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周鴻被派駐到省定貧困村——江西省南康市(區)大坪鄉上期村開展“送政策、送溫暖、送服務”(簡稱“三送”)工作,與農民同吃同住同勞動,在聯系服務群眾中轉變作風,接受鍛煉,增長才干,密切黨群干群關系。
作者堅持寫日記,真實記錄了駐村“三送”工作的心路歷程。《駐村民情日記》筆觸細膩,感受真切,或敘述、或抒情、或議論,揭示了新形勢下做好群眾工作的意義和方法,譜寫了一段新時期黨群干群的魚水情誼。
《駐村民情日記》是當前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不可多得的干部讀本。
★《駐村民情日記》從一個側面生動展示了贛州市開展“送政策、送溫暖、送服務”工作的主要做法及成效,揭示了新形勢下做好群眾工作的意義和方法。
——江西日記(2014年4月10日江西日報“評與論”版“觀察”欄目開始連續轉載本書內容)
★《駐村民情日記》作者把農村當作一個大課堂,把人民群眾當作老師,在聯系服務群眾中轉變作風,接受鍛煉,增長才干,密切黨群干群關系,是當前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不可多得的干部讀本。
——信息日報
★樸實、直白、真誠,作者對艾草一般低微和普通的百姓懷有真切的關愛,他的筆下流瀉出深厚的感情。比起那些華美的文字,這本《駐村民情日記》能給人更真實的啟迪。
——江西省委組織部副巡視員、省作協副主席褚兢
★這本《駐村民情日記》沒有豪言壯語,沒有粉飾之辭,記錄的是作者釋民惑解民困的瑣碎工作,是行走于田野山村的所悟所感,是與父老鄉親心靈交匯的真情流露。細微之處見真情,正是在這些細細碎碎的瑣事之中,見證了什么是群眾路線,怎樣才能讓群眾真正信服,什么樣的人才是群眾的貼心人。
——中國井岡山干部學院歐陽慧
周鴻,1972年生,江西吉永人,在職研究生學歷,江西省作家協會會員.中共江西贛州市委組織部干部,有專著《道義在肩》等。
第一輯 留下不走的工作隊
大走訪大調研
遠程教育“戶戶通”
村民理事會
送健康
山村宣講會
滴血的教訓
第二輯 民生改善是最大的政治
停電的煩惱
大手牽小手
土坯房改造
“燭光”晚餐
中秋慰問
茅塘橋
第三輯 讓農民的錢袋子鼓起來
打通產業路
稻業風波
賣梨
“合同鴨”
土山雞
送農資
第四輯 秀美上期我的“家”
文化廣場“名片”
打造秀美鄉村
照亮村民的幸福生活
古橋·樟樹·護欄
竹堤漫步
獎吾井邊
第五輯 我與群眾的“親密接觸”
當了一回導診員
租田糾紛
夜訪聯系戶
做客端午
贊歌
龍鳳湯
升學宴
過屋酒
值班
五雙鞋子
拜年
艾草飄香
第六輯 田間地頭的思考
產業興才能農民富
從兩毛錢的黨費說開去
信仰的光芒
挑戰機遇
民意有真假
村支書自掘“墳墓”?
打了折扣的惠農政策
到底是誰在忽悠誰?
“三送”干部的宗旨意識
休閑農業正當時
養兒防老難靠譜
上好“四堂課”
為鄉村干部正名
農村違法豈能一罰了之
群眾工作中的三種意識
后記
遠程教育“戶戶通”架通“天路”“要想富,先修路”,早已成為人們的共識。在駐點村,人們反映最集中的、最迫切希望解決的大多是修路架橋等交通問題,而另一條“天路”往往被忽視,那就是架設網線,讓農民搭乘信息高速公路,盡快脫貧致富奔小康。
上期村地理位置比較偏遠,進村道路是彎曲起伏的水泥路,路面只有三米五寬,兩車相會時總是像考駕照一樣戰戰兢兢。交通不便造成了信息閉塞,村民精神生活貧乏。干活、吃飯、睡覺,幾乎成為他們一天的全部內容。
對于我來說,從城市機關下到基層農村,最不習慣的正是這種文化生活的單調。好不容易在村委會找到一份報紙,拿起來一看卻是半個月前的舊聞。回到住處打開電視,能收看到的電視頻道不多,因為村民安裝的都是衛星鍋頭,稍遇刮風下雨打雷天氣,節目信號就時斷時續,特別是看不到贛州和南康的有線電視節目,對身邊發生的事情無從知曉。上網更是成了一種奢望,感覺自己突然變成了瞎子和聾子,心里空落落的。
令我驚訝的是,這里的農民卻安于這種生活。兩耳不聞山外事,一心只種自家田。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有點像陶淵明在《桃花源記》中所描述的“不知有漢,無論魏晉”,與當今全球一體化的信息時代格格不人,也許這就是當地農村落后農民貧困的根源之一吧。因為信息閉塞,眼界不寬,他們只知種田,不懂市場營銷,導致糧食賣不到好價錢,豐產不豐收。因為獲取知識的渠道少,村民的文化素質偏低,利用先進理念和現代科技發展現代農業的辦法手段不多,長年只種單一的水稻,不懂得調整產業結構,發展多種經營,導致增收的路子不寬廣。由此可見,農民群眾多么需要“三送”工作的幫助。
當前,農民要脫貧致富,最不該缺乏的可能就是信息和技術,而廣播電視,特別是互聯網,則是獲取這些農業信息技術最迅速、最便捷、最有效的途徑。
因此,要從根本上改變山區群眾貧窮落后的面貌,就得加快農村信息化建設,發展現代通信網絡,讓農民足不出戶就能了解外面的世界,知曉市場行情,駛入致富快車道。
今天,我們討論通過了全年駐村工作計劃,接通廣播電視和互聯網被列為重點實施項目。由于我在單位從事的黨員電教和遠程教育工作與此有關,這項任務也就自然而然落到了我的頭上。我欣然應允,說實在的,我也想利用此次駐村的機會,帶著工作中碰到的問題,結合基層實際進行探索創新,這樣既發揮了自己的專業特長,又推動了業務工作,服務了黨員群眾,何樂而不為?無線廣播行不通經過這些天的聯系協調,移動寬帶已經進入村里。但由于使用費用較高,安裝的農戶寥寥無幾,而另一個不增加老表負擔的廣播電視項目——“遠程教育+II廣播”模式,卻被告知在這里行不通,這讓我感覺多少有些遺憾。
在全國農村普遍開展黨員干部現代遠程教育,是黨的十七大作出的重要戰略部署。這是新形勢下運用信息技術和手段,對黨員干部群眾進行教育培訓的全新手段,習近平同志稱之為“是造福農民群眾的富民工程,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創新工程,是夯實黨在農村執政根基的基礎工程。”“遠程教育+IP廣播”模式則是贛州市在實踐中的“農民創造”。作為從事這項工作的干部,我自然深知遠程教育是個好東西,但目前一個村只有一個終端接收站點,且都安裝在村部會議室,群眾收看很不便,使用率和受益面都不高。2009年,信豐縣大塘埠鎮倉前村把遠程教育終端設備的音頻線與無線調頻IP廣播連接。從此,村民不論在家里休息,還是在田間干活,都能通過安裝在房前屋后的大喇叭收聽到遠教節目。這一模式投資少,效果好,得到中組部、省組部的認可,贛州也在大力推廣實施之中。
作為駐村干部,我很想發揮自己的崗位優勢和工作特長為村民做點事情。利用無線電波將遠程教育網絡平臺上的政策信息、農業科技、文化知識及時傳遞給農民朋友,正是我的分內工作。可是,就在我信心十足積極謀劃這一項目時,就在我熱情高漲準備大干一番時,應邀請來指導協助的南康市文廣局的專業技術人員卻迎面給我潑了一瓢冷水:此處禁止安裝無線調頻廣播,原因是這里離贛州黃金機場比較近,發射的無線電波會干擾航站指揮系統信號,影響飛機起降。理由很充分,后果很嚴重。除了放棄,別無選擇。
陰沉沉的天不知什么時候飄起了小雨,窗外霧蒙蒙的,地面濕漉漉的,酷似我此刻的心情。
“無線走不通,可以考慮裝有線呀。”看到我愁容滿面,南康市委組織員辦主任黃征勸解道。他代表南康市委組織部,負責駐村工作隊與南康市有關單位部門的聯系協調和項目對接等工作。我眼前一亮,告誡自己不要灰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