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主要在于修集、挖掘張蒼水海上抗清復明史跡,包括三度閩關,四入長江,兩遭覆溺;同時,也不忽視與之相關聯的陸上的抗清復明斗爭,以及分散在民間的、無組織、無領導的抗清復明運動。力求宗宗可歌可泣的抗清復明斗爭史跡著于史冊,讓中國古代優秀民族文化傳統光照后世。
編年輯箋正文:乙酉(順治二年·1645)閏六月至甲辰(康熙三年·1664)九月
主要史料來源
后記
又有詩《送萬美功還越,時其弟靜齋將赴行在(壬辰)》,說明萬靜齋為美功之弟,也是公之“知己”群體中的一員。駱亦至,籍貫雖無注,但從詩中云:“唐室當中葉,君家有右丞。雄文堪討賊,苦節亦為僧。”按此查考歷史,此駱姓“右丞”只能是垂拱四杰之一的駱賓王。全祖望在《唐陳拾遺畫像記》曾云:“義烏一《檄》,為唐室中興之先聲……”“一檄”,指《討武望檄》,駱賓王所寫。他的籍貫義烏,故稱“義烏一《檄》”。駱亦至既是駱賓王后代,則亦應為義烏人。亦可稱越人。總之,公在避地鷺門時的“知己”群體,人人都是奔走山海間,效力抗清復明的志士仁人。他們來往接觸,計議密謀,本身就是一種抗清復明運動形態,具有積極意義。
以下僅以萬美功的后續行蹤為例,作進一步追蹤剖釋。以上已提及,公有詩《送萬美功還越,時其弟靜齋將赴行在(壬辰)》。還越者,即至寧波,于當年秋②。若與《續甬上耆舊詩》卷三十二《萬僉事日吉傳》載“癸巳至鄞”相銜接、則萬美功即萬日吉。《鮚崎亭集·外編·李杲堂軼事狀》云:“癸巳,黃岡僉事來吾鄉。”允康,字日吉。籍貫黃岡,亦與詩注“萬、楚人”相符。何齡修參考張公詩寫于壬辰,故認為萬日吉至寧波應在壬辰秋。③寧波是當時交通海上義師的重要據點,高斗樞諸紳都是其中關鍵人物。他們“力為海上扶殘疆”,“而海上諸公方思揮魯陽之戈,以挽落日,勾余遺老呼吸響應”,斗樞、宇泰“父子輒豫之”(全祖望《鮚琦亭集》)。張公在海上,遙仗甬上隆宇燥等“為內主”④。所以萬美功在鷺門與公相聚后又至寧波,是完全與交通海上的這條線路相符合的。萬美功,名日吉,字允康,一字美功。⑤黃州人。崇禎庚辰進士,知昆山縣,罷去。乙酉,起為僉事,分巡建寧。事敗,遂游江左。在甬上,與志在恢復的縉紳志士高斗樞、林時對、萬泰、林時躍、高宇泰、李鄴嗣等“為刎頸之交”⑥。當他要離開寧波時,大家擔心他的安全,卜筮卦象大兇,因請他暫留,不聽。眾人賦詩送別。李鄴嗣期待他復明運動成功,“明河今夜雨,到處洗妖膻”。勸人們“莫灑河山涕,神州倚數公”⑦,對日吉等寄予厚望。一年后,因“楊鷗空敕案”死之。甬上李鄴嗣得訊,作詩哭之,列《雜哭詩》第五章。⑧說明萬美功離開寧波又至三吳、南京,參與了被稱為“楊鷗空敕案”的復明活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