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報道研究》堅持論從“事”(事實)出、論從“史”(歷史)出、論從“實”(實踐)出的原則,融定性研究、定量研究、比較研究、跨學科研究等為一體,從內涵厘定、外延疏闊、邏輯演化、社會作用、衰減根源、生存理據、改進之道等諸多方面對典型報道進行全方位、多視角的理論疏闊與學術研討。在竭力回應媒介典型報道實踐所需的基礎上,《典型報道研究》與其他同類著作相交的主要特色在于:還原了典型報道發軔的復雜社會圖版,展示了典型報道的曲折發展邏輯,闡釋了典型報道的多樣社會、多樣社會效能,揭示了典型報道在中國長期生存的別樣環境。
朱清河,1969年生,教授,武漢大學博士、復旦大學博士后,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獲得者。中國社科院訪問學者,國家“青骨”項目加拿大西蒙弗雷澤大學留學生。曾任鄭州大學講師,現為陜西師范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研究生導師,兼任校社科處副處長。研究方向為理論新聞學、新聞傳播史、輿論學。主持國家、教育部等各類人文社科項目共8項。出版專著4部;在《新聞傳播研究》、《新聞大學》、《現代傳播》、《國際新聞界》等期刊上發表學術論文近100篇。多篇文章被《中國社會科學文摘》、《人大復印資料》等轉載,相關成果獲得省部級以上各類獎項共5次。
典型報道:產生、發展、功能與改進(童兵)
第一章 新聞典型與典型報道基本特質
第一節 典型與典型觀
第二節 新聞典型的基本特質
第三節 典型報道的厘定與范疇
第二章 典型報道的中國式發軔與形塑
第一節 20世紀上半葉民族解放運動驅動
第二節 共產黨黨報理論的強力支撐
第三節 毛澤東新聞思想與媒介實踐的力倡
第四節 無產階級文藝理論的助力
第五節 蘇共典型宣傳經驗的影響與植人
第三章 新中國典型報道發展歷史與邏輯
第一節 解放初期典型報道在曲折發展中前進
第二節 “大躍進”中典型報道“假、大、空”根源
第三節 “文化大革命”時期典型報道的畸變與異化
第四節 改革開放以來典型報道的新氣象
第四章 典型報道社會作用與影響
第一節 政治議程設置與輿論引導
第二節 人生品行導向與價值觀涵化
第三節 社會地位、角色與影響賦予
第四節 構建社會主義主流意識價值體系
第五節 典型報道的社會副作用與負面影響
第五章 典型報道社會影響力衰減根源
第一節 受眾主體意識與判斷覺醒
第二節 媒介生存與發展環境的巨大轉變
第三節 西方消費主義等思潮的“西學東漸”
第四節 典型報道發展進步中的自身流弊
第六章 典型報道在中國的長存之源
第一節 馬克思主義新聞思想的強大理論支撐
第二節 正面宣傳為主的新聞實踐方針的規制
第三節 中國傳統文化精神的包容與鼓勵
第四節 心理學模仿與示范理論的邏輯闡釋
第五節 唯物主義認識論哲學的學理支持
第七章 價值多元化時代典型報道的改進
第一節 尊重受眾接受心理讓典型喜聞樂見
第二節 從“一切皆為”走向“有所為有所不為”
第三節 從訴求一時轟動轉向長久感召人
第四節 以人為本滿足受眾知情權與表達權
參考文獻
后記
《典型報道研究》:
一、求真求實的訴求層面不同
典型的藝術魅力來自它的真實。無論是新聞典型還是文學典型,都講求典型的真實性,但是在各自的領域對“真實”的理解與要求卻有著天壤之別。文學也講真實,但那是藝術的真實,即真實地反映歷史環境或現實生活的內在邏輯,并不要求作品中的人物、情節是真人真事。然而,新聞典型的真實性是對現實生活中原型真實的反映和如實的報道,必須真有其人其事,不容許有任何虛構,哪怕是微小的細節也必須真實。事實是新聞的本源,真實是新聞的生命。具體說構成新聞必須要有5個要素:人物、地點、時間、事件、原因。新聞典型是這些報道的集中和概括,自然不能例外。由于它還具有一般報道所沒有的、指導人們行動和影響社會輿論的顯著作用和力量,真實性就尤為重要。③例如,在新聞典型報道中,記者編輯不能添加任何的虛構和夸大的成分,要完全展示典型人物的真實面貌和現實生活。而文學典型的真實性指的是所描繪的人物是源于現實生活的,以現實生活中的真實人物為藍本,通過虛構、夸張等藝術手法對其進行加工提煉、概括總結,最后塑造出高于現實生活的典型。④
虛構、想象、提煉、集中等是實現典型功能的基本手段,但并不是唯一的手段。典型的塑造也是這樣,并不是所有的典型都必須采用虛構變型的手段,那種反映真人真事的新聞作品也有可能塑造出具有典型意義的鮮活形象。因此,我們完全可以按典型生成的不同方式,將它分成虛構性典型和紀實性典型。
對紀實性典型,茅盾先生曾給予過如下肯定性贊許:“關于真人真事與典型性的問題。好多同志有這樣的感覺。作品的人物又要真人真事,又要典型性,似乎不能兩全似的……然則真人真事與典型果真有矛盾么?事實上并不如此。例如蘇聯的《鐵流》《夏伯陽》《青年近衛軍》等作品,其中主人公都是真人,寫的也真有其事,但你能說人物的典型性不夠嗎?當然不能。所以寫真人真事可以有典型性,問題在于怎樣寫。”①茅盾的觀點是正確的,因為它反映了文學創作的實情。
從典型報道(很多情況下,學者把具有一定文學色彩常常以長篇通訊面目出現的典型報道又當做報告文學來研究)的創作實踐看,很多新聞通訊紀實作品往往表現了生活中真實的、個性鮮明的而又富有廣泛概括力的典型。《誰是最可愛的人》《縣委書記的榜樣——焦裕祿》《追求》等作品的人物,就成為概括一個時代、一代人、一類人風貌品性的典型。這些形象極大地豐富了現當代歷史的人物畫廊,具有很高的認知價值、審美價值和教育意義。
因此,紀實性作品(典型報道或稱報告文學)不是不可以表現典型,也不是沒有典型化的工作可做,只是典型報道中的典型為紀實性典型,它自然有異于小說等虛構性典型的獨特性。這正是我們研究新聞作品典型化課題的意義之所在。筆者以為新聞作品有沒有典型及表現典型的成功程度,應是評估典型報道質量的主要尺度。典型性,亦應是新聞典型及典型報道的“徽章”②。
新聞作品(典型報道)中的典型,是紀實性典型,它與小說典型生成方式的迥然相異之處,即在于小說可依據藝術真實的原則,或“雜取種種”化眾為一或基于原型再進行藝術加工。
而典型報道只能依實選擇,不允許為了形象的“典型性”而犧牲它的真實性。真實性是典型性的前提。這種真實性并不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藝術真實,而是表現為定位真實(有人物事件的實體)、細節真實(排斥局部的虛構)和本質真實(正確地反映生活的某種規律)這三維合一的“立體性真實”。這樣新聞典型就只能是一種原型典型。這正是典型報道的典型構成顯著的特點。
……
收起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