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制度和秩序的邊際:刑事政策的一般理論》以刑事政策為基本主題,共分為刑事政策價值論、刑事政策方法論、刑事政策特論三部分,分別對刑事政策的概念界定、實質、制定的基礎、確立的依據、基本原則、社會防衛政策的一般理論、罪犯的處遇政策、刑事政策的法律監督、加入WTO后對我國刑事政策的影響,以及關聯走私行為、偽劣產品犯罪行為、侵擾知識產權罪、腐敗行為與刑事政策的關系等問題作出了思考和分析,有較高的學術水平和研究價值。
孫萬懷,華東政法大學副教授,博士,《法學》月刊副總編,英國牛津大學訪問學者。著有《刑事法治的人道主義路徑》、《論國家刑權力》(與蘇惠漁教授合著)的等著作,主編《檢察權的運作與人權保障》、《刑法學》等多部著作與教材,并在公開期刊上發表論文八十余篇。
第一部分 刑事政策價值論
第一章 刑事政策的范疇界定
第一節 刑事政策的基本內涵
第二節 刑事政策的基本特征
第三節 刑事政策的社會價值
第二章 刑事政策的理論發展
第三章 刑事政策的實質
第四章 刑事政策的制定基礎
第五章 刑事政策確立和判斷的基本依據
第六章 刑事政策的基本原則
第二部分 刑事政策方法論
第七章 社會防衛政策的一般理論
第八章 刑事政策實現的核心領域
第九章 罪犯的處遇政策
第十章 刑事被害人的刑事政策地位之解決
第十一章 對刑事政策進行法律監督的問題
第十二章 現實條件下刑事政策的運動方式
第十三章 刑事政策在現實中的顯性體現——嚴打
第十四章 法定犯增生過程中的刑事政策
第十五章 加入WTO對中國刑事政策的影響
第三部分 刑事政策特論
第十六章 懲治關聯走私行為與刑事政策
第十七章 轉型時期的偽劣產品犯罪與刑事政策
第十八章 維護金融安全的刑事政策
第十九章 侵犯知識產權犯罪的法治化與刑事政策
第二十章 市場不完全競爭中的刑事政策
第二十一章 公共交通安全框架下的刑事政策
第二十二章 腐敗行為與刑事政策
參考文獻
后記
第一部分 刑事政策價值論
第一章 刑事政策的范疇界定
第一節 刑事政策的基本內涵
作為國家的一種統治策略或者說最為重要的統治手段,刑事政策所涉內容豐富。古今中外關于統治方略的論著汗牛充棟,從某種意義上說,縱橫捭闔的治國要術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種刑事方略。因此在傳統社會,法律作用與政策作用的領域區分并不明顯。因為法律往往就是政策貫徹的一種手段,法律和政策所關注的內容是相同的。但是作為學科或者說科學的性質,法律的特定性和確定性決定了其在人類的歷史中得以較早成為獨立的一門科學,而包括刑事政策在內的政策作為一門學問則只是近一百年來的事情。1873年,德國柏林大學在西摩拉爾教授和華格納教授的發起下成立了社會政策學會。但直到20世紀40年代,隨著對于權力、權利、民生的關注,政策學的研究才開始如雨后春筍,得到重視。一般認為拉斯韋爾和丹尼爾?勒納于1951年一起合作出版的《政策科學》一書,標志著現代政策科學在美國的正式誕生。此后,在美國、德國、法國有關社會政策的論文不斷涌現,對于社會政策的研究也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并對其他國家的社會政策研究產生了極大的推動作用。
依照馬克思主義對于法律起源的論證,在階級社會中尤其是國家既存的前提下,統治階級總是存在著一定的統治政策,只不過在某些時段某些范圍之內,政策性相對強化或弱化而已。在刑事領域,政策始終成為指導刑事法律實施的一項重要內容,但是刑事政策概念以及作為一門學科被研究,則是以近代人文主義思潮的興起為基石、以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為開端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