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巖河的歌》的作者是一群曾經到陜北插隊落戶的北京知識青年。他們以不同的經歷和感受講述了40多年前那段刻骨銘心的插隊生活,向人們再現了“文革”時期轟轟烈烈的上山下鄉運動的真實一幕。
《云巖河的歌》以“云巖人看知青”“回望插隊歲月”“今日故鄉行”“離開黃土地的日子”等四個欄目為主,從不同視角和時空,全面、客觀地反映了北京知青的原生態插隊生活和多元化內心世界,以及上山下鄉運動對知青成長,特別是對插隊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產生的巨大影響。
《云巖河的歌》輯錄的文稿包括散文、記敘文、詩歌等多種文體,均出自花甲之年的老知青筆下。文章樸實無華、毫不做作,可謂百花齊放、各有千秋。以平常的人,寫平常的事,解讀一段不尋常的歷史。
《云巖河的歌》記錄北京知青在陜北宜川的難忘插隊歲月。
在那片黃土地上的日日月月,是他們一生最最難忘的歲月。在那里,他們經歷了人生的酸甜苦辣,品嘗了生活的艱辛,體驗了生命的無奈與迷茫,揮灑了熱淚和汗水;同時也收獲了執著、豁達、樂觀、寬容和善良。他們感謝那段艱苦的生活,它確立了他們人生的坐標。黃土地給予他們的,是無法用物質衡量的寶貴財富,她是悲壯的、激情的,也是偉大的。
知識青年上山下鄉運動歷來被作為當代中國的一件大事加以研究和評價,相信本書的出版能讓人們對這一特殊的運動有更加深刻和全面的了解。
序
《云巖河的歌》與您見面了!
這本反映北京知識青年插隊生活的文集,用散文、詩歌、記敘等不同文體,回憶了北京知青當年插隊時的非凡經歷和身心感受。文章的作者,把那一段刻骨銘心的經歷,生動地再現給大家。他們把每一件事、每一個人、每一種感受,都記錄得那么真實,那么活靈活現,字里行間都表達著真情實意,誠摯感懷,讀后沁人肺腑,深受感動。北京知青在云巖插隊期間的親身經歷,真實反映了20世紀60年代末至70年代中期云巖政治、經濟、社會的發展變化。這本書的出版,是值得云巖鎮一萬五千多群眾祝賀的一件大好事!
云巖鎮地處宜川縣西北,與寶塔區、延長縣接壤,歷史悠久、人文薈萃。這里曾是云巖縣(公元547年至1074年后)的縣治。大理學家、教育家張載于北宋治平年間任云巖縣令,并創辦“崇圣書院”和“興龍寺”縣學,率陜北辦學育人之先。云巖鎮西枕臨鎮,東通黃河渡口,是宜川縣西北保障要塞,清朝末年(公元1868年),農民起義軍西捻軍在此駐軍一年多。1927年10月14日,共產黨領導的清澗起義部隊在唐澍、李象九、謝子長帶領下,經清澗、延川、延長過云巖鎮南下宜川,于15日攻占了宜川縣城。1948年解放戰爭中我西北野戰軍發起“宜川戰役”時,西北野戰軍第三縱隊途經云巖鎮直逼宜川縣城,第四縱隊途經云巖鎮北蘇等村開到瓦子街附近,取得了聞名中外的宜川戰役圍城打援的勝利。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云巖地區人民堅決跟著共產黨鬧革命,于1935年建立紅色政權,涌現出了趙正化、趙正隆、付東華、高思恭等一批無產階級革命戰士。新中國成立之后,在黨的領導下,云巖人民積極探索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為國家建設作出了新的貢獻。改革開放后,云巖鎮在全縣率先實行產業結構調整,扎實推進新農村建設,群眾生活顯著改善,各項事業蓬勃發展。撫今追昔,云巖大地的父老鄉親永遠不會忘記當年為改變云巖貧窮落后面貌而奉獻青春的北京知識青年。人們還記得,1969年1月12日,407名北京知識青年迎著寒風、踏著積雪,走進云巖公社的26個生產大隊,近80個自然村,成了云巖公社的“新社員”、鄉親們喜愛的“北京娃”。如今這個日子已經永遠鐫刻在云巖的歷史豐碑上。人們還記得,初到農村的北京知識青年遇到了常人難以想象的艱難困苦,在鄉親們手把手地幫助下,他們闖過了農村生活、勞動的道道難關,很快融入了新的環境,與老百姓建立了樸素而真摯的感情。人們還記得,在那充滿激情和理想主義的歲月里,北京知識青年敢為天下先,做前人沒有做過的事。他們倡導引水上塬、修建公路、發展教育;關心群眾生活,宣傳科普知識,推廣農業科技,當“赤腳醫生”,辦村級小學;教唱歌、搞演出,活躍農村文化生活……這些在北京知識青年看來也許是平常之舉或不經意之事,可是對于當時解放農村落后生產力,改造頑固的小農經濟思想,推動云巖經濟社會發展卻起到了潛移默化、無可替代的作用,產生了極其深遠的歷史影響。是那段特殊的年代和特殊的經歷,使北京知識青年與古老的云巖大地結下了不解之緣。從1970年開始,國家在北京知識青年中陸續招工、招干、考學,到1976年,他們大部分離開了自己的第二故鄉——云巖鎮。但是他們不忘這塊紅色大地,感恩這里的善良群眾,他們和村里人還書來信往、鴻雁不斷。許多北京知識青年千里迢迢探訪第二故鄉,為鎮里、村里的發展獻計獻策,協助引進項目、爭取資金,就連云巖鎮數百名在京打工人員的工作和衣食住行,幾乎都得到了知識青年的鼎力相助。這一樁樁、一件件,云巖人民牢記在心,世代難忘!
在思念北京知青的同時,我們也不能忘記當年來云巖支援建設的17名北京干部。他們為知識青年的成長、為云巖的發展和進步同樣付出了心血、汗水,在云巖群眾中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象。
出版《云巖河的歌》,既是曾經在云巖鎮插隊的北京知識青年的美好夙愿,也是今天廣大云巖人民的熱情期盼。祝愿所有曾經上山下鄉的知識青年,在閱讀中能夠打開自己記憶的閘門,尋找屬于自我的那份情感和收獲,享受特有的幸福和快樂。希望沒有那段經歷的人們,哪怕一目十行、半信半疑也要細讀幾篇,從中領會知青的酸甜苦辣和內心世界,增加對人生和未來的美好憧憬。
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在黨的富民政策的指引下,如今云巖鎮的山變綠了,天更藍了,水、電、路、通信等基礎設施建設突飛猛進;蘋果已成為全鎮的支柱產業,家庭果園遍布云巖大地,農民的收入不斷增加,居住條件、生活質量發生了根本性變化;農村養老保險、最低生活保障、新型合作醫療制度已全部建立,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和城鎮化建設正邁出新的步伐。
我們謹借《云巖河的歌》出版之機,真誠感謝曾經在云巖公社插隊的北京知識青年,感謝編纂《云巖河的歌》的發起者和組織者,感謝本書的每一位作者。我們由衷歡迎北京知識青年常回家鄉看看,并繼續為家鄉建設出力獻策。我們決心繼承和發揚北京知識青年服從大局、任勞任怨、敢為人先、無私奉獻的精神,努力工作,為建設“美麗云巖”而努力奮斗!
聶新元,北京市人大附中高六八級畢業生,曾在陜西省宜川縣云巖公社西迴大隊一隊插隊,退休前在機械工業經濟管理研究院工作。
丁哲元,北京市人大附中高六八級畢業生,曾在陜西省宜川縣云巖公社西迴大隊一隊插隊,退休前在中華全國總工會工作。
李淑勤,北京市人大附中高六八級畢業生,曾在陜西省宜川縣云巖公社云巖大隊南窯生產隊插隊,退休前在中國農業科學院工作。
李新一,北京市馬甸中學初六八級畢業生,曾在陜西省宜川縣云巖公社高堡大隊插隊,退休前在北京市冶金建筑研究總院工作。
云河長唱知青歌/薛天云
知青往事/劉 江
北京知青來了/蘭云發
回望插隊歲月
在云巖插隊的日子/代仁旺
插隊生活回憶片段/孫怡茹
愛子/孫怡茹
詩文四則/范 潔
黃土情/張蕙蘭
插隊往事/延榮秀
終生感悟/應寶琴
回憶那沖不淡的時光/杜 昕
舊詩散憶/李子猷
青春,那是一腔澎湃的熱血
——難忘的知青歲月/李向罡
難忘黃土地
——插隊回憶敘事組詩/李淑勤
記憶中的往事
——插隊生活點滴/林 夕
八月·塬上/趙曉靜
心底的嶺上/高 樺
憶陜北延安插隊/王建中
奇遇/劉和平
嘆青春
——獻給我的同齡人/袁 敏
無怨無悔話插隊/丁哲元
插隊生活點滴/白 英
紀念知青插隊40周年獻詞/朱 凌
插隊記憶
——狼啊!陜北的狼!/朱 凌
曼子,你不是懶漢!/朱 凌
插隊的日子/李小菱
珍藏的記憶/李道芬
娃,你是我們這搭里人/鄭紅丹
難忘你,鮮血染過的黃土地/聶新元
珍貴的回憶/聶新元
宜川歲月/聶新元
當年在曲洲/曹德新
拉練收容隊/聞錫勇
我的十八歲/楊中海
谷堆坪軼事/于大華
我的鄉親們/沈 平
鳳娥子與和平/范 愉
信天游的歌唱不完
——水篇/郭 劍
和知青生活的日子/費嘉麟
回憶延安插隊/李新一
訪北京干部費嘉麟/李新一
永遠的記憶/孫廣山
插隊點滴/楊子榮
十九年古丹情懷
——知青趣味俗曲百首/余恒衛
情系云巖河(詩詞十二首)/余恒衛
漫漫回家路/尹硯亭
在歷練中獲得勇氣/尹硯亭
東嶺的水/尹硯亭
插隊瑣憶/付小明
賣瓜記趣/王曉建
夢幻青春/王 俠
今日故鄉行
重返永寧/張秋敏
圓夢/丁哲元
塬上的蘋果/方 為
云巖河,我們來過/邴之雪
高堡尋夢/孫廣山
遙遠的記憶/尹硯亭
東嶺情愫
——40年后重回東嶺/付小明
離開黃土地的日子
張立群和他的烤鴨店/聶新元
友情特約
云巖也曾是紅區/王曉建
宜川踏歌向未來/楊建春
簡要資料
《宜川縣志》摘抄
宜川縣云巖重點鎮簡介
云巖鎮歷史資料
原陜西省宜川縣云巖公社北京知青名單
云巖公社北京干部名單
薛繼學簡介
編后話
磨練
在新的環境,開始一種新的生活,一切都是那么新鮮,剛到村,我們漫山遍野地爬山,溝溝坎坎地轉悠。在男生窯洞放置一口大缸,每天早上老鄉輪流給我們用毛驢馱兩馱水倒進水缸。我們住在塬上,吃水要下溝來回5里路去馱。我們11個人每天吃飯、生活就用這兩馱水(200斤左右),為了節約用水,洗臉時大家用濕毛巾擦一下就行。每天早上,老鄉一會兒來一個,各給我們背一捆柴。后來知道全村29戶老鄉,每天輪流四五戶將打好的柴送來,保證我們燒火做飯。
我們來插隊,在農村勞動,什么都得重新學,幾天后便和隊長商量教我們去打柴。大寶是隊長,帶我們從村里出發,每人帶一個镢頭,走3里路下山,再翻兩座山,到閣樓公社的梁上。這里的柴最粗的就是拇指粗的荊條,他給我們示范了打柴的基本要領后,我們幾個就分頭開始了。打柴有力氣就行,擰草繩沒技術真不行,老鄉捆柴不用繩,都是用稍軟些的嫩荊條擰成繩。記得第一次打柴,侯京通沒把柴捆結實,往回走了沒一半路,一捆柴就全散了。我們努力地向老鄉學打柴、學馱水、學做飯,慢慢地自己能打柴了,能下溝馱水了。每天輪流一個男生搭配一個女生負責磨面、馱水、做飯。燒柴也有技巧,社員告訴我們:“人要心實,火要心虛”,柴草放實了,氧氣流通少,火就燒不旺,還特別費柴,燒火時要用捅火棍不停地將柴中間挑空才能做到又快又省。從不會到會的學習中,有時做飯燒煳了,有時夾生了,有時見今天飯做少了,知青們就主動少吃,相互理解,很少埋怨。我們村的知青一直維護集體團結,堅持不分灶,大家勞動、生活、學習在一起,其樂融融。
記得有一天,下著大雨,我們從地里回來一看沒水了,沒水怎么做飯呀?路太滑沒法用驢馱,六個男生拿了四個木桶,下溝背水。每只桶裝滿水有七八十斤重,力大的一人扛一桶,力小的兩個人抬一桶。因下雨,黃土地非常泥滑,扛著水桶上山走了一半路,一個趔趄,徐少峰滑倒了,差點摔了桶,好在他手抓得緊,一直用脖子頂著,起來后全身都是泥。女生深知雨天路滑,男生背水不容易,冒著雨,拿著小镢來接我們,她們在前邊掏坑,男生一手護著桶,一手互相拉著,艱難地把水弄回家。男女生之間互相幫助,平時男生的衣服,女生總是幫著洗。在那個年代,在艱苦的環境中,那種友誼真摯、純潔,使人一生難忘。那時每人一年五元生活費用來買煤油和鹽,雞蛋五分錢一個。插隊三個月后,為了多出工多掙工分,相對地提高生活質量,每天馱水、磨面、做飯的活由兩人一天改為一人一天。
在長期的勞動中,我們漸漸習慣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勞作方式,淡忘了星期天休息的概念,懂得了不勞動不得食的道理。7月的一天,我們和社員一起去村北一里外的玉米田鋤地。一人多高的玉米,葉子又寬又長,火辣辣的太陽曬得玉米地像蒸籠一樣,讓人難以忍受,男勞力可以脫下外衣,只穿背心,可憐的女知青只能忍著烈日暴曬,身上的衣服沒有一處是干的。我們的脖子上、胳膊上、手上被玉米葉劃得左一道、右一道,又痛又癢,全身心地體驗著農活之艱辛,汗滴禾下土,深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我們堅持和群眾一起大干苦干加巧干,正是經受了這種大勞動量的磨煉,才鍛煉了我們生活的能力,培養了我們堅強的意志。
打狼
在農村插隊雖然條件艱苦,但也擋不住青春發育,不僅個子長高了,練得有勁了,而且膽子也大了。記得那年夏天,公社給各大隊每戶安裝廣播喇叭,實現家家通廣播,我被抽到桃兒茆村。一次,通知我到公社開會,走到永寧溝里,看見一群人議論紛紛說道:不知哪個村的娃被狼叼走,待被人追上時,只剩下一條腿,一個婆姨抱著娃的腿號啕大哭,看著讓人心酸不已。
開完會,在公社下午4點吃過飯后急著往回趕,走到永寧坡下邊,天就黑了,到上了山時天完全黑了。村里老鄉勸我說:“學生娃,天黑了,不敢一個人走,天明再走吧。”那時我年輕氣盛,也不聽勸,說:“沒關系,俺不怕。”到了村口代銷點買了十個爆竹和一盒香煙又上路了。走到溝底,望著遠處隱隱閃著綠光,聽著野狼一聲聲嚎叫,很瘆人,心里也怕,剛才還跟老鄉說大話,現在返回又怕被人笑話,萬一傳出去,臉上多沒面子。就自己給自己壯膽,繼續往前走,實在害怕了,就拿香煙點一支爆竹,快到西迴村的公路上點一個,到桃兒峁響一聲,走到南九殿把最后一個給放了。緊著走,走著走著一回頭,覺著身后有個黑影,憑直覺不敢再回頭了,到了二里半村口,一吹口哨,我們知青養的賽虎狗躥過來了,我向后一指,狗就沖過去,很快又折回來,肯定是一只狼,賽虎狗一看打不過,只好退回來。又過了一段,在我們二里半大隊芝塬小隊有一個娃在場院里被狼叼走,現場只剩下一只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