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城市可持續發展綠皮書(中國35個大中城市可持續發展評估2014-2015)》上篇著眼當前國際國內城市可持續發展行動的進展情況,以基于可持續性的脫鉤發展和兩個半球的理論為基礎,將城市人類發展與生態投入放在一個框架下進行分析,建立了城市可持續發展的評估模型與分析框架,并對評估方法與數據采集進行了詳細說明。中篇聚焦中國35個大中城市,評估解讀了各個城市的生態投入及人類發展指標,進行了城市可持續發展分類,運用數據包絡分析方法分析了城市可持續發展效率,進一步提出改進模式和優化路徑。下篇通過“長三角16個城市能源福利績效研究”、“居民生活能源消費與碳排放研究”和“智能化與城市可持續發展實踐”三個專題對城市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區域、研究熱點和發展趨勢進行了深度探討研究。
《中國城市可持續發展綠皮書(中國35個大中城市可持續發展評估2014-2015)》理論扎實、立足實際、體系完善、數據翔實、解讀到位、案例豐富、分析深刻、表達形象直觀。適合政府管理人士,從事城市管理、可持續發展、經濟發展研究等相關人士閱讀,也可供科研院校相關領域研究者參考。
內頁插圖
在過去的20多年,城市已經成為推動可持續發展的地方行動力量。2015年聯合國發布《轉變我們的世界: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提出“后2015”全球可持續發展目標(SDGs)。“建設包容、安全、有抵御災害能力和可持續的城市和人類居住區”是人類可持續發展的重要目標。
未來20年是中國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時期,中國在發展模式、增長模式和消費模式上的選擇和轉型將決定中國能否在城市生態環境的承載范圍內可持續發展。中國城市的可持續發展應該參照國際社會的總目標,根據本國國情來制定目標和轉型方向。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巴黎氣候大會上鄭重承諾中國將以落實2015年發展議程為己任,為推動全球更好實現可持續發展注入動力。
可持續發展評估一直是國際組織、各國政府、民間團體、學術界非常關注的研究領域,有助于認識城市可持續發展的階段和水平,建立關注可持續城市的知識庫,為城市制定可持續發展的目標和舉措提供指引。在此背景下,《中國城市可持續發展綠皮書》(以下簡稱《綠皮書》)連續四年專注于城市可持續發展的評估研究,每年都有改進和創新。今年在內容上增加了長三角城市能源福利績效、居民生活能源消費與碳排放、智能化與城市可持續發展實踐等專題,有理論、有數據、有實踐,為城市的綠色轉型提出了有針對性的政策建議。
《綠皮書》圍繞可持續性的脫鉤發展和兩個半球的理論,提出了城市可持續發展的評估模型。根據中國35個大中城市指標數據,對城市進行四象限分類評估、效率評估,并在此基礎上針對這些發展狀態提出相應的可持續發展模式和改進路徑。譬如研究團隊研究發現,北京、天津、廈門等城市,普遍具有“人類發展水平高、生態投入較低”的特征。這一特點很清晰地呈現于一張坐標圖上,橫坐標代表“城市人類發展水平”,縱坐標代表“城市生態投入”,根據城市可持續發展分類評估結果,這些城市均位于該坐標右下區域,該區城市都是“低投入高產出”的相對可持續發展方式,其改進路徑需選擇“優化”的S模式。而位于左F區域的重慶、鄭州、哈爾濱等城市則處于“低投入低產出”的欠可持續發展狀態,其改進路徑需選擇“擴容”的C模式。
科學、創新的理論基礎是本書高水準研究的保證,成熟的研究方法和翔實的數據則提升了《綠皮書》的實踐意義與參考價值。此外,圖文并茂也是本書的主要特色之一,書中的圖表形象直觀、豐富多樣、可視化強,如采用了長于表達數據差異與分布的玫瑰圖、效率前沿面、象限劃分圖等圖表,進一步增加了本書的可讀性。
《綠皮書》所提供的理論、實證及政策建議可以幫助城市管理者和城市研究者了解城市可持續發展狀態,是可持續發展戰略制定的基礎,對中國城市綠色轉型具有重要的政策意義,是同濟大學及其經濟與管理學院面向社會開展城市可持續發展研究的重要成果。我深信憑借同濟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的研究平臺,以及研究人員科學、嚴謹的創新精神,通過不斷完善,《中國城市可持續發展綠皮書》將成為同濟大學和經濟與管理學院的一大品牌成果。
查看全部↓
序言一
序言二
執行摘要
ExecutiVe Summary
上篇 理論基礎與模型方法
1 城市可持續發展行動進展與目標
1.1 國際城市可持續發展行動進展
1.2 中國城市可持續發展面臨的挑戰
1.3 中國城市可持續發展目標與框架
2 城市可持續發展評估理論與分析框架
2.1 城市可持續發展評估理論與模型
2.1.1 城市可持續發展評估理論
2.1.2 城市可持續發展評估模型
2.2 城市可持續發展評估體系
2.2.1 城市可持續發展指數評估
2.2.2 城市可持續發展分類評估
2.2.3 城市可持續發展效率評估
2.3 城市可持續發展模式和改進路徑
2.3.1 城市可持續發展的模式
2.3.2 城市可持續發展的改進路徑
2.3.3 城市可持續發展改進策略
2.3.4 城市可持續發展改進手段
3 城市可持續發展評估方法與數據采集處理
3.1 數據包絡分析(DEA)方法
3.1.1 DEA效率
3.1.2 數據包絡分析理論基本假設
3.1.3 規模收益可變的BCC模型
3.2 城市可持續發展評估指標體系與數據采集處理
3.2.1 城市人類發展指數及指標說明
3.2.2 城市生態投入指數及指標說明
3.2.3 城市可持續發展評估指標體系及基礎數據
中篇 中國35個大中城市可持續發展評估
4 中國35個大中城市生態投入指數排名與解讀
4.1 中國35個大中城市生態投入指數排名
4.1.1 城市生態投入指數排名
4.1.2 城市生態投入水平分級
4.2 中國35個大中城市生態投入分項指標分析
4.2.1 資源消耗分項指標排名與分級
4.2.2 污染排放分項指標排名與分級
4.3 中國35個大中城市生態投入指數區域分析
4.3.1 城市區域分析
4.3.2 八大綜合經濟區分析
5 中國35個大中城市人類發展指數排名與解讀
5.1 中國35個大中城市人類發展指數排名
5.1.1 城市人類發展指數排名
5.1.2 城市人類發展水平分級
5.2 中國35個大中城市人類發展分項指標分析
5.2.1 預期壽命指標分級
5.2.2 教育指標分級
5.2.3 收入指標分級
5.3 中國35個大中城市人類發展指數區域分析
5.3.1 城市區域分析
5.3.2 八大綜合經濟區分析
6 中國35個大中城市可持續發展四象限分類與解讀
6.1 中國35個大中城市可持續發展四象限分類
6.2 Ⅰ區:低投入低產出類城市及解讀
6.3 Ⅱ區:低投入高產出類城市及解讀
6.4 Ⅲ區:高投入高產出類城市及解讀
6.5 Ⅳ區:高投入低產出類城市及解讀
7 中國35個大中城市可持續發展效率排名與解讀
7.1 中國35個大中城市可持續發展效率排名
7.2 中國35個大中城市可持續發展效率分級
7.3 中國35個大中城市可持續發展效率區域分析
7.4 中國35個大中城市可持續發展優化分析
8 中國35個大中城市可持續發展模式選擇與改進路徑
8.1 中國35個大中城市可持續發展模式選擇
8.1.1 Ⅰ區域城市選擇c“擴容”模式
8.1.2 Ⅱ區域城市選擇S“優化”模式
8.1.3 Ⅲ區域城市選擇B“提質”模式
8.1.4 Ⅳ區域城市選擇D“提質+擴容”模式
8.2 中國35個大中城市可持續發展改進路徑
8.2.1 工區城市改進路徑
8.2.2 Ⅱ區城市改進路徑
8.2.3 Ⅲ區城市改進路徑
8.2.4 Ⅳ區城市改進路徑
下篇 專題篇
9 長三角16個城市能源福利績效研究
9.1 能源福利績效相關研究與內涵界定
9.1.1 能源福利績效相關研究
9.1.2 能源福利績效內涵界定
9.2 長三角16個城市能源福利績效排名與解讀
9.2.1 能源福利績效評估模型
9.2.2 能源福利績效排名
9.2.3 能源福利績效區域分析
9.3 長三角16個城市能源福利績效分項指數排名與解讀
9.3.1 能源經濟績效排名
9.3.2 經濟福利績效排名
9.3.3 能源福利績效分指數矩陣分析
9.4 長三角16個城市能源福利績效貢獻測度與分析
9.4.1 能源福利績效貢獻分解模型
9.4.2 能源福利績效貢獻分解分析
9.4.3 經濟增長對能源福利績效的貢獻分析
9.5 結論與政策建議
9.5.1 主要研究結論
9.5.2 能源福利績效視閾下的長三角16個城市可持續發展建議
10 居民生活能源消費與碳排放研究
10.1 研究意義及研究核算方法
10.1.1 研究意義
10.1.2 研究對象
10.1.3 研究核算方法
10.1.4 數據選取及來源
10.2 京津滬渝居民生活能源消費及其碳排放分析
10.2.1 北京
10.2.2 天津
10.2.3 上海
10.2.4 重慶
10.2.5 京津滬渝四大城市居民生活能源消費碳排放對比
10.3 上海與紐約居民生活能源消費及其碳排放的比較分析
10.3.1 紐約州基礎指標數據及居民生活能源消費碳排放分析
10.3.2 上海與紐約州居民生活能源消費碳排放情況對比
10.4 結論及政策思路
11 智能化與城市可持續發展實踐
11.1 工業化與城市發展階段分析
11.2 城市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引擎:智能化
11.2.1 工業4.0是城市可持續發展的技術支撐
11.2.2 智能化基礎設施是城市可持續發展的硬件支撐
11.3 智能化基礎設施的城市實踐
11.3.1 智能交通
11.3.2 智能能源
11.3.3 智能建筑
11.3.4 智慧水務
11.3.5 智能防災
11.3.6 智能制造
附錄1 長三角16個城市可持續發展狀況與排名
圖目錄
表目錄
中英文術語對照表
后記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