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外國語言文學研究文庫·中日新感覺派文學的比較研究:保爾·穆杭、橫光利一、劉吶鷗和穆時英(日文版)》以保爾·穆杭(Paul Morand)為代表的法國現代主義文學,以橫光利一為代表的日本新感覺派文學和以劉吶鷗、穆時英為代表的中國新感覺派文學為主要研究對象,通過對各國文學流派之間思潮、表現手法、文體等比較,探討其藝術手法的傳承與發展,探索文學流派的影響軌跡,并將研究目的延伸至都市文化的形態發展,同時對于日本新感覺派文學與中國新感覺派文學之間的影響源流問題開展一系列的研究。
《當代外國語言文學研究文庫·中日新感覺派文學的比較研究:保爾·穆杭、橫光利一、劉吶鷗和穆時英(日文版)》是一個開放性和創新性的學術平臺,旨在探索當代語言文學研究的發展規律,展示該領域研究的最新學術成果。
毋庸置疑,19世紀晚期至20世紀初期是人類發展史上極為重要的階段之一。人類在新能源、新機器、新交通工具,以及新的信息傳遞技術方面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突破,發明創制了一系列改變當時人類生活的生產機器和用具?茖W技術的突飛猛進促使生產力發生了巨大的飛躍,由此促發生產關系內部產生變革,加快了工業化和城市化的進程,有力地推動了經濟和社會的發展。縱觀人類發展的歷史,每一次科學技術的革命都極大地改變了人類的傳統生活,不斷地締造新的生產形態和生活方式。與此同時,來自于外部的、直觀的變革也悄然且深刻地影響著人類內在思想的發展,這種影響的意義極為深遠,這其中自然也包括人類對于文化、藝術領域的思考和創新。受此影響,英國、法國、德國等歐洲國家中相繼涌現了表現主義、未來主義、達達主義、超現實主義等藝術思潮。紛繁眾多的思潮豐富了藝術創作的環境,改變了審美情趣,加深了藝術的內涵,也拓展了人們對于文化藝術的思考和探究。這種現代主義藝術繁榮的大環境下,文學作為藝術表現的一種形態,自然也受到了極大的沖擊和影響。
錢曉波,1972年生。爾華大學外語學院日語系副教授。1993年4月赴日留學,歷經14載,2007年3月取得博士學位后回國。主要研究方向為日本近現代文學、中日比較文學。在國內外學術刊物上發表文學、翻譯學論文三十余篇。主編,參編日語教材多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