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妃的紅汗:胭脂記》是知名作家孟暉所寫的關于中國古代婦女所用的胭脂的隨筆集,并配有彩色插圖。
作者學考古出身,所寫隨筆兼具知識性與趣味性,行文清麗,筆觸細膩,展現了中華傳統文化的瑰麗和精致,類似隨筆收到讀者喜愛。
孟暉,女,20世紀60年代出生,達斡爾族。1987年人中央美術學院美術史系本科學習,1990年肄業;1990—1993年至法國留學。現居北京。作品有長篇小說《盂蘭變》。文化史研究及研究性隨筆《中原女子服飾史稿》《花間十六聲》《潘金蓮的發型》《畫堂香事》《貴妃的紅汗》等,譯作《西方古董鑒賞》《我不是殺人犯》《戰爭與電影》等。
紅藍花
胭脂粉
紫礦胭脂
血暈妝
芙蓉粉
胭脂淚
干胭脂
珠子粉
桃花嬌面香粉
蠟胭脂
甲煎口脂
紅玉甲
玉龍膏
油胭脂
金花胭脂
綿胭脂
胭脂膏
海棠蜜
后記
再版后記
查看全部↓
《貴妃的紅汗:胭脂記》:
紅藍花可以在花田中相遇啊。
這里所說的是那種以歷史為背景的言情小說,包括網上風行的“穿越文”,對于此類小說來說,男女主人公(“男豬”和“女豬”)的第一次碰面可是頂重要的了,不僅要讓兩位當事人心生特別的感覺,還要讓讀者也心生特別的感覺,有繼續閱讀下去的興味。拿花田來當作一雙情種彼此嘹到第一眼時的場景設置,不是很浪漫的一種選擇嗎?中國歷史上曾經有多少的風吹花海。如果故事發生在宋元明時代的廣州,相遇可以是在雪潔如洗的素馨花田里;如果是在明代的南昌,那就可以是同樣的雪海似的茉莉花田,并且,女孩的家為茉莉花枝編成的籬墻所環繞;如果是在明清時代的北京京郊,那就可以在漫坡燦爛的玫瑰谷……如果,如果作者很有雄心地把故事架設在劍戟森張的北朝時代,那么則可以選擇紅藍花田。
置身在紅藍花的花田,也許沒有素馨、茉莉那樣芬馥的氛圍吧,不過,紅藍花可以制成如血的胭脂,這就為故事展開了另外的可能性。至于情節設計,賈思勰《齊民要術》早在一千五百年前就預備好了:花出,欲日日乘涼摘取,(不摘則干),摘必須盡,(留余即合)。關于這一言簡意賅的說明,繆啟愉先生的注釋如一段優美的散文:《天工開物·彰施·紅花》:“采花者,必清晨帶露摘取,若日高露旰,其花已結閉成實,不可采矣。”啟愉按:紅花開花時間不超過48小時,其花瓣在由黃變紅時,在24—36小時內采摘者,花色最為鮮美,過時就變暗紅色而凋萎。要是在今天早晨看到花蕾內露出一些黃色小花瓣時,明天早晨就必須采摘。采摘時間必須在清晨露水未干以前,因為紅花葉子的葉緣和花序總苞上都長著很多的尖刺,早晨刺軟不扎手,等到太陽一高露水干了以后,刺變硬,不但扎手操作不便,毛手毛腳還會抽傷子房,并且晚了花冠變得萎軟,嚴重影響花的質量。再遲,就凋謝沒法采,采來也沒有用了。所以當天必須全部采完,不能留著白白蔫合受損失。(《齊民要術校釋》,365頁,中國農業出版社,1998年)讀這段注釋,總讓我有幻覺,覺得在讀汪曾祺先生的小說,或者這是某位日本作家的文筆。
其實不僅是紅藍花,茉莉、玫瑰等鮮花也是一樣的采摘規律。為了我們假設的“小言”作品中的初遇,賈思勰還進一步架設情節道:五月種晚花,(春初即留子,入五月便種,若待新花熟后取子,則太晚也。)七月中摘,深色鮮明,耐久不黦,勝春種者。
一頃花,日須百人摘,以一家手力,十不充一。
但駕車地頭,每旦當有小兒僮女十百為群,自來分摘。正須平量,中半分取。是以單夫只妻,亦得多種。
雖說是小農經濟,但必須趁日出前搶收干凈的特點,使得一家一戶無力獨自承擔摘花的任務,于是就形成了這樣的勞動方式:到了該摘花的日子,附近的男孩、女孩會自動地成群趕來,田主反而只需把車駕到地頭停下,然后盡管安心等待。孩子們披著露水辛苦一個早上,采來的鮮花按當時約定俗成的規矩與田主五五對分。對于只能從事輕勞力工作的未成年人來說,這無疑是個很有吸引力的工作機會。所以說,《齊民要術》已經清楚地勾勒了千百年前某一次相遇的具體過程:一個非常勤快懂事的孩子四更即起,比小伙伴們都要更早地趕到某大戶的花田里,以便趁著第一縷曦光搶先開始工作,摘得更多的花朵,結果卻撞見身負重傷的大俠或者皇子或者武將暈倒在花叢里……假如這個孩子家里負債累累,父母生病,弟妹眾多,那就是“虐心”小說;假如這個孩子竟然不是女孩而是少年,那就是“耽美”小說。
……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