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中文系主任溫儒敏教授推薦】父子聯袂,抗戰期間寫就,直面時代的文學作品; 名師品位,凝聚國學功力與教學經驗,見解獨到的三部曲國語教學小說。1940年初版,2015年新印,70年恍如瞬間;簡體字錄排,經典重版,再現民國教育史被遺忘的一頁!
蔣伯潛(1892—1956),民國時期享有盛譽的浙江省一代名師,著述頗豐,代表作為《十三經概論》。蔣祖怡(1913—1992),蔣伯潛之子,著名學者,教育家。杭州大學中文系教授、副系主任,長期從事文藝理論和中國文學批評史的研究,著述甚富。
《體裁與風格》試讀
4姚、曾二氏選文分類之異同
一個星期六的晚上,下了一陣大雨之后,天氣異常涼爽。振福、子壽、承良祖孫父子同坐在堂前的廊下。子壽今天接到承輝從重慶寄來的信,這封信還是國歷六月底寄出的,在路上竟走了一個半月。信里談到重慶雖曾遭轟炸,情形非常安謐,他在廠里,也能安心工作。他在技術工作之外,又被派充工人補習班的教師。他深刻地感到國文程度的不夠應用,希望他的妹妹和弟弟,趁尹太先生在他們村子里,于暑期中努力自修國文。他又問他弟弟在簡易師范畢業后,還是去服務,還是再去升學。如果不升學,與其到別處去,不如留在本村。一則爸爸和他都出門了,祖父年邁,弟弟在家,不但有些事可以代勞,而且老人家的心里也得到許多安慰;二則可以在課余自修國文,請尹太先生指教;三則弟弟既學師范,對于桑梓的教育,也應負相當的責任。又說他妹妹在初中肄業,離畢業只差了一年,因戰事發生輟學,是很可惜的。如果她想復學,希望爸爸不要攔阻她。如果仍在本村小學幫忙,也希望能于課余自修國文。
振福的眼睛花了,晚上不能看信;子壽把信里的話一一講給他聽。講完了,把這封信遞給了承良。承良一面看,一面又講給剛從里面出來的媽媽聽。講完了,把信交還子壽。振福忽然問道:“素秋呢?哪里去了?——今晚天涼,不如早些睡吧!”振福是睡在西邊廂房里的;承良原陪著他祖父睡的,忙先去替他點上了那盞青油燈,又在床上點了一支葫蘆牌蚊香。振福進去時,他早已都安排好了。陸氏也上樓去了。子壽見東邊廂房里還點著燈,走過去一看,原來素秋一個人在那兒抄寫她那篇《姚曾二氏選文分類之異同》,已全篇抄好,在那兒加標點了。子壽就在書桌旁坐下,把這篇文章拿起來看時,只見上面寫著:
姚、曾二氏選文分類之異同
山素秋試作
我國文章的分類,有以章句組織的形式為標準的,如從前的駢文和散文,韻文和無韻文,現在的文言文和語體文;有以寫作的方法為標準的,如現在一般人所主張的議論文、說明文、記敘文、描寫文和抒情文。而古今討論文章體裁的,遠之如《文選》和《文心》,近之如姚姬傳的《古文辭類纂》和曾滌生的《經史百家雜鈔》,則多以應用的方面不同,來分別文章的體裁。《文選》《文心》二書,我未曾閱讀過,無從說起;現在姑就姚曾二氏的選文分類,比較其同異如下:
(一)姚氏之《古文辭類纂》分文章為十三類,曰論辨、序跋、奏議、書說、贈序、詔令、傳狀、碑志、雜記、箴銘、頌贊、哀祭原書遺漏了“哀祭”一類,這里“哀祭”系編者據第29頁之引文所加。——編者注。、辭賦。曾氏之《經史百家雜鈔》,則以著述、告語、記載三門為綱,十一類為目;著述門有論著、詞賦、序跋三類,告語門有詔令、奏議、書牘、哀祭四類,記載門有傳志、敘記、典志、雜記四類。——這誠如曾氏原序所說,“論次微有異同,大體不甚相遠”了。
(二)以時代論,曾氏在姚氏之后,其文體分類之此有彼無者,可以說曾氏對姚氏的分類有所增刪。贈序一類,姚氏所有,曾氏刪之;敘記、典志二類,姚氏所無,曾氏增之;這是二氏見解最不同的地方。
(三)曾氏對于姚氏所分各類,不但有所增刪,而且有所并合。如姚氏的箴銘、頌贊、辭賦三類,曾氏并合為詞賦類;姚氏的傳狀、墓志二類,曾氏并合為傳志類;這也是值得我們注意的一個異點。
(四)此外,還有每類立名的略異和次序的不同。如姚曰論辨,曾曰論著;姚曰書說,曾曰書牘;姚曰辭賦,曾曰詞賦;這是立名的微異。姚氏十三類,始于論辨,終于辭賦;曾氏十一類,始于論著,終于雜記。既如上述,二氏所列次序的不同,已可一望而知了。
子壽看罷道:“素秋,你的作文已有相當的進步了。這篇文章,詞句上已沒有什么大病,層次也很清楚。可是‘遠之如《文選》和《文心》’這一句,還得加幾個字,改作‘遠之如蕭統的《文選》和劉勰的《文心雕龍》’。一則因為下句把姚、曾二人的姓字提出,上句也當把蕭統和劉勰提出,方能相配;二則因為現在開明書店有一本讀物,是夏丏尊、葉紹鈞編著的,也叫作《文心》,不如把劉氏的書名全寫出來。”素秋聽了,立刻改好。子壽又道:“你這篇文章已把姚、曾二氏選文分類的不同都說明了,可是只述說他們的不同,而不曾推究他們的所以不同。曾氏對姚氏所分之類,有所增刪并合,固已說出來了;何以要刪,何以要增,何以要并合,卻沒有推究出來。你的研習,仍沒有深入啊!”素秋聽了道:“對呀!我這篇文章,只說了個表面。爸爸,應當怎樣改呢?”子壽道:“不必改了。尹老師自然會替你詳加批改的。今晚天氣涼,我們上樓去睡吧!”父女倆上了樓,子壽又把承輝的信給素秋看。看完了信,各自就寢。
星期日,剛吃過早飯,素秋拿著她的作文,徑到尹家來。黎明帶著兩個孩子出去散步了;秋氏婆媳在收拾廚房,洗衣服;莘耜一個人坐在書室里看書。素秋走上去,叫了聲“太先生”,把那篇作文送了過去,并且說:“爸爸批評我只能舉出姚、曾二氏分類不同之點,而不能推究其所以然;我很想自己改過,重做一篇,可是無從下手。所以今早特地過來請教。”莘耜叫她坐下,接過那篇文章來,從頭至尾看了一遍,道:“你這篇作文,已做到文從字順的地步了。你在初中,只肄業了兩年,能做這樣清順的語體文,已很難得。第一段,你把那天在窗外聽到我們所談的意思簡括地寫了下來,做得很不錯。《文心雕龍》簡略作《文心》,本沒有什么不可以;因為現在有一種以故事體寫國文學習方法的書,夏丏尊和葉紹鈞作的,開明書店出版的,也叫作《文心》,所以還是用原名,不省略好。”素秋道:“爸爸也這樣說,所以加了‘蕭統的’、‘劉勰的’和‘雕龍’幾個字。”莘耜道:“上句既已改了,那么下面‘《文選》《文心》二書’一句,也得加‘雕龍’二字了。”素秋笑道:“我怎么如此粗心?”
莘耜道:“你這篇文章,第一段算是總冒,以下分作平列的四節,是不是?”素秋道:“是的。”莘耜道:“下面這四節,形式上似乎可以平列,實際上卻并不平列:因為(一)可以說又是一段總冒,(四)又似乎是補充和余波,和(二)(三)兩節提出曾氏對姚氏的分類有所增刪、有所并合的兩大差異之點,是不相稱的。而且第一節依次列舉姚曾二氏所列之類,第四節又說到他們所列的次序不同,如再依次列舉一遍則嫌重復,不列舉又欠明顯,所以末了幾句,很難措辭了。——你在做第四節時,必已感到這種困難吧?”素秋道:“正是。太先生,您怎么猜得這樣準?那么,怎樣改呢?”莘耜笑道:“只要把兩節并作一節,改成全篇的結論就是了。”素秋點點頭。
莘耜又繼續說道:“那四節里,(二)(三)兩節,是這篇文章最重要的一段,可以說是全篇的中心。姚氏特立‘贈序’一類,曾氏為什么要刪?姚氏沒有‘敘記’‘典志’二類,曾氏為什么要增?姚氏分作‘箴銘’‘頌贊’‘辭賦’三類,‘傳狀’‘碑志’兩類,曾氏為什么要合?你得就我在講習會上所提示的幾點,仔細去推究一番,這就是令尊所說的進而推求其所以然了!”素秋道:“我真是所謂‘學一隅不能以三隅反’了!好,我再去試試看,重做一篇吧!”莘耜道:“你肯如此努力,我覺得很滿意。前星期所講習的,你曾筆記下來嗎?”素秋道:“也曾筆記,怕不完全。——不錯,曾滌生那篇《書歸震川文集后》,我還沒有看過呢!”莘耜道:“你們爸爸的書箱里有《曾文正全集》,你可找了去細看一遍。”素秋照著莘耜的指點,在書箱里找到了《曾文正全集》。翻著了那篇書后,重新拿了她的作文,告辭回去了。
她走出門外,正碰著黎明領了兩個孩子散步回來。黎明招呼道:“素秋妹,今天是星期日,坐坐再去吧!”素秋道:“我這篇習作,還得重做過,想趁星期例假把它寫成,不能久坐了。”說罷,點點頭,匆匆地走了。黎明走進書室,見了莘耜,問道:“爸爸,素秋妹第一次作文,你為什么要她重做?不把她習作的興趣壓了下去?”莘耜笑道:“這是她自己的意思。做好了,不怕重做的麻煩,這正是學不厭的精神!素秋這女孩子,很肯用心,比他的弟弟強得多了!”
素秋回到家里,一個人躲在廂房里,關起門來,先把那篇《書歸震川文集后》仔細看了一遍,又把姚、曾二氏的序翻出來細細推究,《古文辭類纂》和《經史百家雜鈔》二書,更是前翻到后,后翻到前,看個不了。她翻閱了許多時候,忽然如有所悟,拿起筆,在一張文稿紙上洋洋灑灑地寫個不休。午飯的時間到了,振福和子壽父子在對酌。子壽談起五天后就要和黎明動身到碧湖去。承良也從山石庵回來了,和他媽媽并肩坐下吃飯。振福道:“素秋呢?半天沒有看見她了!”承良道:“她一定在尹家坐久了,也許在尹家吃午飯了。”子壽道:“她昨天已把那篇作文抄好了,一定到尹老師那里去交卷了。”振福道:“阿良,你吃了飯,去找找她吧!尹家如果沒有吃中飯,不如叫她回來吃。”承良吃了飯,跳呀跳地去了。
子壽先吃完了,洗了臉,踱到廂房里去歇午覺。推進門去,見素秋一個人拿著一張稿子咿咿唔唔地在讀,書桌上攤滿了書。子壽笑道:“素秋,弟弟到尹家找你去了,你卻一個人躲在這里做文章。——你的文章不是昨天已抄好了嗎?”素秋道:“今天早晨,我把昨天做的那篇文章拿去請教太先生。他指出我許多缺點,并教給我改做的方法;我覺得昨天那一篇,做得太不成樣子了,所以拿回來重做。我怕弟弟來打攪,所以把門關上了。我,八點多鐘,就回來開始工作了。今天的中飯怎么提得這樣早?已經吃好了嗎?爸爸。”子壽笑道:“好孩子,你真是發憤忘食了!中飯我們大家都吃過了,快去吃了飯再來謄清吧!”素秋把稿子遞給她爸爸,自去吃飯了。
素秋匆匆地吃了飯,又回廂房里去時,子壽已在那張客鋪上睡著了,把素秋的那張稿子丟在里床。素秋把稿子輕輕地取了出來,重新關上門,把那篇文章抄好。看看壁上掛著的鐘,已是兩點多了;爸爸仍沒有醒,便虛掩著廂房門,又到尹家去了。她一走進去,見莘耜躺在那大竹榻上,午睡未醒;黎明卻坐在書桌旁寫信。她搭訕著道:“太師母他們呢?弟弟妹妹呢?”黎明道:“都在后面廚房里吧!——妹妹的大作又做好了嗎?讓我先拜讀一下!”素秋紅著臉道:“第一次做得太不成樣子了,第二次雖然重做了,還是個不成樣子。我真是不可雕的朽木!”黎明道:“不要客氣,爸爸在稱贊妹妹不怕重做的麻煩,有學不厭的精神哩!”
“邊孝先,腹便便;懶讀書,好晝眠。”莘耜說了這幾句話,從竹榻上坐了起來,向素秋道:“老夫懶散慣了,每天總得打個中覺;如在孔老夫子門下,不是和晝寢的宰予同成為不可圬的糞土之墻,不可雕的朽木了嗎?”素秋想,剛才的話被太先生聽到了,覺得臉上一陣熱烘烘地,連脖子都紅了,呆呆地站著。莘耜趿著一雙木屐,站了起來。黎明忙到灶間里去舀一盆臉水來。莘耜揩了臉,在書位上坐下,叫素秋在對面的竹靠椅上坐了,問道:“你那篇文章,想已改造好了,拿來我看。”素秋只得遞了過去。莘耜接過去,在書桌上攤開,看了一段,道:“這第一段,本來可以不必改。”再看下去,已和第一次的完全兩樣了。她這樣寫著:
曾氏《經史百家雜鈔自序》首舉姚氏所分之十三類,與彼所分之十一類,做一比較。贈序一類,姚氏所有,曾氏刪之;敘記、典志二類,姚氏所無,曾氏增之;頌贊、箴銘二類,姚氏所分,曾氏附之詞賦之下編;傳狀、碑志二類,亦姚氏所分,曾氏合之為傳志一類:這些是姚、曾二氏選文分類最不相同之點,也是我們現在所當注意討論之點。我們不但要知道它們的不同,并且應該推求它們的所以不同。
姚氏《古文辭類纂自序》,于贈序一類,引老子“君子贈人以言”的話,引顏淵、子路相違時各以言相贈處和梁王觴諸侯、魯君擇言而進的兩個故事,以為“所以致敬愛,陳忠告之誼”,并且說:“唐初贈人,始以序名,至于昌黎乃得古人之意,其文冠絕前后作者。”可見姚氏對于贈序一種文體看得很重,尤其是韓昌黎的作品。曾氏則認為,古人贈別,系以詩歌;為贈別的許多詩歌作序,乃謂之“贈序”,所以贈序實在仍是序跋一體;即退一步說,也不過是序跋的變體而已。曾氏刪去贈序一類,而于序跋類中選了四篇贈序——韓愈《贈鄭尚書序》《送李愿歸盤谷序》《送王秀才塤序》,歐陽修《送徐無黨南歸序》——便是這個緣故。至于那些本無贈別的詩歌,而空空洞洞送人一篇贈序的,以及做壽送壽序,有喜事送賀序,曾氏認為都是些駢拇枝指,可以不存。——這就是姚氏特立“贈序”類,而曾氏把它刪去的理由吧!
姚氏之《古文辭類纂》,不采經傳子史之文。故《自序》于論辨云“今悉以子家不錄”,于序跋類云“余撰次古文辭,不載史傳,以不可勝錄也”,于奏議類云“其載《春秋內外傳》者不錄”。曾氏則以為言孝者不當敬其父祖而忘其高曾,言忠者不可曰“我家臣耳,焉敢知國”,故每類必以六經冠之,此猶涓涓之水以海為歸,無所于讓。又曰:“余今所論次,采輯史傳稍多。”且于論著,選莊、荀、韓非諸子之文,至十二篇之多。他的選文范圍,較姚氏廣大得多了。曾氏《自序》,于敘記類,舉了許多經史上的例,而曰“后世古文,如《平淮西碑》是,然不多見”;于典志類,也舉了許多經史上的例,又曰“后世古文,如《越州趙公救菑記》是,然不多見”。姚氏既不選經史,則后世古文家雖然間或有幾篇可以歸入敘記、典志二類的文章,也是寥寥可數,怎么能分立為兩類呢?所以韓愈的《平淮西碑》只得選入“碑志”類去,曾鞏的《越州趙公救菑記》只得選入“雜記”類去了。曾氏既選經史之文,則此二類文章可選者就多了,所以特地添立了這兩類。——這就是姚氏無敘記、典志二類,而曾氏增設起來的理由吧!
姚氏于傳狀類外,別立碑志一類;《自序》中說:“碑志類者,其體本于詩,歌頌功德;其用施之金石。”故上編所錄,如秦刻石諸文,以及班固《封燕然山銘》、元結《大唐中興頌》、韓愈《平淮西碑》、蘇軾《表忠觀碑》諸文,都不是記個人之事的;而記個人的墓志之文則別錄之為下編。曾氏則合傳狀、碑志二類為傳志類,而釋之曰“所以記人者”。故如韓愈《平淮西碑》,則列入敘記類;如韓愈《南海神廟碑》、蘇軾《表忠觀碑》之類,則列入雜記類。所以他并入傳志類的,只是墓表、墓志之類的文章。姚氏認辭賦類為《風》《雅》之變體,義在托諷,大抵設辭無事實;故與自警自戒、辭質意深的箴銘類,源出《詩》《頌》、不施金石的頌贊類,不能混為一談。曾氏則以為這兩類也大都有韻,故以附于詞賦之下編,而釋之曰“著作之有韻者”。——這就是姚氏分列傳狀、碑志二類,箴銘、頌贊、辭賦三類,而曾氏把前二者合成傳志類,后三者合成詞賦類的理由吧!
總之,姚氏所列的十三類,曰論辨、序跋、奏議、書說、贈序、詔令、傳狀、碑志、雜記、箴銘、頌贊、哀祭、辭賦。曾氏所列十一類,曰論著、詞賦、序跋,為著述門;曰詔令、奏議、書牘、哀祭,為告語門;曰傳志、敘記、典志、雜記,為記載門。雖除上文所說的增刪分合的異點外,還有所列次序的不同,所用名稱之略異(例如姚曰論辨,曾曰論著;姚曰書說,曾曰書牘;姚曰辭賦,曾曰詞賦)。而其文章體類,則多數相同。這真如曾氏《自序》所說的“論次微有不同,大體不甚相遠”了。
莘耜一口氣把這篇文章看完,臉上露出得意的笑容來。這時候,恰巧子壽一腳跨進書房,莘耜竟站了起來,向子壽拱拱手道:“恭喜,恭喜!老弟可謂有女了!”素秋見她爸爸來了,剛從竹靠椅上站起,見莘耜這般夸獎她,倒有些害羞起來,低下頭在一邊站著。子壽笑道:“小女還肯用功,得老師指教,頗有斐然成章之望!”莘耜想拿那篇作文給子壽看時,已被黎明拿去,攤在那張方桌上,兩夫妻在共同欣賞了。子壽曉得莘耜的用意,便道:“小女重新做過的那篇作文,我已把稿子看過了。阿良做的,有沒有交上來呢?”莘耜道:“我限他們下星期日繳卷,素秋是繳的頭卷,而且很有第一的希望哩!”子壽道:“素秋,你們一共有十多個同學,我想,一定有做得比你好的。即使這次你僥幸得了個第一,萬萬不可自滿,下次仍當一樣努力!”素秋連聲應道:“是,是!”黎明看完了這篇作文,也覺得很滿意。富氏攜了素秋的手道:“好妹妹,倘使我也加入補習,要對你退避三舍了!你今天太勞苦了,我陪你玩玩去。我們屋后新種的兩缸荷花,還開著呢!婆婆和我們兩個孩子都在那里,我們同去散散吧!”說罷,兩人徑自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