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課》是一套關于小說的武功秘籍。它要教給你的,不是怎么寫小說,而是怎么講故事。從招式解密到內功心法,引用古今中外65部經典作品,解讀其中的關鍵點,以淺顯的方式帶你深入故事的世界:
關于“人物”,它說:描寫性格比描寫長相重要!
關于“場景”,它說:每間星巴克都長得不一樣!
關于“對話”,它說:看得到的對話是水面上的1/8,看不到的對話是水面下的7/8!
關于“故事”,它說:只要回答7個簡單的問題,按照目標-阻礙-努力-結果-意外-轉彎-結局的公式,三分鐘就可以寫出一個完整的故事來!
《小說課[貳]:偷故事的人》也是一套超級實用的創意寫作教材!更是一個好看到爆的書單! 從“全世界好的小說開頭”到“一切都是羅生門”,許榮哲帶你深入故事的世界──讀過,看懂,學到!
◆這是一個講好故事比寫說明書更重要的年代:哈佛大學把寫作課作為全校唯一的必修課;關于寫作,也許我們更愿意相信它需要天賦,不可復制。其實不然,寫出好故事,是有方法的。未來的廣告、營銷、游戲甚至更廣泛的商業領域,要求人人都必須擅長講故事;能不能3分鐘內打動面試官、投資人或者消費者,講好一個故事,很重要。
◆3分鐘講好一個故事,任何人都可以做到!缎≌f課》直接傳授故事心法,從小說創作的65個關鍵詞入手,教你看懂故事吸引人的秘密。講故事不必靠天賦,通過訓練,即便是中人之資,也大有可能講好一個及格線以上的故事。
◆ 羅振宇盛贊本書作者許榮哲是 “適合中國人的故事入門教練”。在臺灣,許榮哲被譽為70后超級會說故事的人,每年做300多場關于寫作的培訓和講座。本書臺灣版上市就進入金石堂人文社會類銷售排行榜前十。
◆《小說課》拋棄西方圖書中大量編劇理論和陌生素材,采用了中國讀者熟悉的經典故事、好萊塢電影、以及許多優秀的華語文學素材。本書不僅是一套有趣好用的創意寫作教程,還是一個好看到爆的書單。書中列舉的故事,幾乎人人耳熟能詳,值得一讀再讀。
偷故事的人
我有一種非常驚人的“腦補”能力——看到黑影就開槍。
最初的時候,我為這樣的腦補能力,感到莫名的驚慌。一聽到故事的開頭,就浮想聯翩,最后從我口中說出來的是一個完全不同的故事(有時還會不自覺地回頭修改故事的源頭)。我心想,這么一來,我不就成了一個無恥的偷故事的人?
但在我內心深處,我無比喜歡自己的版本,它完完全全往自己喜歡的方向發展,最后在夜空中開出一朵煙花,再仔細一看,那不是花,而是一張我自己的臉。例如下面這個例子——
2013年,橫掃全世界各大影展、最后贏得奧斯卡最佳紀錄片獎的《尋找小糖人》,說的是一個被人遺忘了二十多年的歌手——羅德里格斯的故事。
羅德里格斯發行過兩張專輯,但在美國卻只賣出六張,然而神奇的是他的歌卻漂洋過海,在幾千公里外的南非紅透半邊天,他在南非的地位直逼貓王、披頭士,但沒有人知道這個歌手是誰。后來,南非一名唱片行老板和一名音樂記者,決定到美國尋找這個傳奇歌手。聽說他在舞臺上演唱到一半時,突然掏出槍,射死自己……
然而,就在《尋找小糖人》獲得奧斯卡最佳紀錄片獎之后幾個月,當時才36歲的瑞典導演(28歲開始拍片,這是他唯一的一部作品)就自殺過世了。仿佛他這一生就是為了這部影片,影片一完成,他的任務就結束了。
《尋找小糖人》給我很大的震撼和沖擊,不是因為故事本身,而是我也經歷過一個幾乎一模一樣的故事——小說版的“尋找小糖人”。
2005年,我在《聯合文學》雜志社擔任主編,正苦思如何為即將到來的第十九屆“聯合文學小說新人獎”做創意宣傳,這時有個靈感跑了進來,因為我聽到了一個很棒的故事——
有位美國紀錄片導演,偶然在自己的書柜上看到一本布滿灰塵的書,他隨手翻出來看。這一看不得了,怎么寫得那么好!看完之后,導演瞄了一眼作者的名字,赫然發現作者默默無聞,大概是個“一書作家”。把書放回柜子之前,心中突然有個念頭涌了上來——這么好的作者為什么不再寫作了?他的生命中是不是遇到了比寫作更重要的事?
這時,他突發奇想——既然我是紀錄片導演,不如就拿起攝影機拍我自己去尋找這個作家的過程。
歷經一番波折,紀錄片導演真的找到這個消失的作家,并且追問他不再寫作的原因,整個過程被完整記錄下來。紀錄片推出后大受歡迎,這個封筆多年的作家,因為受到鼓勵,重新開始提筆寫作。
這個故事太激勵人心了!我決定模仿它,于是我和同事策劃了一個專題“小說新人獎之魔戒遠征軍”,派出五位年輕小說家去尋找消失的小說家,挖掘他為何不再寫作之謎。死了?抄襲?外遇?不名譽事件?……每一種可能都讓我興奮到腦血管吱吱作響。
隨后,我們鎖定臺灣第一屆小說新人獎首獎得主王湘琦為對象,他被當年的評審白先勇盛贊為“鄉土文學作家黃春明的接班人”。得獎作品《沒卵頭家》后來被吳念真改編成電影,由當年最紅的影星陸小芬、陳松勇主演,紅透半邊天。
費盡心力找到王湘琦之后,赫然發現如今的他成了三峽一家精神療養院的院長,以及一家古董店老板。人生為何有如此大的轉折?深入采訪之后,才知道當年為了寫作,他任由4歲的兒子在門外敲門苦喊“爸爸、爸爸……”而不應聲。沒想到同一年,他的兒子就罹患癌癥過世。深深自責的王湘琦,從此無法再寫作,因為只要一提起筆,門外就會響起兒子的敲門聲:“爸爸、爸爸……”
采訪完王湘琦,兩個月后,我收到他寄來的掛號信,打開一看——兩篇手寫稿。18年沒寫作的王湘琦,居然克服了心魔,重新提筆寫下兩篇小說:《抗爭協奏曲》、《阿里布達的落日》。從此,小說家王湘琦回來了。5年后,他寫出震撼文壇的長篇小說《俎豆同榮:記頂下郊拼的先人們》,榮獲臺灣文學金典獎第二名、桃園一城一書獎,以及巫永福文學獎等多個獎項。
以上是刊登在雜志上,不少人知道的故事,但以下是只有我一個人知道的故事——當年采訪完王湘琦,作為雜志主編的我要幫這篇采訪稿寫一段編者按,說明這個企劃的來龍去脈。我試圖回頭去找當時給了我靈感的報道《美國紀錄片導演尋找消失作家》,但怎么找也找不到。難道,這一切都是我自己幻想出來的?
近十年,我在很多地方分享作家王湘琦重新提筆寫作的故事,并且當場播放自己剪接配樂的采訪片段。一次、兩次……將近百次之后,蝴蝶效應發生了,后來傳回我耳朵的是:有一個叫許榮哲的導演,有一次在自己的書架上,看到了一本叫《沒卵頭家》的書,他看完之后驚為天人,心想:這么好的作家為什么不再寫作了?于是突發奇想,扛起攝影機,開始拍攝自己去尋找這個作家的過程。
呵,我有點錯亂了。
后來,我常常在各種演講場合開玩笑地說,那是未來的我,穿越時空去告訴2005年的我:趕快去尋找王湘琦,因為日后他會成為傳奇。
慢慢地,我越講越認真,于是玩笑不再只是玩笑了。
2005年,我是編輯,用文字報道王湘琦的故事。10年后,我開了電影公司,決定自己拍電影,最想拍的題材就是作家王湘琦的紀錄片——《漂流人間十八年的小說家》。
未來的我穿越時空,跑到過去告訴當時的我一個動人的故事,于是我展開了行動;而那一年的行動,成了我未來人生的伏筆。
現在,我正著手拍王湘琦的紀錄片。片子的開頭是一個看不見臉的紀錄片導演,他從書架上拿起一本書,驚為天人……影片的結尾回到這個看不見臉的紀錄片導演。隨著光影移動、時光流轉,我發現躲在鏡頭后面的是——我自己的臉。
你過去所做的每一件事,都將成為未來人生的伏筆。
小說因為這樣而精彩,人生因為這樣而值得活。
我越來越喜歡當一個偷故事的人。
P.S.
直到現在,還不時有讀者問我上一本書《小說課》自序里的那一道數學題——
十二袋金幣之中,只有一袋是偽幣。真幣每一枚重十克,偽幣重九克。請問最少必須秤幾次,才能找出哪一袋是偽幣?
我完全不想告訴你答案,我只想告訴你另一件事:《小說課Ⅱ》與上一本最大的差別是:它收錄的大部分是我這些年演講的主題,距離寫作近一點,實用感強一點。我敢保證,讀完本書之后,你一定會有一種被雷打中、智慧之火從屁股眼冒出來的奇特感受(我知道你不想聽這個,但我想講),人生就要開始往不可思議的意外走去了。
許榮哲,1975年生,臺灣著名小說家、編劇、導演。臺灣大學、國立東華大學雙碩士。曾任《聯合文學》主編,獲臺灣時報及聯合報文學獎、梁實秋文學獎、臺灣新聞局優秀劇本獎等多種獎項,F為臺灣某電影文化事業有限公司負責人,在臺灣他被稱為70后超級會說故事的人。
序 偷故事的人
80天環游世界
1. 故事/三分鐘說一個完整的故事
中外野的天空
2. 原罪/夢想版的故事公式
老頭子做事總不會錯
3. 情節/國王死了,王后因為傷心而死
老太婆希望有一只鵝
4. 想象力/一個吻換來一頭羊
美女,還是老虎?
5. 兩難/周潤發和梁朝偉落水,你要救誰?
Reborn重生
6. 雙重的兩難/別人不會落水,只有你媽才會
余震
7. 囚徒困境/我是一個被母親“殺死”的孩子
唐山大地震
8. 結局/第三種選擇
圣經·約伯記
9. 敘事者/我是唯一一個逃出來向你報信的人
現代魯濱遜
10. 虛構/不能說的秘密
少年Pi的奇幻漂流
11. 兩種可能/有老虎的故事比較好
東方快車謀殺案
12. 相信/真相從來不等于正義
人間四月天
13. 借題發揮/告白的時候,不可以說我愛你
二舍交誼廳
14. 場景與對象/可是阿徐,現在已經是夏天了
麥琪的禮物
15. 意外/歐·亨利的絕招——相打電
三個忠告
16. 多重意外/地下埋那么多管線,遲早會氣爆
俄狄浦斯
17. 悲。瘍纱闻煞闯勺
后宮甄嬛傳
18. 心機/你有張良計,我有過墻梯
打賭
19. 打賭/沒人賭一塊錢的,一定要梭哈
賭注
20. 賭注/每次都輸到脫褲子的賭徒,撒旦
珊珊的月光
21. 層次/洋蔥有層次,妖怪也有層次
猶太經典故事
22. 問答/好問題問三遍,爛答案回答三次
血字的研究
23. 好奇心/福爾摩斯的第一次推理
無人生還
24. 懸疑/世界經典推理小說第一名
湯姆歷險記
25. 敵人/想當英雄,先去買一條土虱
堂吉訶德
26. 象征/所有追夢者的敵人
愛沒有明天
27. 答案/史上最準的心理測驗
金銀島
28. 選擇/魔鬼藏在選擇里
附錄 關于《小說課壹:折磨讀者的秘密》
故事/三分鐘說一個完整的故事
《80天環游世界》
1998年,我就讀臺大農工所(現改名“生工所”)。那一年,為了從枯燥的碩士論文里逃出來,我到臺視編劇班上課,學“編故事”,沒想到竟意外改寫了自己的人生。
我永遠記得,編劇班第一堂課上的是“故事的公式”。當時已經七十多歲、擁有三十多年編劇經驗的老師自信滿滿地說:只要問自己“七個問題”,就可以在三分鐘內,立刻說出一個“有開頭、有結尾、有沖突、有轉折”的完整故事。
三分鐘?一個完整的故事?怎么可能?也太神奇了吧!
編劇老師還說,當他教完這個公式之后,每個人都要上臺說三分鐘的故事,如果說不出來,就直接到柜臺去領回報名費,從此不要再來了。
“你想當編劇,我都告訴你公式了,你還不會用,
那我們最好不要浪費彼此的時間。”
隨后,編劇老師傳授我們,三十多年編劇生涯教會他的“七個問題”的公式:
問題一:主人公的“目標”是什么?
問題二:他的“阻礙”是什么?
問題三:他如何“努力”?
問題四:“結果”如何?(通常是不好的結果。)
問題五:如果結果不理想,代表努力無效,那么,有超越努力的“意外”可以改變這一切嗎?
問題六:意外發生,情節如何“轉彎”?
問題七:最后的“結局”是什么?
把上面的七個問題簡化之后,就可以得到故事的公式:
1. 目標→2. 阻礙→3. 努力→4. 結果→5. 意外→
6. 轉彎→7. 結局
不管小說、電影,還是漫畫,只要它的核心是故事,大部分都有類似的戲劇結構。
真有這么神奇?真有這么神奇!
不信,我們挑一部耳熟能詳的小說來驗證一下——科幻小說之父儒勒·凡爾納的代表作《80天環游世界》。
1. 目標:主人公霍格跟朋友打賭,他要在80天內環游世界一周,并以全部財產作為賭注。就這樣,霍格從英國倫敦出發,展開追趕時間的目標。
2. 阻礙:(一)霍格被誤認為銀行大盜,所以沿途遭警察各種阻攔。(二)霍格是個軟心腸的好人,常出于各種善意而耽誤了行程,例如:他從印度婆羅門教徒手中,拯救了一個即將被陪葬的印度女孩。
3. 努力:主人公用盡各種方法追趕時間。例如:冒著生命危險騎乘大象抄捷徑,走進死亡叢林;搭火車強行飛越底下是滾滾江河的斷橋……好幾次差點喪了命。
4. 結果:環游世界一周,回到英國倫敦。霍格一共花了80天又5分鐘,輸掉了比賽。
5. 意外: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根據出發地英國倫敦的日期顯示:霍格只花了79天又5分鐘。
6. 轉彎:情節大逆轉——因為地球“自轉”的緣故,導致各地時間不一,形成了所謂的“時差”。所以當霍格往東走,繞地球一圈,花費的總天數就會減少一天;反之,如果往西走,則會多出一天。
7. 結局:主人公不只贏得最后的比賽,還因為好心腸而抱得美人歸。
小說家儒勒·凡爾納當年創作《80天環游世界》時,肯定沒學過“故事的公式”,但何以會有如此驚人的巧合?
其實不是巧合,而是隱藏在故事里的內在邏輯,都有一張大同小異的相似臉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