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外語研究論叢:中國英語學習者的自動性能力研究(英文版)》致力于研究二語習得中的自動性能力問題。《當代外語研究論叢:中國英語學習者的自動性能力研究(英文版)》共分八章。**章介紹有關自動性研究的背景,在此基礎上突出本研究的理論、實踐和方法論意義。第二章致力于梳理現有的兩大自動性理論(基于范例vs.基于規則)。第三章著眼于厘清兩種自動性語言能力的測量方法(“二分法”vs.“連續體”),為后續本研究所采用的實驗方法鋪墊。第四章論證以英語主謂一致為目標語法結構研究中國英語學習者自動性能力的原因,同時梳理已有文獻以討論影響第二語言學習者在線加工英語主謂一致的因素。第五章主要介紹本研究的理據以及具體的研究設計。第六和第七章分別是研究結果和討論部分。第八章討論本實驗研究的啟示、創新和不足之處,同時談及未來的研究方向。
在二語習得研究領域中,自動性作為一種快速、不費力的語言使用能力,被研究者認為是二語習得的最終目標。但相關的實證研究不多,尤其在語法層面的研究十分少見。國內利用實驗心理語言學范式對中國英語學習者自動性進行的研究更為缺乏。由于自動性能力的內在本質是強調語言的使用,就中國英語學習者的自動性能力展開實證研究對當前國內“費時低效、啞巴英語”的學習窘境具有積極的啟發意義。
已有的實證研究拘泥于自動性或自動化,擇一而探究。基于前者的研究以嚴格意義上的二分法模式看待自動性(二語學習的理想化最終成果),而基于后者的研究以變化連續體的視角看待自動化(二語學習的發展過程)。和以往的研究不同,本書中的研究不以割裂的方式看待自動性和自動化。很顯然,二語習得是一個漫長、逐漸發展的過程。因為,我們既要考查二語學習者能否達到類似本族語者的自動性能力,也要考查他們學習二語的發展變化過程。基于此,Anderson(1983,1992,1993,1994,1997,2004)的思維適應性控制理論(Adaptive Control of Thought,以下簡稱ACT)是基于規則的自動化理論,清晰地描述了語言自動化發展過程,適用于本研究。它提出二語能力發展是從陳述性知識過渡到程序性知識的自動化過程,同時指出大量練習和工作記憶在此過程中的重要作用。基于此理論框架,本書中的自動性被定義為:無意識的或最小程度地占有注意力資源的語言處理能力。自動化是逐漸實現這一目標的過程。
基于文獻回顧,本書中的研究采用在線的自定步速閱讀實驗范式。與其他實驗范式相比較,該范式有兩大優勢:作為接受型任務避免了產出任務帶來的“目的語知識提取困難”的干擾變量;由于任務本身是強調意義理解加以逐詞閱讀帶來的時間壓力,最大程度地避免了被試使用陳述性知識的可能性,從而反映其自動加工相關語法知識的能力。本研究的目標語法結構采用英語主謂一致,是因為已有研究表明中國英語學習者在使用該語法結構時經常出錯,很有可能是由于漢語不具備標記主謂一致的屈折形態。基于此,本書中的研究進一步將自動性操作定義為:在以意義為導向的自定步速在線閱讀實驗中,被試對語法錯誤呈現敏感性;具體表現為閱讀違反主謂一致的動詞時間要顯著地長于其符合正確語法的情況。同時,考查不同水平的中國英語學習者在自定步速閱讀任務中的差別以探究英語主謂一致自動化的發展過程。自動化程度以被試對正確動詞和相對應的錯誤動詞的反應時間差來衡量。
本書致力于回答以下5組研究問題:①英語本族語者在英語主謂相鄰和不相鄰的條件下,對主謂不一致的反應時模式是什么?②水平較高的中國英語學習者在英語主謂相鄰和不相鄰的條件下,對主謂不一致的反應時模式是什么?是否達到類似母語者的自動性能力?③水平較低的中國英語學習者在英語主謂相鄰和不相鄰的條件下,對主謂不一致的反應時模式是什么?是否達到類似母語者的自動性能力?④中國英語學習者是否隨著水平提高,對英語主謂一致反應時模式呈現自動化程度提高?⑤中國英語學習者的工作記憶容量是否和其對英語主謂一致的反應時模式相關?研究結果證明了ACT提出兩種知識的區別:陳述性知識和程序性知識。本書研究中的中國英語學習者沒有達到類似英語本族語者對主謂一致的自動加工能力。結合已有的研究,這主要歸結于漢語和英語之間的差別。但從兩組中國英語學習者在主謂相鄰情況下不同的反應時模式來看,代表著潛在練習程度不同的英語水平對自動化的發展過程是至關重要的。同時,英語學習者個人的工作記憶容量在這一過程中的作用不可忽視。
本書共分八章。第一章主要介紹有關自動性研究的背景,在此基礎上突出本研究的理論、實踐和方法論意義。第二章致力于梳理現有的兩大自動性理論(基于范例vs。基于規則),闡明本研究采納基于規則的ACT理論的原因以及ACT理論框架的具體內容。第三章著眼于厘清兩種自動性語言能力的測量方法(“二分法”vs.“連續體”),為后續本研究所采用的實驗方法鋪墊。第四章論證以英語主謂一致為目標語法結構研究中國英語學習者自動性能力的原因,同時梳理已有文獻以討論影響第二語言學習者在線加工英語主謂一致的因素。第五章主要介紹本研究的理據以及具體的研究設計。第六章和第七章分別是研究結果和討論部分。第八章討論本實驗研究的啟示、創新和不足之處,同時談及未來的研究方向。本書對中國課堂環境下的英語教學具有一定的啟示意義,希翼本書的出版能激發更多的研究者和教師關注二語習得中的自動性能力問題。
本書是筆者博士階段學習的研究成果。借此機會,我要將最真摯的謝意送給我敬愛的導師,上海外國語大學戴煒棟教授。感謝導師以其高瞻遠矚的學術視野、博大精深的專業知識、細致嚴謹的治學態度,引導我在學術道路上一步一步地成長。此外,特別感謝美國馬里蘭大學蔣楠教授和上海外國語大學吳芙蕓教授,是他們開設的實驗心理語言學課程為我開啟了一道嶄新的門,他們的鼓勵和幫助讓我終身受益。也真誠地感謝上海外國語大學的博士生陳孚和錢晶晶,他們毫無保留地和我分享開展自定步速實驗研究的經驗和心得,保障了實驗的順利開展。感謝上海海洋大學外國語學院的領導和同事給予的理解、寬容、關懷和幫助,給筆者創造了良好的工作環境。最后感謝我的家人,他們是我最堅強的后盾,激勵我不斷地前進。
查看全部↓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
1.1 Background of the study
1.2 Value of the study
1.3 Outline of the study
1.4 Framework of the book
Chapter Two Theoretical Framework. the Adoption of ACT
2.1 Introduction
2.2 General characteristics of automatization
2.3 Instance-based vs. Rule-based
2.4 Motivations for adopting Anderson's ACT
2.5 The ACT framework
2.6 Chapter summary
Chapter Three Measurement:Automatization and Automaticity
3.1 Introduction
3.2 A continuum view of automatization
3.3 A dichotomy view of automaticity
3.4 Issues to be addressed further
3.5 Chapter summary
Chapter Four Online Processing of Subject-verb Agreement in L2 English
4.1 Introduction
4.2 The reasons for adopting English subject-verb agreement as the target grammar
4.3 English subject-verb agreement in L2 acquisition
4.4 Chapter summary
Chapter Five Research Design and Methodology
5.1 Introduction
5.2 Rationale for the present study
5.3 Research questions
5.4 Participants
5.5 Materials
5.6 Procedure of data collection
5.7 Chapter summary
Chapter Six Results
6.1 Introduction
6.2 Experiment 1:English native speakers (NSs)
6.3 Experiment 2:Chinese EFL learners
6.4 Chapter summary
Chapter Seven Discussion
7.1 Introduction
7.2 English native speakers vs. Chinese EFL learners. L1-L2dissimilarity at play
7.3 Proficient EFL learners vs. less-proficient EFL learners:Proficiency at play
7.4 Adjacent SV agreement vs. nonadjacent SV agreement: WM at play
7.5 Chapter summary
Chapter Eight Implications and Conclusion
8.1 Introduction
8.2 Research questions and results revisited
8.3 Implications
8.4 Innovations of the study
8.5 Limitations of the study
8.6 Recommenda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
8.7 Conclusions
Appendix 1 Test Materials Used in the SPR Experiment
Appendix 2 A Pre-experiment Vocabulary Test
Appendix 3 Background Questionnaire for English Native Speakers
Appendix 4 Language Background Questionnaire for EFL Learners
Appendix 5 Oxford Placement Test
Appendix 6 A Written Test for Testing Explicit Knowledge about Subject-verb Agreement in English
Appendix 7 A Form for Experimental Record
Bibliography
Index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