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原理(第2版)》是高職高專財經類專業的基礎性課程,并承擔著培養學生可持續學習能力和創新精神的教學任務。為此,《經濟學原理(第2版)》在保持一定的基礎課程學科體系的同時,依據高職高專院校人才培養的任務、模式和要求,突出經濟學基礎理論的學習和運用基礎理論分析、解決現實經濟問題能力的培養。《經濟學原理(第2版)》編寫體系新穎、結構緊湊;內容取舍得當,突出經濟學的基本理論和基本分析方法和技術工具,理論深入淺出、通俗易懂;注重實踐性和應用性,以翔實的案例折射出現實經濟生活的邏輯和規律;項目體例設計符合教學規律和學生的認知規律及能力養成規律,《經濟學原理(第2版)》每章前面都加有“導入語”和“學習目標”,正文中選擇有利于理解本章原理的“實例”和“知識鏈接”,并穿插大量的“同步訓練”,在每章后附有“本章總結”、“理論自測”、“應用自測”和“案例分析”,最后還給出了學生學習的“自我評價表”。努力做到教學目標教學內容、章后自測和學習評價之間的內在統一。
教材是體現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的載體,是把教育思想、觀念、宗旨等轉變為具體教育現實的中介,是教學基本建設和教學改革的一個重要方面,是實現培養目標的重要工具。它對于提高教學質量,深化課程內容體系改革,推動高職高專教育的發展,辦出高職高專院校的特色具有重要意義。
我國高職教育興起于20世紀80年代初,崛起于90年代,發展于90年代末和21世紀初。高職教育發展的歷史還比較短,而發展速度又非常之快,因此,還來不及編寫高職自己的教材,而不得不沿用或借鑒本科及專科的教材。即使是冠以高職教材之名的教材,大多注重理論而實踐環節薄弱,比較強調課程知識的系統性、完整性,各門課程的教材之間關聯性較差,有些內容重復交叉,缺乏科學知識在生產一線的應用實例。顯然,這種教材是不適合高職教育的。要真正實現高職高專教育人才培養目標,體現高職高專教育特色,高職高專教育的自身教材建設迫在眉睫。在浙江省教育廳直接領導下,浙江省高職高專教育研究會與浙江大學出版社聯合組織了經濟管理類專業系列教材的建設工作,《經濟學原理》是其中之一。
編寫高職高專教材,首先要明確高職高專教材的特征,如同高職高專教育的定位一樣,高職高專教材應既具有高教教材的基本特征,又具有職業技術教育教材的鮮明特色。因此,高職高專教材既要具有符合高等教育要求的理論水平,重視教材內容的科學性,又要符合人的認識規律和教學規律;既要使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使用方便,又要有利于學生的學習,使學生在閱讀時容易理解,容易吸收。這就要求教材的編寫一定要做到概念準確、層次分明、文字流暢、圖表清晰。
《經濟學原理》作為高職高專經濟管理類專業的一門基礎理論課程,在編寫時編者努力使本教材體現高職高專特點、具有先進性和整體性特征。從內容選擇、教材體例、教學方法、學習方法和實訓配套等方面既體現最新的經濟學理論動態,又突出高職高專教育注重應用能力培養的特點,教材擺脫了冗長的理論分析,增加并充實了圖、表、應用實例的內容;對職業崗位所需知識和能力結構進行恰當的設計安排,在知識的實用性、綜合性上下工夫,理論聯系實際,加強思維訓練,把學生應用能力培養融入于教材之中。
第1章 緒論
1.1 經濟學的研究對象
1.2 經濟學的研究方法
1.3 微觀經濟學與宏觀經濟學
本章小結
理論自測
應用自測
案例分析
自我評價
第2章 價格理論
2.1 需求理論
2.2 供給理論
2.3 均衡價格理論
2.4 彈性理論
本章小結
理論自測
應用自測
案例分析
自我評價
第3章 消費理論
3.1 效用理論
3.2 邊際效用分析與消費者均衡
3.3 無差異曲線與消費者均衡
3.4 公共物品與消費政策
本章小結
理論自測
應用自測
案例分析
自我評價
第4章 生產理論
4.1 生產理論
4.2 成本理論
4.3 收益與利潤最大化
本章小結
理論自測
應用自測
案例分析
自我評價
第5章 市場理論
5.1 完全競爭市場與廠商均衡
5.2 完全壟斷市場與廠商均衡
5.3 壟斷競爭市場與廠商均衡
5.4 寡頭壟斷市場與廠商均衡
5.5 產業政策
本章小結
理論自測
應用自測
案例分析
自我評價
第6章 分配理論
6.1 生產要素的供給與需求
6.2 工資理論
6.3 利息理論
6.4 地租理論
6.5 利潤理論
6.6 社會收入的分配及政策
本章小結
理論自測
應用自測
案例分析
自我評價
第7章 國民收入決定理論
7.1 國民收入核算理論
7.2 簡單國民收入決定模型
7.3 IS-LM模型
7.4 總需求一總供給模型
本章小結
理論自測
應用自測
案例分析
自我評價
第8章 失業與通貨膨脹理論
8.1 失業理論
8.2 通貨膨脹理論
8.3 失業與通貨膨脹關系
本章小結
理論自測
應用自測
案例分析
自我評價
第9章 經濟周期與經濟增長理論
9.1 經濟周期理論
9.2 經濟增長理論
本章小結
理論自測
應用自測
案例分析
自我評價
第10章 宏觀經濟政策
10.1 宏觀經濟政策概述
10.2 財政政策
10.3 貨幣政策
10.4 供給管理政策
10.5 宏觀經濟政策的運用與作用
本章小結
理論自測
應用自測
案例分析
自我評價
第11章 開放經濟理論
11.1 開放經濟與國際貿易
11.2 國際收支
11.3 匯率理論
11.4 開放經濟中國民收入的均衡
11.5 對外經濟政策
本章小結
理論自測
應用自測
案例分析
自我評價
主要參考文獻
5.3.5 壟斷競爭市場的評價
5.3.5.1 壟斷競爭市場的優勢
雖然兩種市場長期均衡條件下的廠商都只能獲得正常利潤,但壟斷競爭市場的長期均衡,成本消耗較多,生產也未達到最佳產量水平,存在資源浪費,而消費者購買商品又要付出較多的代價,這表明壟斷競爭不如完全競爭。但從分析中知道壟斷競爭市場也有其優勢:
1.壟斷競爭有利于技術創新。通過創新生產出有差別的產品,可以使壟斷競爭廠商短期內獲得地位和超額利潤,從而激勵廠商努力進行創新。而長期中的競爭又使創新的動力持久不衰。
2.滿足消費者不同需求。完全競爭市場中的產品同質,消費者對產品沒有選擇余地,這對他們的福利是一種損失,盡管消費者在壟斷競爭市場上購買商品所付出的價格高于完全競爭市場,但消費者可以得到有差別的產品,從而滿足不同的需求。
5.3.5.2 壟斷競爭市場的缺陷
對比壟斷競爭市場與完全競爭市場廠商的長期均衡,可以知道壟斷競爭市場的不足之處。
1.資源有效利用程度較低,經濟效率較差。由前面的分析知道,在長期均衡時,壟斷競爭廠商的需求曲線切于長期平均成本曲線左側,而不是切于最低點,也就是說,壟斷競爭條件下成本消耗較高,資源未得到最有效利用。
2.價格較高,產量較少。壟斷競爭條件下,過邊際收益曲線與邊際成本曲線的交點與平均成本曲線相交于平均成本曲線最低點的左側某一位置,意味著這種均衡條件下決定的價格比完全競爭條件下的均衡價格高,而產量則比完全競爭條件下的均衡產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