲學流派的思想?”這是尼克松說過的,而尼克松是從詹姆斯那里學到的。
現在,你捫心自問:如果你對抽象概念沒興趣,為什么你不得不使用這些概念呢?事實上,抽象概念是無數具體細節的綜合和概括,沒有抽象概念,你就無法認識具體、特定、現實的事物。如果你站在新生嬰兒的角度,那么所有可見的事物都是獨一無二、見所未見的。你和嬰兒的思想存在根本差異,因為你已經掌握了足夠數量的概念。
你個人無能為力,必須要把日常觀察、經驗、知識都歸納成抽象概念、進而總結成規則。你唯一能做的,就是判斷這些原則是否正確,是否反映了你的真實想法、理性信仰;或者只是些瞬間雜亂無章的想法,無從確定來源、正確性、背景和結果,若是這種情況,你多半會扔掉這個燙手山芋。
你有意無意接受的規則,可能會相互矛盾,必須被分類綜合,才能為你所用。綜合的工具,就是哲學。一個哲學體系就是對存在的一種整體觀念。既然為人,你就無法改變需要哲學的既成事實。你唯一能做的,是用清醒的、理智的、規范的思想和一絲不茍的精密邏輯構建你的哲學,而避免你的思想成為正誤難辨的結論、錯誤的歸納、充滿矛盾的觀點、沒有消化的口號以及各種幻想、疑慮和恐懼的雜亂堆積。本來就是隨機組合的各種觀念、想法,還被你的潛意識歸納成雜交哲學,最終只是形成自我懷疑(self-doubt),成為你思想之負擔。
可能又有人說,基于抽象原則的行動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是的,當然不容易。但是,如果對抽象原則全然無知而貿然行動,豈不是更加艱難?
人的潛意識就像一臺電腦——事實上比人類所能制造出的電腦不知道復雜多少倍,主要功能就是融合人的思想觀念。程序是誰編的?你的思想。如果你輕易放棄準則,或者你沒有堅定的信仰,潛意識將乘虛而入,充當程序員,你也就把自己交給那些不知何時形成的全無把握的雜亂想法。但是不管怎樣,你的電腦每時每刻以感情的方式給你指令,通俗點說是根據你的周圍環境進行評估,然后根據自有的價值觀做出反應。如果你的頭腦清醒,思想堅定,你就了解自己的價值觀和感情的本質。如果你腦子里一團糟,那么連你自己都不知道自己究竟在干什么。
當今的許多人,認為人類單靠邏輯不可能生存,人類本質上存在感情因素,所以人類必須依靠感情的指引。你想到了,我開頭講的那個故事中的宇航員就是依靠感性指引行動。這也就造成了笑話,因為人類的價值觀和感性認識都是由基本的人生觀決定的。潛意識的最后決定者是哲學,而在感性認識論者(emotionalist)心中,哲學根本不可能影響或者深入了解神秘莫測的情感。
電腦輸出內容的質量,取決于輸入內容的好壞。如果你任由潛意識隨機指揮,輸出命令的效果可想而知。你可能已經聽過程序員的口頭禪gigo,意思是“進來的是垃圾,出去的也是垃圾”。人類思想和感情的關系也遵循同樣的規律。
按照感情從事的人,就像一個聽從電腦指令的人,但是人無從讀懂電腦指令,所以他根本不知道對錯,更不曉得電腦指令把他引向成功還是失敗,是服務于他的目標還是走向邪惡。他在兩方面都茫然無知,對周圍環境和內心都是如此,他沒有把握現實或者自己動機的能力,他對外界和內心長期處于恐懼狀態中。感情本不是認識的工具,但是對哲學沒有興趣的人卻對感情趨之若鶩,因為除此之外他們別無他法。
對哲學不感興趣的人們,也從周圍環境吸收哲學的原則,比如周圍的學校、大學、書本上、雜志中、報紙、電影、電視等等。文化的基調是誰定的?是一小群哲學家,其他人只能跟在哲學家后面。選擇信仰或者放棄,都是一種追隨方式。最近兩百多年,文化界都處在康德的影響中,哲學發展的趨向是破壞人類的思想,毀滅人類對理性的自信。這個趨勢現在正處于最高峰。
人們拋棄理性后,就意識到感性并不能指引生活,于是會陷入難以自拔的恐懼之中。年輕人中吸毒流行,是失去認識途徑,急切地想逃避現實、逃避生活中的人的內心世界的反映。年輕人失去了獨立生活的能力,渴望隸屬于某個團體、組織或者幫派。其中大多數人從來沒有聽說過哲學,但是卻能意識到需要某種基本答案,以回答他們不敢面對的問題,他們希望有組織能告訴他們該如何生活。這些人隨時都可能追隨巫婆、宗教導師或者獨裁者而去。對于個人而言,最危險的事情莫過于將自身的道德自主性屈從于他人。
你可能會接著問:既然哲學可能變得這么邪惡,為什么還要學習它?有些哲學理論本身充滿謬誤、毫無意義,和現實沒有關系,為什么還要學習?
我認為,出于自我保護,出于保存真理、公正、自由和一切人類相信和曾經相信的價值都有必要學習哲學。
雖然多數哲學思想荒謬不堪,在現代歷史上尤其如此,但并不能因此斷定所有哲學都是邪惡的。另一方面,在科學、技術、進步、自由等所有文明成果背后,以及我們今天所有的崇高價值——包括支撐美國誕生的價值后面,都能發現亞里士多德的智慧,而他生活在距今兩千多年前。
如果你閱讀一些哲學家晦澀難懂的理論著作時,感到十分煩躁,我表示同情。但是如果你為此漠視哲學著作,并稱“如果我明白哲學都是毫無意義的廢話,還學習它干什么?”就完全錯了。
哲學理論關注的是人類存在的最重要的問題,即生存和死亡的話題,所有重要的哲學理論都繞不開自身合理性的話題,這也是人類意識的真正需要。有些理論要探索真理,另外一些理論卻竭盡全力阻止人類發現真理。哲學家爭奪的是對人類思想的控制權。如果你不理解各種哲學理論,那么你對最邪惡的理論都缺乏免疫力,難以抵擋其誘惑。
學習哲學的最好方法,應該像閱讀偵探小說一樣層層遞進,跟蹤所有的蹤跡、線索和牽連,以找到誰是兇手,誰是英雄。偵查需要遵循兩個原則,就是兩個問題:為什么(why)?怎么樣(how)?如果認定某項原則是正確的,要問為什么?假設其他某個原則是錯誤的,也要問為什么?還要追問,這些是如何推論出來的?你肯定不可能立即找到所有的答案,但是你卻獲得了一種寶貴的能力:揭示問題本質的思考能力。
不管是知識,自信心、內心的平靜還是運用思想的正確途徑,人類都不可能自動獲得。人類需要的價值,都要付出努力去發現、學習和獲得,就連人類的體型也是如此。我一向羨慕西點畢業生的體型,每個人都能自如地控制自己的身體。同樣,哲學訓練提供給人們知識立場,也就是對思想自如控制的方法。
從軍事方面而言,了解敵人的武器、戰略和戰術,抱著隨時準備和敵人作戰的心態非常重要。哲學上也是如此,你也應該了解學術對手的思想、隨時準備好反駁其論點,只有理解對手的基本觀點,才能有效地擊敗他們。
在戰場上,要避免戰友誤入陷阱,所以每個人都努力尋找陷阱的所在。同樣,康德哲學體系就是哲學史上最大、最復雜的陷阱,但是只要你識破其詭計,就會發現康德哲學也是漏洞百出,進而輕而易舉地排除障礙安全前行。一旦康德哲學的陷阱被排除,康德主義者,即康德哲學陣營中的低等級士兵、哲學軍官、列兵和雇傭軍會逐漸體會到無能為力,最終不戰而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