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澧千秋畫》散文集。收錄了作者的主要散文作品。作品飽含對生活的熱愛,表達了作者對于生活的熱愛與獨特的感悟。難能可貴的是,作者用大量篇幅書寫漯河歷史文化的燦爛,對于宣傳漯河、提升漯河文化軟實力必將起到積極的作用。
張翠華,女,1966年生,中共黨員,現(xiàn)供職于漯河市史志檔案局,河南省作家協(xié)會會員,漯河市作家協(xié)會副主席。曾有多篇小說、散文在國內(nèi)期刊發(fā)表。
《沙澧千秋畫》:
四 賈湖的骨笛被埋葬八千多年,八千多年來,它們作為領先于世界文明的代表隱身于賈湖的地下,讓世界對它們一無所知,從中國關于音樂的點點滴滴記載中可以想象到賈湖音樂文化對后世的影響。
中國最早的關于音樂的記錄是“伏羲作瑟作琴”,到黃帝時音樂已經(jīng)走向成熟。《呂氏春秋·古樂》提到黃帝命樂官伶?zhèn)愔谱鳂仿桑傲鎮(zhèn)惾」戎褚宰骱嵐埽ㄎ逡羰桑响督袢铡薄_有一個傳說,相傳《九歌》自被夏后啟偷到人間來,一場歡宴竟惹出五子之亂,而終于使夏人亡國。
中國被稱為“禮儀之邦”,古人認為,禮是人道的標準,禮是養(yǎng)的意思,鐘鼓及各種管弦樂器的音聲是養(yǎng)人之耳的。心感于物而動產(chǎn)生聲,聲與聲相感應,發(fā)生有規(guī)律的變化,叫做音;人因音而產(chǎn)生歡樂甚至翩翩而舞都叫做樂,樂就是歡樂的意思。夏代就出現(xiàn)了富有地方特色的樂舞。《詩經(jīng)》中有多處描寫桑女農(nóng)婦在風和日麗的桑園群歌對答、載歌載舞的美好情景。周朝最早將樂納入教育,那時的貴族子弟所受的“六藝”教育中有“六樂”,“六樂”指的是古代名曲《云門大卷》《咸池》《大韶》《大夏》《大瀅》《大武》六套樂舞。
歌舞與政治結合較早,早期盛大的政治活動包括祭祀、宴飲、盛典、接待等,都離不開歌舞。春秋時期晉國樂師師曠以音樂卜卦,能預測戰(zhàn)事吉兇。他的美妙的琴聲能引來玄鶴起舞,讓天地動容,被后人尊為“樂圣”。戰(zhàn)國時期歌舞與軍事結合成為軍歌,管仲相桓公伐戎狄之時,管仲就在軍中作上山歌與下山歌。此后,凡遇戰(zhàn)亂,兩軍對壘,多有軍歌軍舞出現(xiàn)。古時王者出兵授給大將弓矢,大將整頓士卒,張弓試射,與士卒一起大呼口號,太師以律管確定將卒呼號的聲音是屬于十二律中的哪一律,由此占卜吉兇。
武王伐紂時就使用了吹律管聽聲音的方法占卜吉兇。
蕭蕭易水,訴說著荊軻刺秦王的悲壯。公元前227年,燕太子丹派荊軻去刺殺秦王,送行到易水河邊,將要分開時,荊軻在好友高漸離的伴奏下,唱起離別歌,“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這是一個多么悲壯的場面,是音樂將這種悲壯推向了高潮。四面楚歌更是將楚霸王項羽逼向絕境,當四面楚歌響起時,他以為漢已盡得楚地,在歌聲中拔劍自刎。
“摔碎瑤琴鳳尾寒,子期不在對誰彈。”音樂所表達的是來自心靈深處的話語,非知音不能懂。孔子與齊太師語樂,聞《韶》音,學之,竟然三月不知肉味。戰(zhàn)國時韓娥善唱,歌聲能繞梁三日不絕。司馬相如以一曲《鳳求凰》打動卓文君,最終與她結為夫妻。
音樂不管是被用于政治還是流傳于民間,都在中國歷史長河中彰顯了獨特的力量。
在賈湖骨笛發(fā)現(xiàn)之前,中國古代最原始的樂器是塤,半坡出土的一音孔陶塤,距今約六千七百年,是已知年代最早的小度音程。半坡以后的新石器時代晚期,陶塤從一音孔發(fā)展到兩音孔,包含的都是小三度的音程關系。安陽殷墟出土的武丁時代的五音孔陶塤,音列已經(jīng)相當完備,表明至遲在晚商,完整的七聲音階已經(jīng)出現(xiàn)。商代出現(xiàn)七聲音階,并非說商代是音階的原創(chuàng)時代,其原創(chuàng)的時代應該還要早于此。以前認為從舊石器時期出現(xiàn)的四聲音階到新石器時期應用的五聲音階,就是中國音樂從蒙昧時期發(fā)展到音樂文化文明時期的分水嶺。誰承想,原來在距商代的幾千年前七聲音階就在賈湖吹響了,賈湖先民率先進入了音樂文化的文明時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