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華湖馬克思主義文本研究系列叢書//何以成城:馬克思的城鄉分工理論與中國的城市化道路
定 價:¥68
中 教 價:¥44.88 (6.60折)
庫 存 數: 0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城市化建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中國是發展中國家,也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社會主義國家,中國的城市化不僅為廣大第三世界國家的現代化事業提供了借鑒,也為創新和發展馬克思主義哲學提供了現實源泉。因此,本文的理論目標,一是充分挖掘和理解馬克思的城鄉分工理論,為中國的城市化建設提供理論服務;二是在時代背景下,用新的社會歷史事實來充實馬克思主義哲學,彰顯其強大的生命力。 本文共分為五章。第一章考察古典古代城邦及其哲學中的城市與鄉村。第二章概述馬克思城鄉分工理論的社會背景和思想來源。第三章是全書的重點,論證了城鄉分工理論是歷史唯物主義的重要組成部分,重點闡述現代的“鄉村城市化”是以工業化為原動力的社會轉型過程,是市場經濟發展的必然產物和客觀要求,是一個變傳統的鄉村文明為現代的城市文明的自然歷史進程。第四章是在中西比較的視野下考察中國傳統社會的城鄉分工,透視中國的“未轉型”之謎和中國走向現代化的歷史前提。第五章是全書第二個重點,闡明了中國特色城鎮化道路的兩個重要維度--農村城鎮化和大城市化,由此構成城市和農村共同變革的進程,這在理論上與馬克思所主張的“鄉村城市化”的要旨緊密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城市化建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中國是發展中國家,也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社會主義國家,中國的城市化不僅為廣大第三世界國家的現代化事業提供了借鑒,也為創新和發展馬克思主義哲學提供了現實源泉。因此,本文的理論目標,一是充分挖掘和理解馬克思的城鄉分工理論,為中國的城市化建設提供理論服務;二是在時代背景下,用新的社會歷史事實來充實馬克思主義哲學,彰顯其強大的生命力。
屈婷:湖南瀏陽人,南開大學哲學博士,現為天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為馬克思主義哲學,發表的學術論文有《在市民社會中重建“政治共同體”》、《城鄉分工的演進和社會歷史的發展》、《“自然的”鄉村何以社會化》等。
導 論 1
一、為什么回到馬克思 1
二、馬克思對東西方城鄉分工問題的研究 7
三、中國傳統社會的城鄉分工 13
四、新中國的城市化進程 15
五、基本結構和主要創新點 20
第一章 城邦及其哲學中的城鄉關系 25
第一節 古典古代城邦城鄉關系的基本特征 25
第二節 城邦哲學話語中的城鄉關系 30
一、哲學反思中的社會分工 31
二、交換價值的有限發展與倫理共同體主義的碰撞 35
第三節 西方思想史中的城市偏向及其影響 41
第二章 近代城鄉分工研究的思想資源 47
第一節 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的城鄉分工理論 48
一、城鄉分工的物質基礎 49
二、資本主義生產方式轉型期和確立期的城鄉分工 51
第二節 黑格爾的市民社會論與城鄉差別觀 61
一、現代市民社會的生成及其本質特征 62
二、思辨闡述的社會性城市和自然性鄉村的區別 65
第三節 18世紀末19世紀初空想社會主義的城鄉融合思想 70
一、圣西門的實業制度 71
二、傅立葉的農業法郎吉 72
三、歐文的農業新村 74
四、空想社會主義構建理想城鄉關系的意義與局限 76
第四節 弗·李斯特對歐洲各國城鄉分工模式的考察 78
第三章 馬克思的城鄉分工理論 86
第一節 城鄉分工理論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創立 86
一、馬克思和恩格斯對工業化和城市化的早期研究 86
二、城鄉分工理論的形成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創立 92
第二節 西方中世紀以來的城鄉分工發展脈絡 96
一、中世紀自治城市的興起及其雙重性 96
二、工場手工業時期的城鄉關系 101
三、現代城市的誕生和世界歷史的形成 105
第三節 城鄉分工和社會形態的歷史演進 111
一、商品交換和城鄉分工在前資本主義時代的有限發展 112
二、交換價值成為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基礎 116
三、普遍的交換價值體系為未來社會創造物質前提 121
四、現代城市化的實質和東西方的不平衡性 123
第四章 比較視野下中國傳統社會的城鄉分工 128
第一節 對“亞細亞生產方式”的重新思考 129
一、本源共同體的研究和資本主義的歷史前提 129
二、“亞細亞生產方式”適用范圍的限制 131
第二節 中國封建社會城鄉分工的基本結構 136
一、中國古代高于西方古代的城市化水平 137
二、自然經濟框架下的特殊商品經濟:土地買賣 141
三、國家對城市/市民社會的制約作用 144
四、明清時期手工業和農業結合的強化 149
第五章 新中國的城市化進程 164
第一節 改革開放前的城鄉分工和城鄉關系 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