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響樂團音樂廳從設計到落成經歷了六年的時間,在這六年中,設計團隊、施工團隊、咨詢顧問、業主等都付出了巨大的努力。《魔盒:上海交響樂團音樂廳》將引領讀者走進這座音樂的魔盒,回顧設計和建造的點滴,探尋其完美音效背后的故事。
“上海2040”總體規劃將城市性質確定為:國家經濟中心和領先的全球城市,國際金融、貿易、航運、科技創新中心與文化大都市。文化對于全球城市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文化也是城市可持續發展的基本要素之一。作為國際文化大都市和綜合性的全球城市,上海的目標是地區的、國家的,甚至全球的文化中心。上海擁有重要的文化地標,包括地標建筑、文化名人和文化活動,應當成為全球旅游目的地之一;成為教育和科研中心,是各類大學和研究機構的中心;成為創意產業和人才的集聚地;上海也應當是博物館的集聚地,具有世界一流的各種類型的博物館和美術館;成為音樂和演藝中心,具有世界一流的劇院、音樂廳和各種演出場所,具有世界一流的藝術學院和演出團體。
近年來,上海已經建造了一大批文化地標,同時也在建造更多的文化地標,例如上海歷史博物館、上海博物館東館、上海圖書館東館、上海大歌劇院、上海音樂學院歌劇院、浦東青少年活動中心以及浦東美術館等。從全國范圍來說,上海率先建造了博物館、大劇院、音樂廳以及文化廣場等一批文化設施。上海目前已經有124座博物館、紀念館、陳列館,115座劇院及大型音樂廳,172座影劇院,83所藝術表演場館,25座圖書館,24座文化館和208家藝術畫廊。其中最璀璨的文化地標之一就包括2014年建成的上海交響樂團音樂廳。
建筑與音樂有著類比的關系,同時,它們又有相同的時代精神和相同的表現形式,有著十分神秘而又真實的關系。早在文藝復興時期,建筑理論家、建筑師阿爾貝蒂在他的《論建筑》中,就將音樂與建筑聯系在一起。關于建筑與音樂,不少建筑師和作曲家都有過精辟的論述,最著名的是德國哲學家謝林(1775-1854)的那句描述音樂與建筑的關系的膾炙人口的名言:“建筑是凝固的音樂。”德國音樂理論家和作曲家霍普德曼(1792-1868)把它引申為“音樂是流動的建筑”。建筑構圖與音樂的曲式構成、樂句和樂段的結合形式上具有相似性。建筑的體驗猶如對音樂的體驗,從這個意義上說,音樂和建筑都是通過體驗激發人們對建筑和音樂的心靈感受和想象力。在韻律、節奏、構成形式和感受等方面,音樂與建筑之間也具有相似性。音樂與建筑都有形式上的韻律感,都是在空間與時間的擴展中形成審美的藝術。
建筑是音樂的組成部分,大部分的樂曲都是在建筑中演奏并展現的。歷史上的哥特式大教堂有著高聳而又龐大的空間,氣勢宏大的宗教音樂在這種有著較長混響時間的室內空間中,形成了特殊的音響轟鳴,空間與管風琴的音響效果有著十分完美的結合。對于一些類型的建筑來說,它們又是檢驗音樂的尺度,例如音樂廳、大劇院等,不良的設計會給音響效果帶來負面的影響。尤其是交響音樂廳的設計,從室內外空間設計到聲學設計,都是完美的音樂演奏的組成部分。
建筑具有音樂性,音樂也具有建筑性。音樂也被人們想象為實體空間,正如法國詩人、小說家、劇作家、演員和畫家讓·科克托(1889-1963)對音樂的憧憬:“我希望有人能創造出一種我可以住進去的音樂。”這就是音樂空間和建筑空間的融合,音樂空間是非現實的虛擬空間,是音響的持續運動及其能量創造的場所,是音樂內的空間,而建筑空間是現實的空間。就像樂器一樣,音樂廳建筑是音樂生成的空間。早在古羅馬時代,人們就將建筑作為一種發聲的裝置加以研究,而中世紀的哥特式教堂空間與管風琴的完美結合,使建筑作為一種發聲的裝置與音樂達到了和諧統一的境界,建筑是充滿聲音的空間容器。音樂廳對聲音極為敏感,空間大小和形狀發生的任何變化,都會影響音響效果。建筑結構成為物理感受與精神情感感受的聯系,現代技術和藝術表現更使音樂廳不斷臻于完美。
查看全部↓
徐風,1983年畢業于同濟大學建筑系,獲學士學位,現任同濟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建筑系副教授,從事公共建筑設計與教育30余年。獲獎經歷:
2013年上海音樂學院改擴建工程全國優秀工程勘察設計二等獎;
2013年上海交響樂團遷建工程上海市優秀工程勘察設計一等獎;
2013年市西中學改擴建工程上海市優秀工程勘察設計一等獎;
2008年世博會中國館全球方案征集競賽入圍方案;
2007年獲上海市重大工程建設功臣稱號。
序
第一章 凝固的音樂
歷史上的劇場與音樂廳
第二章 悠遠的回聲
上海交響樂團的135年
第三章 音樂的魔盒
解析上海交響樂團音樂廳
設計城市的盒子
解構音樂的盒子
觸摸自然的盒子
第四章 魔都與魔盒
上海城市街道與音樂
乘著音樂的翅膀:俯瞰魔盒
循著梧桐的蹤跡:走近魔盒
追尋音樂的殿堂:走進魔盒
第五章 造盒紀事
上海交響樂團音樂廳的建造
魔盒的故事:同心“合一”
營造紀事:建造音樂廳的2190天
大師筆跡:“合一”與“唯一”
獲獎與貢獻
后記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