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處理《老子》中的核心觀念——“道”。具體涉及“道”究竟是什么意思,為什么“不可說”,如何用現代哲學話語將“道”描述清楚以及如何解釋古代經典的方法論思考。在研究方法上,本書立足《老子》文本,厘清當代受西方哲學影響而造成的種種誤讀,探索契合于《老子》原本思想的當代詮釋框架與話語描述,通過對古代詮釋、當代詮釋代表的檢省,提出超越主客對立的二元論框架的詮釋,并揭示道的思想對當代生活的啟示。
林光華,1979年生,江蘇沭陽人。2007年獲首都師范大學文學博士學位,2010年獲得香港中文大學哲學博士學位。2005年、2006年暑期赴臺灣學習,2009年赴德國游學。2010年9月到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任教,研究道家哲學、魏晉玄學。獨立完成國家社科基金后期資助項目“《老子》之道及其當代詮釋”,參與國家社科基金項目“經學與中國古代文學觀念的演變”。已出版國學經典解讀系列教材《老子解讀》(2011,與黃樸民合撰)、《莊子解讀》(2014,與陳鼓應合撰)。在《哲學與文化》(臺灣)、《中國哲學與文化》(香港)、《哲學研究》、《中國哲學史》、《諸子學刊》等學術刊物發表論文20余篇。
目錄
導論
第一節《老子》疑難
第二節《老子》之道的研究現狀
第三節本書的問題意識與研究方法
第一章道的古代詮釋范例分析
第一節《老子》之道的四個特點
第二節莊子:由“道”而“大”
第三節韓非子:由“道”而“理”
第四節王弼:由“道”而“無”
第二章道的當代詮釋范例分析
第一節馮友蘭的原理說
第二節牟宗三的境界說
第三節張祥龍的境域說
第三章《老子》的非對象化之道
第一節恒動:《老子》第一、五、八章詮釋
第二節自然:《老子》第二十五、六十四章詮釋
第三節創生:《老子》第四十二章詮釋
第四章非對象化之道與萬物
第一節道在物中:道與物的關系
第二節引導:道與人的關系
第三節復樸:符合道的社會
第四節不仁:符合道的德
第五章 《老子》詮釋方法論初探
第一節劉笑敢的“兩個定向”理論
第二節詮釋的本質:兼談“非對象化”
第三節從歷史的還原到詮釋的還元
參考文獻
人名索引
主題詞索引
后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