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哈佛大學醫學院精神病學教授John.G.Gunderson所言,對于各種有效的心理治療方法而言,提升心智化功能是心理治療能夠取得療效的核心校正過程,所校正的是與早年依戀關系中的缺失直接相關的心理結構和功能。這是一本引人注目的著作,是從事心智化臨床實踐的專業人士的必讀教材。《心智化臨床實踐》集臨床智慧及深刻的人文精神為一身,為讀者呈現了專業的、客觀生動的和知性的心智化治療,并為心智化臨床實踐提供了大量出色、精巧、有益的指導。《心智化臨床實踐》必定會成為致力于豐富自身臨床技能、加深對治療改變過程的理解的精神衛生專業人士及臨床心理學工作者的*愛,相信各種從業背景和治療取向的臨床工作者也會從《心智化臨床實踐》中受益。
作為譯者之一,在本書付梓之際倍感欣喜,由衷感謝所有參與本書翻譯、校對的同道!翻譯過程是如此的暢然,諸位的合作又是如此的愜意,大家都非常享受彼此的情誼和與對本書出版的期待。
同時,我也非常感念本書原作者的支持-JonG.Allen醫生、PeterFonagy醫生和AnthonyW.Bateman醫生——感謝他們極富創造性、藝術性的工作,為讀者開啟了如此美妙的心智化探索之旅。原書作者們在書中所展現出來的對心智化理論清新精準的描述,令人為之一振,同時書中所涉及到的對心智化相關概念的大量跨學科研究也使人倍感興奮。此外,書中透射出對當代精神分析取向治療新銳發展方向的梳理,由此可以看出精神分析治療這瓶醇香的老酒與相關學科研究交互參鑒,散發出勃勃生機,心智化有如一座橋梁,銜接了經典與當代精神分析的更迭,這樣的過程令人期待,在此過程中碰撞出的絢麗火花也是令人雀躍的。
當以情感為主線的心智化體系所代表的英倫風尚進入中國之后,將引起怎樣的效應,激發怎樣的思考,同樣也讓人拭目以待。我們也相信,本書的出版僅僅是一個開始,心智化理論的推廣必將有更多的后繼者相隨。同時,我們也欣喜地看到,在基礎心智化治療之后,另一新銳療法——在英國已歷時7年建設、在國家層面上全面推廣的英國心理治療促進項目之中的短程動力性人際治療也將在近期引入國內,該療法將會為國內心理學界同仁再次開辟新的視野。短程動力性人際治療是在基礎心智化治療基礎上的又一創新,以其關注情感因素、探索當下、聚焦移情和深涉客體表征系統等諸多方面的鋒芒而備受矚目,是當今國內心理學界的又一生力軍。
作為譯者,我由衷地希望引進國外心理治療前沿理念與技術,可以看到這些治療流派、治療方法展現出在其本土所發展出的活力,為國內心理治療學界帶來互鑒的資糧,為所有對心智化理論和治療感興趣的讀者帶來啟迪,也為我國的心理治療和心理咨詢專業盡獻一份綿薄之力。
Jon G.Allen,Menninger診所資深心理學家,貝勒醫學院Menninger精神病學與行為科,學院Helen Malsin Palley心理健康研究主席與精神病學教授。
Peter Fonagy,英國倫敦大學學院臨床、教育與健康心理學系研究部主任,英國倫敦安娜·弗洛伊德中心首席執行官,英國精神分析協會培訓師與督導師,國家健康研究機構高級研究員
英國衛生署英格蘭分部臨床部門兒童與青年心理治療普及項目國家臨床負責人。
Anthony W.Bateman,英國埃菲爾德圣安醫院心理醫生、倫敦大學學院訪問教授與Peter Fonagy合作發展出針對人格障礙的以心智化為基礎的治療,英國國家衛生與臨床優化研究所針對人格障礙及精神疾病的治療專家。
王倩,國際精神分析協會認證精神分析師,Psychoanalysis and Psychotherapy in China(Karnac)雜志副主編,國際精神分析協會中國委員會顧問,國家精神分析引智示范單位辦公室主任。
高雋,復旦大學公共發展與社會政策學院心理學系講師,國際催眠協會(ISH)會員,中國心理衛生協會心理治療與心理咨詢專業,委員會催眠學組理事,中國心理學會臨床心理學專業人員與機構注冊系統注冊心理師。
第1章 導論
第一部分 理解心智化
第2章 心智化
第3章 發展
第4章 神經生物學
第二部分 實踐心智化
第5章 心智化的藝術
第6章 心智化干預
第7章 依戀創傷的治療
第8章 養育與家庭治療
第9章 邊緣型人格障礙
第10章 心理教育
附錄 何為心智化和為什么要做心智化?
第11章 社會系統
結語
術語表
參考文獻
推薦讀物
索引
后記
《心智化臨床實踐》:
心智化和心理病理學
課程的第二部分是致力于幫助病人理解在不同種類的心理病理學和心智化受損之間的關系。需要承認的是,根據我們所考慮的心理病理學問題的種類的不同,我們的討論根基的堅實程度也有所差異。就像是《心智化臨床實踐》的內容所提示的那樣,在創傷和邊緣型人格障礙的背景下,我們已經具有了大量關于心智化的知識。在心理理論的框架下,某些研究也表明在抑郁(Inoue等,2004;Lee等,2005)以及雙相障礙(Kerr等,2003)中存在心智化的缺陷。一些臨床干預開始發展起來,主要針對焦慮障礙(Wells,2000)以及一系列人格障礙(Dimaggio等,2007)當中的元認知缺陷。盡管在精神分裂癥中明顯存在心智化缺陷(Doody等,1998;Frith&Corcoran,1996),但我們還沒有在我們有關心智化的心理教育中包含患嚴重精神病障礙的病人。
我們會讓病人參與一般意義上的討論,討論在心智化和心理病理學之間存在的雙向影響:最直接的是,心理病理問題會損害心智化,以及更微妙的是,受損的心智化會導致心理病理問題。我們會從對物質濫用的思考開始,因為在成癮和受損的心智化之間存在極為直白的關系。不過,這個討論強調的是成癮不僅損害和自我有關的心智化,而且也傾向于和忽視他人的心智化有關,尤其是依戀對象的心智化。物質濫用也很好地詮釋了受損的心智化在精神障礙的發展或惡化中的潛在作用:心智化情緒的能力受損導致的是在強烈的情緒喚起到物質濫用之間產生一條僵化的、反射似的路徑;這種現象給我們機會來解釋心智化是如何能為我們提供一個必要的“暫停鍵”,從而有可能增進應對反應的靈活性(Allen,2005)。最后,我們提出,受損的心智化如何導致親密關系中的沖突:這些人際沖突反過來又會產生情緒困擾,從而導致酗酒和藥物濫用。
焦慮對于心智化的消極影響是心理教育團體中的一個主要的主題,因為我們會例行討論對于心智化而言,重要的是有一個情緒喚起的最佳水平,并且會討論過度焦慮會誘發非心智化的戰斗一逃跑反應的問題。我們也會討論相反的情況,即焦慮如何被反復回想這種有問題的心智化以及對其他人的心理狀態的歪曲的心智化(例如,將自己的自我批評的態度投射到其他人身上)所驅動。對于病人群體而言,依戀創傷是十分常見的,它在這些討論中也扮演一個核心的角色。我們會解釋依戀創傷對于應激的敏感化所具有的作用,即它作為一個因素會降低轉換至戰斗一逃跑模式的閾限,而且我們也會討論,將過去的創傷投射到目前的關系之中如何成為一種歪曲的心智化形式從而加劇焦慮。
病人很容易就能鑒別出,抑郁是如何通過它對于集中注意力和靈活思維具有的普遍的破壞性的效果來影響心智化的。我們會討論,針對自己和他人的僵化的消極思維模式是如何與心智化反其道而行之,而且我們也會考慮無法對他人的心理狀態進行共鳴所具有的消極后果乃是抑郁發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讓病人注意到他們抑郁的行為對他們的關系造成損害的方面(例如,缺乏情緒反應性和表達性,以一種機械的語調說話,缺乏對他人經歷的興趣,過度尋求安撫)。我們也討論了抑郁個體的親密關系所具有的沖突特征,即伴侶和配偶首先會容易感到挫敗,會指責病人和對病人施加壓力,其次,當這些努力毫無用處時,他們會放棄并退縮。當然,這兩種傾向都會進一步加重抑郁。從心智化的角度來看,我們會標記出這些在抑郁中的人際過程,從而讓病人注意到他們的行為對其他人的影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