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培養真正的人》分析了倫理學的主要問題,并向正在成長的一代提出了正確理解生活中的和具有社會意義的目的、需要、興趣和追求的形成途徑。作者有機地把倫理學范疇、關于善與惡、義務、奉獻、尊嚴、榮譽、良心、自由、責任心、公民的覺悟、愛情、公共行為準則納入了馬克思列寧主義教育理論問題的結構之中,提示了其在解決思想、勞動、智力、道德、美學、體育方面的發展,形成和教育問題上的意義。
怎樣才能使人成為有教養的人
一、真正的人應當什么樣
二、怎樣培養需要人的情感
三、何謂珍惜生活的幸福
四、何種見解能夠培養出成熟的思想
五、怎樣培養孩子的精神力量
六、怎樣教孩子懂得奉獻的思想
七、孩子應該怎樣理解自己對他人的義務
八、在哪些行為之中應表現出義務感
九、最大的歡樂就是人的誕生
十、美是培養敏銳的強有力手段
十一、什么叫痛苦,怎樣教孩子們去克服它
十二、理解親人的痛苦能提高道德敏銳性
十三、怎樣教人正確對待死
十四、人應當尊敬地紀念自己的先輩
十五、怎樣教會孩子善于理解人的悲痛
十六、人生下來是為了在自己身后留下痕跡
十七、怎樣教會孩子們熱愛自己的父母
十八、怎樣培養父輩和孩子們之間的和諧關系
十九、培養尊敬爺爺奶奶的情感
二十、父母在孩子生活中的作用
二十一、怎樣教學生們成為好子女
二十二、怎樣祝賀親人的生日
二十三、怎樣培養對親人和親近的人的忠誠感
二十四、一個人只有在他去愛人們的時候才能成為人
二十五、怎樣使學生們具有知識的歡樂
二十六、怎樣激起求知欲
二十七、培養對待學校的態度要像對待人民精神生活的最重要的發源地那樣
二十八、怎樣把教師勞動的意義傳送到學生的意識中去
二十九、怎樣教孩子正確對待腦力勞動
三十、學習是正在成長一代的積極的公民生活
三十一、良心是行為敏銳的衛兵
三十二、怎樣培養良心感
三十三、怎樣才能達到使行為舉止聽從良心的最強有力的指揮
三十四、怎樣教孩子理解道德上的自由感
三十五、忠誠感和對別人的忠誠意味著什么
三十六、怎樣培養自己的學生具有共同參與、共同感受的能力
三十七、怎樣培養孩子具有善意感
三十八、怎樣教孩子明白和意識自己的過錯
三十九、怎樣教孩子正確對待批評、責備、懲罰
四十、怎樣培養孩子具有慷慨大方和大公無私的品格
四十一、如何成為謙虛的人,怎樣培養謙虛
四十二、怎樣啟迪孩子們具有高尚的行為舉止
四十三、怎樣把孩子行為中的“應當”、“困難”和“好”連接起來
四十四、怎樣教孩子懂得敏銳而有分寸的行為
四十五、什么是個性的尊嚴以及怎樣培養它
四十六、怎樣培養孩子自覺地去追求善良
四十七、怎樣培養個人對待邪惡毫不妥協的態度
四十八、怎樣使男女青年們具有人的欲望的素養
四十九、怎樣培養青年們正確對待愛
五十、青年對待愛情的精神準備應當包括些什么
五十一、怎樣向青年們談愛情
五十二、美是培養善良、熱愛勞動、熱誠和愛情的重要手段
五十三、在當今做個革命者意味著什么
五十四、怎樣培養年輕一代在偉大衛國戰爭英雄面前的責任感
五十五、怎樣培養孩子們具有共產主義理想
五十六、怎樣培養忠于社會主義祖國的情感
五十七、用追求理想的方法培養思想性
五十八、怎樣培養學生在道德上準備當軍人的天職
五十九、怎樣教孩子們理解和運用蘇維埃國家法律
譯后記
在我們的社會里,實踐中正實行著“人是最寶貴的財富”這一原則。社會主義給予每個人去確立和積極表現個性的權利,給予每個人有創造性的勞動、有豐富的和不可侵犯的精神生活的權利,給予每個人以幸福、自由、生活的歡樂、愛情、傳宗接代、建立家庭的權利。但是這些權利,若是沒有義務和具體的責任——即公民、勞動者、有文化素養的人、兒子或女兒、父親或母親的義務和責任,則是不可思議的。誰想不盡義務而享受幸福生活,最終將成為一個令人譴責或令人遺憾的人。權利與義務的和諧,個人幸福與為他人的幸福和利益而勞動的和諧,則是社會主義社會的道德理想。只有在這種和諧的情況下,人才能成為真正幸福的人。
一個人精神高尚的根本——就在于把應當付出個人幸福看做是一種信念。首先應付出的是勞動、精神力量的緊張、對公共利益的關心等。我親身體會到一個人在童年時代就應當確信這一點:如果他只是物質和精神財富的需要者,那他很快會成為一個精神上貧乏的人。
在一代一代的學生準備當少先隊員的時候,我們總要到一塊荒蕪的草地上去旅行一次。孩子們站在一個小山坡上,去看那枯萎的灌木林,灌木林后面是幾株橡樹,再遠方是一片田野,小山谷延伸到一塊被太陽曬得熱辣辣的空地,再往遠看是一個村莊。這里,就在這塊荒涼的地方,許多年前曾經有一個很深的池塘,池塘里有鯉魚和鯽魚,池塘邊長著許多柳樹。從前從村子里可以乘小船出來,一直劃到這綠陰如蓋的橡樹底下。這里的橡樹很多。樹林里還有松鼠。不知發生了什么事,為什么池塘不見了呢?
這是哈薩克的一個古老村莊。據說在勝利后,扎波羅熱人在若爾特耶沃德城郊挖了這個池塘,并在岸邊定居下來。但人們發現池塘被淤泥給淤滿了。村民們集合到一起商議,并作出決定:凡是來池塘洗澡的人,或者來岸邊欣賞美景的人,都應該裝一桶淤泥,運到山谷斜坡以外,倒在田里。現在那里的土地很肥沃,土地上有一層厚厚的淤泥。人們遵循這個制度。在岸邊柳枝上掛著木桶,成年男子使用大的木桶,就像現在木桶的一半大;兒童使用小木桶;只有懷抱著孩子的母親們,不用付出勞動而去享受歡樂和愉快。池塘一年比一年干凈,一年比一年加深。可是,不知從哪兒來了一家子人,有父母和4個兒子、2個女兒。他們在村口的池塘邊落了戶。這家大人也好,孩子也好,從春天到秋天都到池塘里洗澡,卻沒有一個人動一下木桶。起初人們似乎沒有特別注意到這一點,可是后來,人們發現,許多青少年也學著那樣做:只去洗澡,不擔淤泥。老年人勸說青年人:你們怎么能這樣做?可青年人回答:既然有的外來戶可以這樣,我們為什么不能這樣。榜樣是引人模仿的。許多人在黃昏之后去洗澡,為的是不讓人看見……老人們都搖起頭來,可又毫無辦法。掛在樹枝上的木桶干裂了,而后又都消失了。老習慣被遺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