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較文學(第三版)》是一部比較文學教科書。全書共分四個部分:第一編緒論,介紹本學科的定義、性質、沿革和基本原理;第二、三兩編論述了當代比較文學的兩大方面——文學范圍內的比較研究和跨學科的比較研究;第四編就當代幾個重要文化理論與比較文學的關系提出一些探索性的意見,對《比較文學(第三版)》其他有關部分起到推進和加深的作用。每章后面附有中外文參考書目。
《比較文學(第三版)》不僅吸收了國內外已有的研究成果,全面系統地論述了比較文學這一學科,而且介紹了學科發展的新成就,探討了當前學科發展中的一些理論問題和現實問題。《比較文學(第三版)》第三版又根據學科發展的現狀進行了重要的修訂。因此,它既是一部教科書,同時也是一部學術著作,可作為大學本科教學用書和供研究生使用的參考書。
序一(季羨林)
序二(賈植芳)
前言
第一編 緒論
第一章 比較文學的定義與目標
第一節 “比較”的真諦——跨越與溝通
第二節 比較文學的定義
第三節 全球化時代的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
第二章 比較文學的歷史與現狀
第一節 誕生與確立
第二節 新領域的開拓
第三節 當前發展趨勢
第四節 中國比較文學的貢獻
第三章 比較文學的對象、類型與方法
第一節 比較文學的研究對象
第二節 比較文學的研究類型
第三節 比較文學的研究方法
第二編 文學范圍內的比較研究
第一章 文類學
第一節 文類學研究概述
第二節 文類學的研究范圍與對象
第三節 中外文類比較研究方法舉隅
第二章 主題學
第一節 主題學研究概述
第二節 主題學研究的分類
第三節 主題學研究的新進展
第三章 譯介學
第一節 翻譯研究與譯介學概述
第二節 翻譯中的創造性叛逆
第三節 翻譯文學與翻譯文學史
第四節 翻譯研究的新進展
第四章 形象學
第一節 形象學研究史
第二節 對“他者”形象的定義
第三節 形象學的主要理論及方法論
第四節 形象學研究總結
第五章 思潮流派比較研究
第一節 思潮流派比較研究概述
第二節 西方思潮流派的比較研究
第三節 西方文藝思潮與中國現當代文學的關系
第六章 類型學
第一節 類型學研究概述
第二節 類型學研究方法論
第三節 類型學研究的前景
第七章 比較詩學
第一節 比較詩學研究概述
第二節 比較詩學的基市理論及方法論
第三節 比較詩學的前景
第三編 跨學科的文學研究
第一章 文學與其他藝術
第一節 原始藝術的同源混生
第二節 文學與其他藝術的相互借鑒
第三節 文學與其他藝術的差異及互補
第四節 審美理想與創作原則的共性
第二章 文學與心理學
第一節 文學與心理學關系研究概述
第二節 心理學對文學的滲透
……
第四編 當代文化理論與比較文學
歸結起來,進入比較文學研究領域的文學關系,大致包括三個方面。第一,是實際存在于兩個或多個民族文學之間的相互影響、相互聯系的關系。例如,從接受的角度來研究A民族文學中的外來因素,或者從放送的角度來研究A民族文學對B民族以及對其他民族文學的影響。這種文學間的相互關系,可以稱為“親緣關系”。第二,在兩個或多個民族文學之間,有些文學現象雖然并不存在親緣關系,卻在一定意義上具有某些相關之處,其中的相同和相異,都存在比較研究的價值。這種文學關系可以稱為“類同關系”。第三,是文學與其他學科之間存在的互相孕育、互相闡發、互相影響、互相借鑒、互相滲透等關系。這種關系雖然不同于文學范圍內的相互關系,然而,也是了解和研究文學作品、文學規律所不可缺少的環節,也是一種跨越性的文學現象,同樣可以成為比較文學的研究對象。我們不妨把這種學科之間的聯系稱之為“交叉關系”。以上三種關系,即親緣關系、類同關系和交叉關系,構成了比較文學對象的客觀基礎。
當然,這種客觀存在的比較研究的可能性,并不能直接成為比較文學的對象,還需要研究者來發掘。可比性是一種內在的價值,其表現形式有時是顯形的,有時是潛在的。具有親緣關系的文學現象之間的相互關系,往往是顯形的,它們就像同宗同族的人一樣,呈現出可以識別的種種相似之處;不存在親緣關系的文學現象之間的內在聯系,也可以呈現出某些相似點。在這些情況下,可比性是顯形的,然而,文學現象的相互關系不一定顯露在表面而潛在于內部,即使是民族文學之間的親緣關系,也是如此。至于前面提到的類同關系和交叉關系,則更是如此。對于那些本屬親緣關系的潛在的可比性,人們只要細心考察,追根溯源,總可以有所發現。對于那些不存在事實聯系的文學現象的可比性,則不可能用考據求證的方法來認識。這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難題,我國學者曾經就此提出過一個很有啟發性的意見。盧康華、孫景堯在他們所著的《比較文學導論》中提出,“把問題提到一定范圍之內”,“提出一個特定的標準”,文學現象的可比性就會顯現出來①。這個意見為解決上述難題找到了途徑,許多研究成果可以作為證明。阿Q與堂·吉訶德,表面看來無法相比,然而,研究者從它們的內在精神來考察,就發現了它們的可比性。《紅樓夢》里的王熙鳳和莎士比亞筆下的福斯塔夫,似乎風馬牛不相及,當研究者把非主要人物在作品中的重要地位作為一個專題來研究的時候,這兩個形象就顯出了他們獨特的比較研究的價值。盧、孫二位的意見本是針對不同類文學現象的比較研究而言,其實,同類的文學現象的比較研究,也是如此。因為任何比較都是就兩個或幾個事物的某些方面來進行的,不可能是它們的全部,也就是說,它們同樣是在“一定的范圍”和“特定的標準”之下,才存在可比性。
在這里,還有必要指出,文學現象之間的相似點并不等于可比性。這種相似點往往是文學現象之間存在的相互聯系的一種外在表現,因而成為比較研究關注的熱點和切入口,但是,表面上的相似,并不一定具有多高的比較研究的價值,而表面上風馬牛不相及的事物有時卻存在著內在的可比性。所以,單純著眼于相似性,或者停留在相似點的羅列,比較研究就會流于膚淺,甚至得出錯誤的結論。我國比較文學研究中曾經出現過的那種牽強附會的亂比附、“拉郎配”等現象,與這種對可比性的錯誤認識不無關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