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負暄瑣話》是一本隨筆性質的書。作者取曬太陽時閑話之義,于八十年代前期著文,寫三十年代前期以北京大學為中心的舊人舊事,得章太炎、黃晦聞等六十余篇,于1986年出版。用意是記可傳之人、可感之事和可念之情。作者說“是當作詩和史寫的”,因而筆下總是輕松中含有嚴肅,幽默中含有淚水。
《負暄瑣話》出版以后,國內外報刊如《讀書》、《博覽群書》、《光明日報》、《文匯讀書周報》、《今晚報》、《青年報》,香港《大公報》、《東方文化》等,曾發表多篇評介文章,認為作者有卓識和深情,以行云流水、沖淡自然之筆寫今世之《世說新語》,描畫“逝者如斯”而寓悲憫人之懷,惜古憐今之趣,書格之奇,文筆之高,為近年所罕見。書早已售罄,現重印,除改正誤字外,并增周汝昌先生長跋一篇。
序(呂冀平) 中行先生是我敬仰的前輩。交往三十年,每相聚,上天下地,無所不談,自以為相知不可謂泛泛。然而直到讀了《負暄瑣話》之后,我才仿佛看到了他的更深的一面。他博極群書,中土之外兼及西方,尤其在哲學方面,青年時期曾下大力氣做過深入的探索;興趣廣泛,興趣凡金石書畫、文物骨董等等,都有過非同一般的鉆研;他身歷幾個時代,備嘗生途的艱辛。因此聽他評說世事,談論古今,臧否人物,總是使我開眼界,受啟迪,深深地嘆服。不過,由于他出語冷峻,難得流露感情,我又一直覺得他只是在客觀地,甚至是漠然地剖析這個大千世界,而從不為這個世界所動。他似乎是一個超然的觀察家,一個寧靜的學者。三十多年當中,他除了與工作(嚴格說來這工作并非他真正的專業)相聯系的著述之外,沒有寫過他應該寫的東西。我常常想,這可能就同他的“漠然”有關吧?現在,《瑣話》糾正了我這個想法。記得劉知幾說過,知人論世要具備三個條件:才、學、識。這可以算是至理名言。其實不光是搞史,做任何學問都不能缺少這些條件。但是《瑣話》的出現使我感到還應該再加上一個,那就是“情”—對人間的愛和對真善美的追求。情是一種動力。沒有這種動力,即使是卓犖超群之士,他的才、學、識也將蒙上灰塵。看來中行先生并未忘情,他被這動力推著,在古稀之年還孜孜矻矻手不停書,面對人間說他真正想說的話。
“瑣話”六十余則,以談人物為主。人物中有赫赫的學界名流,也有雖非名流卻頗可一述的奇士。相同的是,他們全都可入現代的《世說新語》。
通篇思想之淳厚,文字之精美,不需要我來贊一辭。這里只想說一點,就是作者對他所談的人和事傾注了那么深沉的感情,而表現出來的卻又是那樣地沖淡雋永。我們常常能夠從這沖淡雋永中咀嚼出一種苦味,連不時出現的幽默里也有這種苦味。這苦味大概是對那些已成廣陵散的美好的人、美好的事的感傷,也是對未來的人,未來的事虔誠而殷切的期待。中行先生說他的《瑣話》是當作詩和史來寫的,這種苦味也許就是最好的說明。
三十多年來,在我們這塊土地上,單顏色的,而且是劍拔弩張的文章實在太多了。近幾年大有好轉,但是平心而論,樸實清淡,能夠讓人靜下心來咀嚼,并從中獲得價值觀念上的教益和藝術欣賞上的享受的文章,畢竟還嫌太少。我們相信,《瑣話》將會使讀者得到這兩方面的滿足。
承中行先生惠寄原稿,使我有幸先睹為快。先生并囑為序,我不揣谫陋,謹述感受如上。
1985年8月10日
查看全部↓
張中行,上學時期名璇,后以字罕用,改今名。1909年生于河北省香河縣一農家。1936年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畢業。曾教中學、大學,任編輯。學業方面興趣廣泛,博覽,古今中外,人推為雜家。較為專者為語文、中國古典、人生哲學。勤于寫作。自云亦忠于寫作,不宜寫者不寫,寫則必以真面目對人。著述早期偏于語文方面,出版者有《文言文選讀》、《文言津逮》、《文言和白話》、《作文雜談》等。其后出版者有《佛教與中國文學》、《禪外說禪》、《負暄瑣話》、《詩詞讀寫叢話》、《順生論》等。將刊印者有《談文論語集》、《說夢樓談屑》、《流年碎影》等。現任人民教育出版社特約編輯審。
序--呂冀平
一. 小引
二. 章太炎
三. 黃晦聞
四. 馬幼漁
五. 馬一浮
六. 鄧之誠
七. 林宰平
八. 熊十力
九. 馬敘倫
一零. 胡博士
一一. 苦雨齋
一二. 劉半農
一三. 劉叔雅
一四. 朱自清
一五. 溫源寧
一六. 楊丙辰
一七. 顧羨季
一八. 周叔迦
一九. 魏建功
二零. 廢名
二一. 孫以悌
二二. 葉恭綽
二三. 張伯駒
二四. 紅樓點滴一
二五. 紅樓點滴二
二六. 紅樓點滴三
二七. 紅樓點滴四
二八. 紅樓點滴五
二九. 沙灘的住
三零. 沙灘的吃
三一. 歸懋儀
三二. 張綸英
三三. 三(蘋)香
三四. 玉并女史
三五. 慶珍
三六. 王門汲碎
三七. 劉舅爺
三八. 張效彬
三九. 鄧念觀
四零. 魏善忱
四一. 金禹民
四二. 劉佛諦
四三. 銀閘人物
四四. 東謝西謝
四五. 家鄉三李
四六. 崇效寺
四七. 廣化寺
四八. 香冢
四九. 鬼市
五零. 宮闈手跡
五一. 名跡捉影
五二. 圓明園劫灰
五三. 神異拾零
五四. 中國旅行劇團
五五. 韓世昌
五六. 余派遺音
五七. 東安市場
五八. 由舊書想起的
五九. 硯田肥瘠
六零. 信而好古之類
六一. 早期的烤肉
六二. 大酒缸
六三. 東來順
六四. 尾聲
驥尾篇(周汝昌)
再版說明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