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在的從容》代表了作者近些年特別愿意保持的一種狀態,在今天的世界上,大家都很忙,作者似乎也不例外。但是,對于忙,作者始終有一種警惕。作者確立了兩個界限,第一要忙得愉快,只為自己真正喜歡的事忙;第二要忙得有分寸,做多么喜歡的事也不讓自己忙昏了頭。其實,正是做自己喜歡的事,更應該從容,心靈是清明而活潑的,才會把事情做好,也才能享受做事的快樂。比如讀書和寫作,作者有許多大的計劃,但他決不趕進度,讀得慢、寫得少又何妨,把這么好的樂事變成苦差才是最劃不來的。
★周國平三十年人生感悟,講述忙碌的都市人如果獲得*理想的精神狀態★被譽為“當代頗具靈魂的作家”、哲學家——周國平★靈動而質樸的語言,撼動人心的人生哲理★影響和改變千萬莘莘學子、文藝青年對人生的思考★文學與哲學相結合的佳作典范,讓你認識一個豐富而可愛的人生★征服千萬讀者,帶你與靈魂對話的“心靈之書”★出版社、版權經紀人、書店、媒體多年的摯愛★讀周國平《內在的從容》,不自覺審視自己的價值觀,梳理該有的態度和不足
周國平,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當代著名學者、散文家、哲學研究者、作家,是中國研究哲學家尼采的著名學者之一。
1945年生于上海,1967年畢業于北京大學哲學系,1981年畢業于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哲學系。
主要作品有散文:《守望的距離》《各自的朝圣路》《安靜》《善良豐富高貴》《生命的品質》;隨筆:《人與永恒》《風中的紙屑》《內在的從容》《把心安頓好》;紀實文學:《妞妞:一個父親的札記》《歲月與性情:我的心靈自傳》;學術著作:《尼采:在世紀的轉折點上》《尼采與形而上學》,等等。
目錄
作者的話 001
初版序 003
二版序 005
上編碎句
人性 002
人生 007
做人 015
處世 019
獨處與交往 025
愛 031
兩性之間 035
婚姻 040
孩子和教育 045
幸福與苦難 052
創造 056
精神生活 064
信仰和道德 070
哲學 078
文化和學術 087
文學和藝術 094
寫作 102
讀書 111
世態人情 115
個人態度 121
思絮 128
下編短章
社會性的質量 134
兩種人性的單純 136
豐富的單純 138
敬畏自然 139
城里的孩子沒有童年 141
與萬物交談 143
海的真相 144
人類生活的永恒核心 146
感受生命的奇跡 147
珍愛生命 148
開展生命教育的迫切性 150
生命是最基本的價值 152
傾聽生命自身的聲音 153
不失性命之情 155
生命觀與人生意義 156
利己和同情 158
靈與肉的奇妙結合 160
情欲的卑賤和偉大 161
性是自然界的一大神秘 163
差異中傾注了上帝的靈感 165
欣賞另一半 167
最優秀的男女是雌雄同體的 169
女性是永恒的象征 170
愛造就豐富 172
情愛價值的取舍 174
婚姻中的利益考慮 175
尼采的鞭子 177
原罪的故事 178
人生的坐標 180
“定力”從何而來 181
擺脫日常生活的惰性 183
保持內在的從容 185
一天的難處一天擔當 187
神圣的休息日 188
勵什么樣的志 190
成功是優秀的副產品 192
及早找到最適合自己的領域 194
“三十而立”解 196
生命質量的兩個基本要素 198
幸福和運氣 199
不滿足的人比滿足的豬幸福 201
檢驗人的素質的一個尺度 203
可持續的快樂 205
錢和生活質量 207
快樂與錢無關 209
可怕的不是錢,是貪欲 211
做錢的主人,不做錢的奴隸 213
哲學家與錢財 214
財富觀的進步 216
最高的物質幸福 218
對自己的人生負責 220
最根本的責任心 222
擁有“自我” 224
解讀“性格就是命運” 226
成為自己的朋友 228
與自己談話的能力 230
認識你自己 232
多聽少說 234
為自己寫的日記 235
心靈土壤 237
永遠不成熟的人 239
靈魂之杯 241
兩種不同的夢 242
卵石和頑石 244
懷念和追求 246
“上帝”的含義 248
人生思考者的痛苦和快樂 250
野蠻的做法 251
教育的尺度 253
不可誤用光陰 255
童年的價值 257
向孩子學習 259
教師是神圣的職業 261
花開時節 263
熱鬧的空虛 265
媒體時代的悲哀 267
媒體對于大眾閱讀的責任 269
誠信與尊嚴 270
不愿意糾纏 272
“好人一生平安” 274
“世紀末”沒有感想 276
我看改革二十年 278
文化、商業與炒作 279
我的守株待兔 281
學而思,思而錄 283
靈感是思想者的貴賓 284
內在的眼睛 286
寫作與市場 288
因為它在那里 290
對譬喻的理解力 292
藝術的個性與人類性 294
關于美的兩個定義 296
一個文學家眼中的哲學 298
不同的哲學觀 300
對后現代的懷疑 301
雞年說雞 303
人性
1
每一個人的長處和短處是同一枚錢幣的兩面,就看你把哪一面翻了出來。換一種說法,就每一個人的潛質而言,本無所謂短長,短長是運用的結果,用得好就是長處,用得不好就成了短處。
2
華茲華斯說:“孩子是大人的父親。”我這樣來論證這個命題—孩子長于天賦、好奇心、直覺,大人長于閱歷、知識、理性,因為天賦是閱歷的父親,好奇心是知識的父親,直覺是理性的父親,所以孩子是大人的父親。
這個命題除了表明我們應該向孩子學習之外,還可做另一種解釋:對于每一個人來說,他的童年狀況也是他的成年狀況的父親,因此,早期的精神發育在人生中具有關鍵作用。
3
人是情感動物,也是理智動物,二者不可缺一。
在人類一切事業中,情感都是原動力,而理智則有時是制動器,有時是執行者。或者說,情感提供原材料,理智則做出取舍,進行加工。世上絕不存在單憑理智就能夠成就的事業。
所以,無論哪一領域的天才,都必是具有某種強烈情感的人。區別只在于,由于理智加工程度和方式的不同,對那作為原材料的情感,我們從其產品上或者容易認出,或者不容易認出罷了。
4
情感和理智是一對合作伙伴,如同一切合作伙伴一樣,它們之間可能發生沖突。有幾種不同情況:
其一,兩者都弱,沖突也就弱,其表現是平庸。
其二,雙方力量對比懸殊,情感強烈而理智薄弱,或理智發達而情感貧乏。在這兩種情形下,沖突都不會嚴重,因為一方穩占支配地位。這樣的人可能一事無成,也可能成為杰出的偏才。
其三,兩者皆強,因而沖突異常激烈。然而,倘若深邃的理智終于能駕御磅礴的情感,從最激烈的沖突中便能產生最偉大的成就。這就是大天才的情形。
5
一個人對于人性有了足夠的理解,他看人包括看自己的眼光就會變得既深刻又寬容,在這樣的眼光下,一切隱私都可以還原成普遍的人性現象,一切個人經歷都可以轉化成心靈的財富。
6
絕大多數人的生命潛能有太多未被發現和運用。由于環境的逼迫、利益的驅使或自身的懶惰,人們往往過早地定型了,把偶然形成的一條窄縫當成了自己的生命之路,只讓潛能中極小一部分從那里釋放,絕大部分遭到了棄置。人們是怎樣輕慢地虧待自己只有一次的生命啊。
7
不論電腦怎樣升級,我只是用它來寫作,它的許多功能均未被開發。我們的生命何嘗不是如此?
8
驕傲與謙卑未必是反義詞。
有高貴的驕傲,便是面對他人的權勢、財富或任何長處不卑不亢;也有高貴的謙卑,便是不因自己的權勢、財富或任何長處傲視他人,它們是相通的。
同樣,有低賤的驕傲,便是憑借自己的權勢、財富或任何長處趾高氣揚;也有低賤的謙卑,便是面對他人的權勢、財富或任何長處奴顏婢膝,它們也是相通的。
真正的對立存在于高貴與低賤之間。
9
我聽到一場辯論:挑選一個人才,人品和才智哪一個更重要?雙方各執一端,而有一個論據是相同的。一方說,人品重要,因為才智是可以培養的,人品卻難改變。另一方說,才智重要,因為人品是可以培養的,才智卻難改變。
其實,人品和才智都是可以改變的,但要有大的改變都很難。
10
也許,人是很難真正改變的,內核的東西早已形成,只是在不同的場景中呈現不同的形態,場景的變化反而證明了內核的堅固。
11
人性意義上的偉大是世界性的,必能贏得一切民族的人的尊敬。
耶穌說:“先知在自己的家鄉往往不受歡迎,而在家鄉之外卻受到尊敬。”套用他的話,我們可以說,只在自己的家鄉受到推崇、而在家鄉之外不受歡迎的榜樣是不夠格的榜樣。
12
在任何專制體制下,都必定盛行嚴酷的道德法庭,其職責便是以道德的名義把人性當作罪惡來審判。事實上,用這樣的尺度衡量,每個人都是有罪的,至少都是潛在的罪人。可是,也許正因為如此,道德審判反而更能夠激起瘋狂的熱情。
據我揣摩,人們的心理可能是這樣的:一方面,自己想做而不敢做的事,竟然有人做了,于是嫉妒之情便化裝成正義的憤怒猛烈噴發了,當然啦,決不能讓那個得了便宜的人有好下場;另一方面,倘若自己也做了類似的事,那么,堅決向法庭認同,與罪人劃清界限,就成了一種自我保護的本能反應,仿佛譴責的調門越高,自己就越是安全。
因此,凡道德法庭盛行之處,人與人之間必定充滿殘酷的斗爭,人性必定扭曲,愛必定遭到扼殺。
人生
1
人生中的大問題都是沒有答案的,但是,唯有思考這些問題的人才可能真正擁有自己的生活信念和生活準則。
2
人生中有些事情很小,但可能給我們造成很大的煩惱,因為離得太近。人生中有些經歷很重大,但我們當時并不覺得,也因為離得太近。距離太近時,小事也會顯得很大,使得大事反而顯不出大了。隔開一定距離,事物的大小就顯出來了。
我們走在人生的路上,遇到的事情是無數的,其中多數非自己所能選擇,它們組成了我們每一階段的生活,左右著我們每一時刻的心情。我們很容易把正在遭遇的每一件事情都看得十分重要。然而,事過境遷,當我們回頭看走過的路時便會發現,人生中真正重要的事情是不多的,它們奠定了我們的人生之路的基本走向,而其余的事情不過是路邊的一些令人愉快或不愉快的小景物罷了。
3
人生中一切美好的時刻,我們都無法留住。人人都生活在流變中,人人的生活都是流變。那么,一個人的生活是否精彩,就并不在于他留住了多少珍寶,而在于他有過多少想留而留不住的美好的時刻,正是這些時刻組成了他的生活中的流動的盛宴。留不住當然是悲哀,從來沒有想留住的珍寶卻是更大的悲哀。
4
既然一切美好的價值都會成為過去,我們就必須承認過去的權利,過去不是空無,而是一切美好價值存在的唯一可能的形式。
5
世上事了猶未了,又何必了。這種心境,完全不是看破紅塵式的超脫,而更像是一種對人生悲歡的和解和包容。
6
人心中應該有一些有分量的東西,使人沉重的往事是不會流失的。
7
人生有千百種滋味,品嘗到最后,都只留下了一種滋味,就是無奈。生命中的一切花朵都會凋謝,一切凋謝都不可挽回,對此我們只好接受。我們不得不把人生的一切缺憾隨同人生一起接受下來,認識到了這一點,我們心中就會產生一種坦然。無奈本身包含不甘心的成分,可是,當我們甘心于不甘心,坦然于無奈,對無能為力的事情學會了無所謂,無奈就成了一種境界。
8
我們平時斤斤計較于事情的對錯,道理的多寡,感情的厚薄,在一位天神的眼里,這種認真必定十分可笑。
9
我相信,終年生活在大自然中的人,是會對一草一木產生感情的,他會與它們熟識,交談,會惦記和關心它們。大自然使人活得更真實也更本質。
10
人在世界上行走,在時間中行走,無可奈何地迷失在自己的行走之中。他無法把家鄉的泉井帶到異鄉,把童年的彩霞帶到今天,把十八歲生日的燭光帶到四十歲的生日。不過,那不能帶走的東西未必就永遠丟失了。也許他所珍惜的所有往事都藏在某個人跡不至的地方,在一個意想不到的時刻,其中一件或另一件會突然向他顯現,就像從前的某一片燭光突然在記憶的夜空中閃亮。
11
我不知道,我的本質究竟是那獨一無二的“自我”,還是那無所不包的“大全”。我只知道,對于我來說,無論是用“大全”否定“自我”,還是用“自我”否定“大全”,結局都是虛無。
12
我們不妨站到上帝的位置上看自己的塵世遭遇,但是,我們永遠是凡人而不是上帝。所以,每一個人的塵世遭遇對于他自己仍然具有特殊的重要性。
13
“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老子如是說。
既然禍福如此無常,不可預測,我們就應該與這外在的命運保持一個距離,做到某種程度的不動心,走運時不得意忘形,背運時也不喪魂落魄。也就是說,在宏觀上持一種被動、超脫、順其自然的態度。
既然禍福如此微妙,互相包含,在每一具體場合,我們又非無可作為。我們至少可以做到,在幸運時警惕和防備那潛伏在幸福背后的災禍,在遭災時等待和爭取那依傍在災禍身上的轉機。也就是說,在微觀上持一種主動、認真、事在人為的態度。
14
雖然沒有根據,但我確信每個人的壽命是一個定數,太不當心也許會把它縮短,太當心卻不能把它延長。
15
死亡不是一個思考的對象。當我們自以為在思考死亡的時候,我們實際上所做的事情不是思考,而是別的,例如期望、相信、假設、想象、類比等等。
不過,我不反對這樣做,因為對于死亡的真正思考是不可能的,我們除了用各種詩意的解說來鼓勵自己之外,還能夠怎樣呢?
16
一個人預先置身于墓中,從死出發來回顧自己的一生,他就會具備一種根本的誠實,因為這時他面對的是自己和上帝。人只有在面對他人時才需要掩飾或撒謊,自欺者所面對的也不是真正的自己,而是自己在他人面前扮演的角色。
17
死亡是神秘的黑夜,生命如同黑夜里一朵小小的燭光。它燃燒,照耀,突然被一陣風吹滅;或者,逐漸暗淡,終于慢慢地熄滅。
在另一個黑夜里,同一朵燭光會不會重新點燃?
也許,在天國里沒有黑夜,只有光明,所有的燭光其實并未熄滅,只是回到了那永恒的光明中?
18
對于死亡,我也許不是想明白了,而是受了哲人們態度的熏陶,能夠面對和接受了。
19
隨著老年的到來,人的自我意識似乎會漸漸淡薄。死的可怕在于自我的寂滅,那么,自我意識的淡薄應該是一件好事了,因為它使人在麻木中比較容易接受死。
可是,問題在于:臨死時究竟清醒好還是麻木好?
我無法回答這個問題。我的設想是,若是保持清醒的自我意識,死時肯定會更痛苦,但同時也會更自持,更尊嚴,更有氣度。
20
恰恰是當一個人即將告別人世的時候,他與世界之間最有可能產生一種非常有價值的交流。這種死別時刻的精神交流幾乎具有一種神圣的性質。一個人在大限面前很可能會獲得一種不同的眼光,比平常更真實也更超脫。當然,前提是他沒有被死亡徹底擊敗,仍能進行活潑的思考。有一些人是能夠憑借自身內在的力量做到這一點的。就整個社會而言,為了使更多的人做到這一點,便有必要改變諱言死亡的陋習,形成一種生者與將死者一起坦然面對死亡的健康氛圍。在這樣的氛圍中,將死者不再是除了等死別無事情可做,而是可以做他一生中最后一件有意義的事,便是成為一個哲學家。我這么說絲毫不是開玩笑,一個人不管他的職業是什么,他的人生的最后階段都應該是哲學階段。在這個階段,死亡近在眼前,迫使他不得不面對這個最大的哲學問題。只要他能夠正視和思考,達成一種恰當的認識和態度,他也就是一個事實上的哲學家了。
21
死有什么可思考的?什么時候該死就死,不就是一死?—可是,這種滿不在乎的態度會不會也是一種矯情呢?
22
他興奮了,不停地吸煙。煙有害于健康,會早死的!死?此時此刻,這是一個多么遙遠而抽象的字眼。
23
從無中來,為何不能回到無中去?
做人
1
一個自己有人格的尊嚴的人,必定懂得尊重一切有尊嚴的人格。
同樣,如果你侮辱了一個人,就等于侮辱了一切人,也侮辱了你自己。
2
做人要講道德,做事要講效率。講道德是為了對得起自己的良心,講效率是為了對得起自己的生命。
3
在人類的基本價值中,有一項久已被遺忘,它就是高貴。
4
西方人文傳統中有一個重要觀念,便是人的尊嚴,其經典表達就是康德所說的“人是目的”。按照這個觀念,每個人都是一個有尊嚴的精神性存在,不可被當作手段使用。對于今天許多國人來說,這個觀念何其陌生,只把自己用做了謀利的手段,互相之間也只把對方用做了謀利的手段,未嘗想到自己和別人都是有尊嚴的精神性存在。
5
世上有一種人,毫無尊嚴感,毫不講道理,一旦遇上他們,我就不知道怎么辦好了,因為我與人交往的唯一基礎是尊嚴感,與人斗爭的唯一武器是講道理。我不得不相信,在生物譜系圖上,我和他們之間隔著無限遙遠的距離。
6
人生意義取決于靈魂生活的狀況。其中,世俗意義即幸福取決于靈魂的豐富,神圣意義即德行取決于靈魂的高貴。
7
人應該有一種基本的自信,就是做人的自信,作為人類平等一員的自信。在專制政治下,人們的這種自信必然遭到普遍的摧毀。當所有的人都被迫跪下的時候,那唯一站著的人就成了神。
在日常生活中,當一個人在某方面—例如權力、財產、知識、相貌等—處于弱勢狀態時,常常也會產生自卑心理。但是,只要你擁有做人的基本自信,你就比較容易克服這類局部的自卑,依然坦蕩地站立在世界上。
8
那些沒有立足點的人,他們哪兒都不在,竟因此自以為是自由的。在今天,這樣的人豈不仍然太多了?沒有自己的信念,他們稱這為思想自由。沒有自己的立場,他們稱這為行動自由。沒有自己的女人,他們稱這為愛情自由。可是,真正的自由始終是以選擇和限制為前提的,愛上這朵花,也就是拒絕別的花。一個人即使愛一切存在,仍必須為他的愛找到確定的目標,然后他的博愛之心才可能得到滿足。
9
人應該活得真實。真實不在這個世界的某一個地方,而是我們對這個世界的一種態度,是我們終于為自己找到的一種生活信念和準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