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古出處與審美關系研究--從阮籍到韓愈》共十章。**至第六章以魏晉與南朝出處關系為對象,是出處矛盾從尖銳沖突到趨于緩和的階段,郭象哲學的出現,既是竹林及西晉士人出處沖突的理論解決,又對東晉及南朝士人的出處方式產生直接影響。簡而言之,這一階段出處矛盾的結果是大隱(包含朝隱、市隱、心隱等)的出現。第七至第十章以唐朝出處關系為對象,是出處矛盾再次從沖突到統一的過程,當然,是在*高階段上的發展。南宗禪的出現,既是安史之亂帶來的盛、中唐之變在哲學上的反思之一,又對中唐士人的出處統一產生深刻影響。簡而言之,這一階段出處矛盾的結果是中隱(包含亦官亦隱、郡齋之隱、吏隱等)的出現。
《中古出處與審美關系研究--從阮籍到韓愈》是南京大學文學院李昌舒主持的國家社科基金青年項目“出處問題的哲學基礎及其美學意蘊研究”的結項*作。
出即出仕,處即退隱。在封建君主制度中,一方面,士人的政治理想必須通過出仕來實現;另一方面,這種理想往往會與君主**及其他勢力產生沖突,這不僅會阻礙理想的實現,而且會影響到士人的現實生存,有時甚至會危及其生命安全,因此,士人在選擇出處時必須十分謹慎。在中國古代漫長而穩定的封建社會體系中,出處是士人必須面對的一個基本問題。
本書以中古士人為對象,主要通過對其文學作品的解讀,探討政治環境的變化對士人心態的影響,以及由此形成的審美趣味的演變。全書共十童,**至第六章以魏晉與南朝出處關系為對象,是出處矛盾從尖銳沖突到趨于緩和的**個階段。第七至第十章以唐朝出處關系為對象,是出處矛盾再次從沖突到統一的第二個階段。
李昌舒,1972年生,安徽肥西人。1995年畢業于安徽師范大學中文系,獲學士學位;2001年畢業于安徽師范大學中文系文藝學專業,獲碩士學位,2004年畢業于北京大學哲學系美學專業,獲博士學位,同年入南京大學中文系博士后流動站,2006年留校任教。主要研究方向為中國古典美學、美學原理。
緒論
一、研究現狀
二、先秦兩漢士人對出處問題的思考
三、基本思路
四、主要內容
第一章 論阮籍的出處矛盾
一、出處矛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