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經》是一部內容豐富、風貌奇特的古代佳作,涉及歷史、地理、民族、宗教、神話、生物、醫學、水利、礦產等方面內容。《山海經》乃中國文化的珍品,是中國古人想象力的集中體現,深刻并鮮活地反映了上古時代的種種神話傳說!渡胶=洠褐袊鴦撌朗吩,上古奇幻巨著(白話全譯彩圖版)》匯聚了幾乎所有今人可能搜集到的《山海經》圖文版本,全面呈現這部中國上古時代最奇幻與瑰麗的想象之作。除了對傳統文化感興趣的人,從事創意產業的藝術家、設計師、動漫
創作者、廣告從業者、游戲開發者和愛好者、玄幻文學家等人士能都夠從此書中獲取無數靈感,同時,作為一部傳統文化經典的圖文大全,本書也非常適合家庭收藏。
奇幻瑰麗的《山海經》一部想象力非凡的驚世之作《山海經》是中國先秦古籍,被認為是一部富有神話色彩的最古地理書;也是一部關于中國古代物種演化、地理變遷的傳奇之作。在物欲橫流、市聲喧囂的現代社會,對于習慣“快餐式閱讀”的現代人來說,它是一片靜土,是遠古時期極富想象力的驚世之作。通過它詭異的文字與形象的繪畫,讓我們依稀解讀那些或已進化、或已絕跡的遠古生命;了解我們的祖先幾千年前的生活和思想;感悟那天、地、人、獸的無窮奧秘。《山海經》主要記述古代地理、物產、神話、巫術、宗教等,也包括古史、醫藥、民俗、民族等方面的內容。有些學者認為《山海經》不單是神話,而且是遠古地理,包括了海內外豐富的山川鳥獸資源。除此之外,《山海經》還以流水賬的方式記載了一些奇聞軼事,然而這些事件至今仍然存有較大爭議。
《山海經》全書十八卷,其中《山經》五卷、《海經》八卷、《大荒經》四卷、《海內經》一卷。記載了100多個邦國、550座山、300條水道以及諸多邦國山水的地理、風土、物產等訊息。中國古代也一直把《山海經》作為史書看待,它是中國各代史家的必備參考書,由于該書成書年代久遠,連司馬遷寫《史記》時也認為:“至《禹本紀》,《山海經》所有怪物,余不敢言之也!薄渡胶=洝返淖髡吲c成書年代,眾說紛紜。過去認為是禹、伯益所作,大約出于周、秦人的記載。然而北齊《顏氏家訓·書證篇》又據《山海經》文中有長沙、零陵、桂陽、諸暨等秦漢以后的地名,則認為絕非是禹、伯益所作。
后世中,隨著考古學的發展,禹、益之說日趨被否定。現代中國學者一般認為《山海經》的成書非一時,作者也非一人,時間大約是從戰國初年到漢代于西漢校書時才合編在一起,而且書中許多內容可能來自口頭傳說。《山海經》現在最早的版本是經西漢劉向、劉歆父子?傻。晉朝郭璞曾經為《山海經》作注,考證注釋者還有清朝畢沅的《山海經新校正》和郝懿行《山海經箋疏》等。匯集中國史上最優美的神話《山海經》是一部極具挑戰性的古書、怪書,同時又是我們民族某些根深蒂固的思想的源泉。
在古代,它曾以異端邪說之淵源的身份對“不語怪力亂神”的正統思想方式提出挑戰,對通行的經史子集圖書分類法構成某種潛在的威脅;而在現代,它又給既定的學科劃分和專業界限造成很大的麻煩。無論是中國古時候的知識分類還是現代國際通行的學科體制,都無法使它對號入座。地理學家、歷史學家、宗教學家、方志學家、科學史家、民族學家、民俗學家、文學批評家,乃至思想史家都不能忽視它的存在,但無論誰也無法將它據為己有。
“它不屬于任何一個學科,卻又同時屬于所有學科。”《山海經》最重要的價值之一在于它保存了大量神話傳說,這些神話傳說除了我們大家都很熟悉的如“夸父逐日”、“大禹治水”、“精衛填海”等之外,還有許多是人們不大熟悉的。如《海外北經》中記載的禹殺相柳的神話傳說充滿了奇幻色彩,既可從文學或神話學的角度來研究,也從中不難看出共工、相柳和禹三人之間的關系,由此可見古代民族部落之間的戰爭。
《山海經》中大量存在的這些神話傳說,是今天我們研究原始宗教時難得的珍貴材料。撥開神話見歷史《山海經》中的神話傳說不僅僅是神話傳說,在一定程度上它又是歷史。雖然由于濃郁的神話色彩和較強的夸飾性,事物本身的真實性要大打折扣,但是,它們畢竟留下了歷史的身影。如果把幾條類似的材料加以比較,還是不難看到歷史的真實面貌的。例如《大荒北經》中黃帝大戰蚩尤的記載,剔除其神話色彩,我們可以從中看到一場古代部落之間的殘酷戰爭。
同時,《山海經》又是一部科技史,它既記載了古代科學家們的創造發明,也有他們的科學實踐活動,還反映了當時的科學思想以及已經達到的科學技術水平。例如,關于天文、歷法,《大荒西經》載:“帝令重獻上天,令黎邛下地,下地是生噎,處于西極,以行日月星辰之行次!
《海內經》載:“噎鳴生歲十有二。”關于農業生產,《海內經》載:“后稷是始播百谷”,“叔均是始作牛耕”!洞蠡谋苯洝份d:“叔均乃為田祖。”關于手工業,《海內經》載:“義均是始為巧,是始作下民百巧!敝T如此類的記載不勝枚舉。地理價值不容小覷《山海經》在地理學史上也占有很重要的位置。作者以《中山經》所在地區為世界的中心,四周是《南山經》、《西山經》、《北山經》、《東山經》構成大陸,大陸被海包圍著,四海之外又有陸地和國家,再外還有荒遠之地,這就是古人心目中原始的“世界”。《山海經》的結尾還指出:“天地之東西二萬八千里,南北二萬六千里!
這在科學發展迅猛的今天來看似乎是幼稚可笑的,但反映了兩千多年前,《山海經》的作者及當時的人類已認為世界不是不可知的,而是可以認識的,世界是有極限的,是可以測量出的,這在研究地理學史上是極為珍貴的資料!渡浇洝芬陨綖榫V,分中、南、西、北、東五個山系,分敘時把有關地理知識附加上去。全文以方向與道路互為經緯,有條不紊。在敘述每座山岳時還記述山的位置、高度、走向、陡峭程度、形狀、谷穴及其面積大小,并注意兩山之間的相互關聯,有的還涉及植被覆蓋密度、雨雪情況等,顯然已具備了山脈的初步概念。在敘述河流時,也一定言明其發源及流向,還注意到河流的支流或流進支流的水系,包括某些水流的伏流和潛流的情況,以及鹽池、湖泊、井泉的記載,堪稱我國最早的山川河岳地理書。
《山海經》在物質資源分布的篇幅中,對于礦產的記載尤其詳細,提及礦物產地300余處,有用礦物達七八十種,并把它們分成金、玉、石、土四類。《山海經》中還注意到礦物的共生現象,并據其硬度、顏色、光澤、透明度、構造、敲擊聲、醫藥性等特性闡述識別礦物的方法,及詳細記述動植物形態、性能和醫療功效,因此《山海經》在礦物學分類上有著突出的貢獻。撰寫《中國科學技術史》的英國科學家李約瑟被譽為“百科全書式的人物”,他說:“《山海經》是一個名副其實的寶庫,我們可以從中得到許多古人是怎樣認識礦物和藥物之類物質的知識。”圖畫是《山海經》的靈魂《山海經》是我國最早的一部有圖有文的經典,圖畫可以說是《山海經》的靈魂,有人說,《山海經》是先有圖后有文的一部奇書。
郭璞在注解《山海經》的時候,為它配了整套的插圖;梁武帝時期張僧繇畫《山海經圖》十卷;唐代張彥遠《歷代名畫記》卷三記載了在唐代業已失傳的《山海經圖》;北宋舒雅根據皇家圖書館保存的張僧繇之圖重畫了《山海經圖》十卷等等。令人惋惜的是,這些古老的《山海經圖》都亡佚了。但這些曾經存在過的古圖,及出土文物上與《山海經》同時代的圖畫,卻開啟了我國古代以圖記事的文化傳統!渡胶=洝房梢哉f是人類文字出現之初真正意義的讀圖時代。集大成者的新版本《山海經》這部孕含中華幾千年古文明的上古百科全書,它的神秘詭異和璀璨多姿幾千年后的今天仍讓人無限神往。本書吸取了前人豐富的研究成果,并立足于《山海經》與古代文明的衍生關系,引發以下幾點創新之處:一是圖像豐富。
關于《山海經》圖畫,今日所見均為明清以后所畫,共有14種刻本,本書引用了其中10個版本中的320多幅圖,并對其進行比較,做成“珍貴古版插圖類比”。同時,編者還在分析明清諸《山海經》圖本的基礎上,選取明代蔣應鎬所繪圖畫,在每幅圖上部附上圖中地理位置方位圖和圖中出現神靈的星形方位圖,清晰地標注出《山海經》中所記載的山川地理及奇禽異獸,不僅具有較強較好的視覺效果,而且形象、生動的畫面可以使讀者對《山海經》中所出現的神仙、怪獸有較直觀、全面地了解。二是古地圖真實可考。書中收錄了30張《山海經》地理位置考察路線圖,及10余張古老山河圖,古樸的色彩、河流山川清晰的走勢,加強了《山海經》的遠古氣息和磅礴氣勢。
關于《山海經》的成書,歷來說法不一,而禹、伯益所作的說法顯然不可考,著名的《山海經》研究專家張步天教授認為,經中所記山川走向應是前人實地探索、考察的結果,而對考察時沿途所經的地理風貌加以記載所繪制的路線,可能是《山海經》的真正由來之所在。張步天教授在國內“山海經”研究領域一直享有盛譽,成就頗豐。他經過多年潛心研究,繪制有26幅《山經》考察路線圖,和4幅《海經》地理位置圖,不但一一注明了每條路線及經文的形成時期,而且根據自己的考證結果,將《山海經》中古山川、古國度的方位在現代地圖中加以詳細標注。
此30幅圖本書中皆有收錄,相信對研究古老民族地域、原始山川河流走向及遠古地理情況有著積極意義。在此謹對張步天教授及那些對《山海經》研究做出杰出貢獻的專家、學者致以誠摯的謝意!除此,本書還收集了很多能夠反映《山海經》文化的上古時期出土文物圖像,并對其器形、紋理做了研究,驚奇地發現它們身上負載的濃郁的《山海經》文化。
另外,由于《山海經》在地理方面的貢獻,經中所記諸山水很多都已考證出今日的所在地,我們也選取其中一部分的考據位置制作成專題,希望對讀者更好地了解《山海經》中的地理環境起到一定幫助!渡胶=洝愤@部宏大瑰麗的秘著能夠破解國人兩千多年來遙遠而神秘的舊夢;尋求根源于荒古時代的影響民族觀念的巨大力量;并揭開中國五千年文明的神秘面紗。我們在查閱大量資料及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整理編譯了這部神秘瑰奇的古代巨著,試圖探討山海經圖的學術價值及歷史影響,并尋找古老文明所遺留下的文化軌跡,希望本書的出版對《山海經》的傳播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
從柜山往東南四百五十里,是長右山。從柜山山頂就能望見它,山上沒有花草樹木,但水源豐富。山中有一種野獸,形狀像猿猴卻長著四只耳朵,它因山得名,名字也叫長右,其叫聲如同人在呻吟,傳說有人曾在山中看到了長右,并且聽到了它的啼叫,結果當地出現了百年不遇的大洪水,第二年當地又出現了長右,結果發生了更大的水災。看來長右的出現是水災的象征。有人推測長右可能是傳說中被禹制服的巫支祁一類的猴形水怪。傳說中禹治理洪水時,曾三次到過桐柏山,那里總是電閃雷鳴,狂風怒號,石頭樹木嘯叫,使治水工程無法進展。禹知道是妖物作怪,于是號召群神,齊心合力終于將水怪擒獲。那怪物能說人言,而且對答如流,其形狀像猿猴,白首青身,眼睛閃耀萬道金光,力氣敵過九頭大象。禹命人用大鐵鏈鎖住怪物脖頸,鼻孔里又給穿上了金鈴,然后鎮壓在今天江蘇淮陰的龜山腳下。從此,禹的治水工作才得以順利進行,淮水從此也平安流入大海。據說千年以后,明洪武時,太祖皇帝經過淮水,曾經命人將鐵鏈拉出來,眾人費勁力氣終于將長長的鐵鏈拉到頭,隨著鐵鏈的窮盡,傳說中的水怪出現了。它一下子跳到了船上,說起了人話,眾人皆驚愕訝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