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城市經濟學概論》從城市的誕生與發展研究開始,進入城市經濟學產生和發展的視野,從更高的層次、更廣闊的視角對城市經濟問題進行探討。城市經濟學是研究城市在產生、成長、城鄉融合的發展過程中經濟關系及其規律的經濟學科。工業化、農業現代化、區域經濟的綜合發展是城市經濟發展和城市化的動力,城市區位、社會歷史背景、市場發育、政策與政府行為是城市化和城市經濟發展的條件。
《現代城市經濟學概論》從現代城市經濟發展方向、城市經濟區域、經濟結構、城市生態經濟、經濟效益以及新時期城市經濟管理與政府職能定位等方面闡述城市經濟學理論。
饒會林,男,1932年9月生。原籍湖南省桃源縣。1954年畢業于東北財經學院計劃統計系。現任東北財經大學公共管理系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社會兼職:中國城市經濟學會副會長,中國城市經濟學會學科建設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大連市城市經濟學會常務副會長,東北財經大學城市發展與改革研究會常務副會長。1985年獲大連市“優秀教育工作者”稱號,1988、1989年獲東北財經大學“優秀教育工作者”稱號,1993年獲全國財政部系統“先進工作者”稱號,1995年獲國務院頒發的有突出貢獻專家政府津貼。
緒論 城市經濟學概述
第一節 城市的形成與發展
第二節 城市經濟學的誕生與發展
第三節 城市經濟學科建設
第一篇 城市經濟發展
第一章 城市化和城市化時代
第一節 歷史背景
第二節 世界城市人口增長的S曲線規律
第三節 城市化定義與時代特征
第二章 大城市化與城市規模效益規律
第一節 城市經濟發展機制
第二節 城市規模效益規律
第三節 大城市化的必然性和表現
第三章 城市現代化與新型工業化
第一節 城市現代化的歷史考察與艱巨任務
第二節 城市化與城市現代化的社會進步意義
第三節 城市現代化的內涵與測評
第四節 城市現代化的必由之路:新型工業化
第四章 城市區域的形成與發展
第一節 集中型城市化與擴散型城市化
第二節 單一型城市區域的形成與發展
第三節 復合型城市區域的形成與發展
第四節 城市區域經濟的國際化
第五章 城市經濟區的辨識與城市體系
第一節 城市經濟區的特點和作用
第二節 城市經濟區域范圍的辨識方法
第三節 城市體系
第六章 城市經濟區域建設
第一節 城市區域新說
第二節 區域經濟組織的建設
第三節 正確對待城市區域梯度差異
第二篇 城市經濟均衡
第七章 城市產業的形成與發展
第一節 城市的性質與職能-
第二節 城市基礎產業與非基礎產業
第三節 城市三次產業結構
第四節 城市產業組織結構
第八章 城市公共經濟
第一節 城市公共經濟的地位與作用
第二節 城市公共經濟分析
第三節 城市公共物品及公共服務
第九章 城市土地利用
第一節 城市空間結構原理與土地利用
第二節 城市級差地租
第三節 城市土地增容
第十章 城市經濟循環
第一節 城市投資選擇
第二節 城市建設規劃
第三節 城市資源與市場的銜接
第四節 城市經濟新陳代謝
第十一章 城市綠色居住
第一節 人類居住環境的理想
第二節 城市住宅建設與改革
第三節 城市住宅的市場管理與社區管理
第十二章 城市生態園林建設
第一節 基本觀點
第二節 基本問題
第三節 基本要求
第四節 基本途徑
第三篇 城市經濟管理
第十三章 城市經濟整體效益
第十四章 城市整體效益創造
第十五章 城市財政
第十六章 城市管理思想
第十七章 城市政府職能
第十八章 城市政府職責
主要參考文獻
后記
第一節 城市的形成與發展
一、古代城市
城市的產生和發展是一個歷史的過程。早在公元前3500年,歐洲地中海周圍的美索不達米亞地區就出現了城市。埃及的底比斯城在公元前1360年是世界上第一個人口超過10萬人的大城市。在中國,早在夏商時期就已經有了粗具規模的城市,如夏的禹陽城(約在河南登封縣)和商的成湯城(約在河南鄭州)。春秋時期諸侯割據,加速了都城的興起。戰國時期由于生產力的發展和交換的擴大,規模大而且繁榮的城市紛紛建立起來,如齊國的臨淄,擁有居民7萬戶,堪稱“海岱之間一都會”。
古代城市產生的年代大致處于奴隸社會,因此城市的興衰同奴隸主的統治密切相關。城市除了是剩余農產品的交換中心外,往往是當時社會、宗教、政治、軍事、科學、文化、手工業的中心,是奴隸主征集和分配剩余農產品,并享受豪華生活的居點。在城市,除了一定的手工業作坊、市場、商業發揮著一定的手工業生產基地和商品交易中心的功能外,還建造了大量華麗的宮殿、寺廟、浴池、庭院、斗獸場等,市政設施也達到了一定的水平,有排水供水設施。城市的行政中心、宗教中心、消費中心的功能也十分明顯和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