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翔非《新孝道:<孝經>新解》以《孝經》原文內容為出發點,以孝為中心,比較集中地闡發了現代人的“新孝道”:既闡述了《孝經》的來歷,子女對父母的孝,父母對子女的教;又將孝親與現代生活、工作聯系起來;更重要的是,朱翔非提出了孝道與中國人的信仰關系。
《新孝道:<孝經>新解》從《孝經》直接講到現代智慧,這種轉換是希望古為今用、執古御今,讓現代人能用上《孝經》的智慧,是為現代人的人生、事業的成功進行針對性的現代解讀。
《新孝道:<孝經>新解》解釋的是《孝經》,講的是孝道。一般說來,為了讓孩子孝順,父母會對孩子說:在你小的時候(很多母親還會提到孕期的反應),我們為你付出了多少多少辛苦,將心比心,你必須要學會報恩,要懂得孝順。直到現在,最有代表性的勸孝辭基本上都是這個路數。這個說法擺事實講道理,很直觀,也很有效,但也存在嚴重的問題,經不起反復琢磨。捫心自問,父母養育孩子盡心盡力,難道真的是貪圖孩子長大后的回報嗎?即使在沒有社會保障體系的農業社會,說父母對孩子的愛主要是功利性的,也是對人類這一偉大天性的褻瀆。很多父母用功利化的觀點要求孩子孝順,一方面是適應孩子的理解能力做出的權宜之說,另一方面也說明這些父母他們對孝道的理解存在偏差。
《新孝道:<孝經>新解》解讀數千年凝聚中國人親情的經典,央視百家講壇朱翔非《中華孝道》大年初一至初七播出。 《新孝道:<孝經>新解》為全國政協常委、國家督學、北京四中校長劉長鉻、知名教育家、頂級學者、著名思想家龔鵬程聯袂作序推薦。 《新孝道:<孝經>新解》作者朱翔非是北京四中最火的國學老師。 孝道是中國人生活中的絕對價值,具有信仰的功能,F代人盡孝也有一種認識和行為錯位的困惑。 照理說,一個民族,總該有一兩本人人共同必讀的書,西方有一本《新約》,回教亦有一本《可蘭經》。中國呢?一個有十幾億人口的民族,如果沒有一兩本共同必讀的書,這對一個民族前途的影響是相當嚴重的。從漢朝開始,初入小學,中國人便有三本共同必讀的書,一是《論語》;另一本是《爾雅》,它是當時供人翻閱的一本字典;第三本則是被現代人遺忘得徹底的《孝經》。直到南宋,朱子讀到此書的時候,他說,不讀此書,不得為人。由此可見《孝經》在中華人文精神史上的重要地位。
劉長銘序 北京四中校長
眾所周知,我國經濟已經保持了多年的高速增長。從總體上講,國民的個人財產與二十年或三十年前相比已經大大豐富,這一點沒有人懷疑。但是,同樣不能懷疑的是,今天,我們身邊因為財富和利益分配而引發的家庭糾紛甚至家庭悲劇,也較以前有明顯的增加,人與人之間其中包括家庭成員之間的關系日趨復雜,且極不確定。這些事實告訴我們,物質的豐富可以使我們生活得更加幸福,但是,能否真正獲得幸福,物質財富絕不是唯一的決定性因素,甚至對許多人和家庭來講不是主要的因素。
幸福與否,還取決于人與人之間如何相處,其中最基本的是家庭成員之間應當如何相處。如果家庭生活失去了幸福,那么人的一生就再無幸福可言。當然,這里所說的相處,還包括在社會公共領域中的人際關系。
有人認為,隨著社會變革和經濟轉型,隨著社會經濟秩序和關系的發展變化,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也在發生變化,家庭倫理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沖擊。對此我不敢完全茍同。事實上,在我看來,與其說是外部的沖擊,不如說是我們內在價值觀念的迷失。
我們是一個有著完整而嚴格的家族倫理的民族。家族倫理的核心是孝悌。這種家族倫理是建立在人性基礎之上的家族成員之間相處和交往的行為準則。在我們的傳統觀念中,違反這些準則就被視為大逆不道,所以在歷史上,戕害父母、長輩、血親者必處以極刑。這些倫理在維護家庭的穩定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我想,社會和經濟的發展,社會關系和經濟關系的變化,不應當也不能動搖人性的基礎,不應當也不能改變家族成員之間的血親關系,當然也就不應當改變建立在血親關系之上的家族倫理。
然而今天,我們聽到的因利益紛爭而造成的父子成仇、夫妻反目、兄弟相殘的事件實在是太多了,不絕于耳,這不能不說是社會的悲哀,是社會發展進行曲中極不和諧的音符。于是,我們今天有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重建我們的道德倫理體系已經成為擺在全社會面前的急迫任務。從這個意義上講,《新孝道》的出版是我們今天所迫切需要的社會產品之一。
我對國學完全是個門外漢,但非常樂意并享受與他聊天,每次聊天都會感到收益頗豐,豁然開朗。我發現他對中國思想史和傳統經典(尤其是儒家經典)有許多獨到精辟的見解,因而多次建議他把這些見解編輯成書,以供社會。在《新孝道》中,翔非先生通過解讀《孝經》,重新認識了孝道所蘊含的人性意義,指出了孝道的永恒價值,呼吁青少年要珍惜生命,厘清了某些一直延續至今的、對孝道的嚴重誤解,相信這些對今天的讀者,尤其是青少年和家長朋友們,在營造積極健康的家庭生活方面不無裨益。
龔鵬程序 著名思想家、教育家
……
家庭倫理的核心是孝道。故復興儒學、治療現代社會、重建人文精神,一切的一切,其實都該從重新恢復孝道開始。不此之圖,東拉西扯,皆是游談、戲論。
翔非兄這本《新孝道》,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格外具有價值。他以重讀、細講《孝經》的方式,讓人發現孝的真諦以及它永恒的意蘊,其實比我上文所說更為深邃。我只從現代社會重建的角度談孝,不免仍有實用主義的功利之嫌。不過,由于現代人比古人更需要講孝道,故特就此申論,以提醒讀者。是為序。
庚寅霜降寫于燕京小西天
朱翔非,筆名孔陽,北京師范大學畢業,史學博士后。研究范圍涉及經學、理學、史學等領域。現任北京四中校長助理,北京師范大學客座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幾年來,開有《弟子規》、《三字經》、《論語》、《孟子》、《大學》、《孝經》、《國學概論》、《國學與現代生活》、《國學與家庭教育》、《居家禮儀》等課程,并為中直國家機關、企事業單位、北京市教學骨干做過多場國學講座。2010年7月與8月,為中央電視臺“百家講壇”錄制《中華孝經》節目。
序言 劉長銘 北京四中校長
序言 龔鵬程 著名思想家、頂級學者
自序發現新孝道
引論
什么是“經”?
《孝經》的作者
曾子其人其學
《孝經》的歷史
《孝經》的注釋
《孝經》的文本
開宗明義章第一
學習要有氛圍
歷史選擇了儒家
懷疑傳統的破壞力
和諧社會的傳統
曾子的個性
愛惜生命
天子章第二
孔子理解的天子
天子的家庭教育
天子有什么用
百姓敢說“天子不孝”
政教合一
諸侯章第三
政治與經濟都重要
用財富來凝聚民眾
卿大夫章第四
高標準的言行要求
古今一貫之理:以身作則
士章第五
古代的父親是怎么教孩子
庶人章第六
老百姓的孝道
民間的自信
不可增字解經
三才章第七
曾子的贊嘆
馬一浮先生的啟發
自然而治
開啟人性里蘊含的力量
有所固守
大家在看
孝治章第八
班氏一門
班昭救兄
圣治章第九
曾子第一問
圣人之學
有本才有末
為孔融鳴冤
拒絕這樣的成功
精英的樣子
從圣人說開去
作《春秋》的底氣
紀孝行章第十
居家是非勿太明
心理療法
哀痛與莊嚴
走出家門的孝子
五刑章第十一
政統與道統
親統之上
廣要道章第十二
入手處最重要
敬的數學效果
廣至德章第十三
講孝道不能借外力
親情拓展
無此事卻有此理
君臣倫理
待百姓如親人
廣揚名章第十四
由家出發
諫諍章第十五
曾子第二問:兒子一定要聽父親的嗎
誰都可以提意見
面對父親的過錯
辭職的權利
遠離壞皇帝
戀棧讓人瞧不起
皇帝的責任
清人不敢學孔子
感應章第十六
感應的前提
智慧的“昔者”
一家親的稱呼
感應不是神通
感應與心性修養
事君章第十七
君子如何對待君主
曹丞相發怒
氣節的恢復與沉淪
喪親章第十八
“五服”的過去和今天
真情無須雕飾
盡孝不可損害健康
喪禮的過程
曾子的個性
關于曾子,我們前面章節已經介紹過了,現在我們看他在聽夫子講課的時候的反應。
孔子問:“汝知之乎?”讀到這里就知道曾子是個什么樣的人了?鬃诱J為他是個反應愚鈍的人。他的父親曾點,這個人倒是很灑脫的人,但他似乎不會教育孩子,很粗暴,很專制。一個個性灑脫的人,同時可能是一個專制粗暴的父親,這是值得研究的現象。不知道是因為他教育不得法,還是因為曾子的先天稟賦就是如此,總而言之,曾子這個人比較忠厚樸實,不是很機靈。所以孔子就直接問了“汝知之乎”,不能像對待其他高才生那樣間接地啟發。
“曾子避席”,曾子姿勢調整了,看來被老師問得有些發蒙,他很有禮貌,一看老師要教導他了,馬上說“曾不敏,何足以知之”。這部《孝經》可不是干巴巴的說教,它里面有情節,深入讀進去,你會發現一些有趣的細節。我們觀察一下曾子的一連串表現。
孔子直接和他講,孝是德之本,德從孝出,這個地方的孝是根本。一般我們常說的“忠孝仁義”里的“孝”是狹義的,與忠、仁、義這些品德是并列關系。而在經文里,孝的涵義是廣義的,指一切道德的本源。
“復坐”,這時候曾子一直站得筆直,聽孔子的開導?鬃涌此芫o張,就說,坐下吧。注意,這個細節不可忽略,曾子有這個狀態才能真切地理解孔子的話。后來,宋明理學大師認為曾子是得了孔子真傳的人,是傳道的人,認為他的個性是他獲得成就的根本。的確,他就是這樣一個非常厚重的人,他一旦有所承諾,便會以生命為代價,深沉用力地做下去!笆坎豢刹缓胍,任重而道遠”就是他說的話。我們很多人在人生的大方向上出了偏差,不是我們不夠聰明,不夠機靈,而是個性的問題,是人性的厚度不夠。過去,中國社會受儒家影響很大,很看重這些沉穩、剛毅的人。
“吾與汝”,我告訴你呀?吹皆又匦乱幰幘鼐刈靡院,孔夫子再諄諄教導。
愛惜生命
“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一個解釋是:身體是父母給的,所以要保養好,不能毀傷。第二種解釋:指不要犯法,在古代會有肉刑,會殘害人的身體,這個解釋也是通的。我們傾向于第一種解釋。因為這里有一個“始”字,說明教導的是小孩子,要他注意不要有磕磕碰碰,免得父母為之擔憂。當然,這個要求不是絕對的。因為這個,胡適先生就諷刺過中國的孝道文化,說培養出來的孝子都很懦弱,不敢獻身殺敵。其實,這是誤解。古代社會,戰爭很頻繁,難道孝子都因為要恪守孝道,畏敵不前?這是個笑話,完全不是事實。不要說講孝道的漢朝軍隊,可以深入大漠,遠征龍庭,就是這位傳承《孝經》的曾子也說過:“戰陣無勇,非孝也。”戰場上,不能奮勇殺敵,不算盡孝!戰斗中,刀光劍影,能避免身體毀傷嗎?其實,儒家一貫教育弟子要有“殺身成仁”(孔子)、“舍生取義”(孟子)的勇氣,只要不存心歪曲古人,是不難給他們一個公正的評價的。
“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是講要愛惜生命,這是恪守孝道的開始!傲⑸硇械,揚名于后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是指為家族的榮譽增光。“夫孝,始于事親,中于事君,終于立身”,是從孝子的年齡來說的。年輕的時候在父母身邊,善于保護自己,愛惜生命,不讓父母擔憂;中年的時候報效國家,建功立業;到人生的最后一刻,這才是完成了自己,實現了生命的價值。
百姓敢說“天子不孝”
再回顧一下,“先王有至德要道”,談的是傳統。孔子那時候是不是這樣?不管孔子在這里談的是不是傳統,傳統要求天子要“刑于四!保赃@個問題是過去的中國人,尤其是漢朝的時候,包括西漢和東漢的臣子和百姓對天子的要求。這個要求可很高啊!漢朝的天子壓力很大,漢朝的時候已經不是政教合一了,但是這個要求還在,天子就有點兒感到有些受制約了。
給大家舉個例子,東漢末年的時候有一個大臣,姓襄,名楷,這個人要說也不是什么純粹的儒生,他學了很多陰陽五行、天文。古代的天文也不像我們現在的天文,它不是科學,古代的天文有半巫術的特點。古代的天文觀察星象,它具體到都能落實到人身上。紫微星什么樣說明皇帝怎么樣,紫微星邊上的小星星怎么樣說明皇帝身邊的大臣怎么樣,能一一對應。襄楷就是這方面的專家,他有師承。他老師教他一些東西,他自己也很鉆研,成了這方面的權威了。他本身也是儒生,但學得很雜。
他提意見的皇帝是東漢的漢桓帝;傅凼浅雒幕杈瑲⒘瞬簧偃恕V狞h錮之禍就是在桓帝時期出現的。被稱為“黨人”的這些人是朝廷中的大臣,都是非常剛直,講氣節。他們和宦官發生了你死我活的斗爭。歷史上,凡是和宦官發生矛盾的,一般背后都是和皇帝發生矛盾。大臣狠罵宦官的時候絕大多數情況下都是想罵皇帝。當時,這些黨人與宦官發生了激烈的沖突,死了很多人。
還有很多人敢冒死上書。襄楷冒死上書給人印象尤其深刻。他上書時是漢桓帝延熹九年(166年)。他本身是一個布衣啊,說明老百姓在漢朝的時候可以直接給皇帝上書的。他一共上了兩通書,第一通書說:“臣聞皇天不言,以文象設教。”“皇天不言”,天不會說話,天子是天的兒子,天不會說話!耙晕南笤O教”,文象指的是天象、天文。這是他的專業強項,一旦談起天文他就開始說:“臣聞殺無罪,誅賢者,禍及三世!薄皻o罪”,沒有罪的人被皇帝殺了;“誅賢者”,賢德的人你把他殺了;“禍及三世”,國家三代皇帝都不會有好結果。
我跟大家在重溫襄楷的這個上書的內容,什么意思?一個字一個字大家都要體會一下古人的風骨、膽略和氣節。什么氣節?“臣聞殺無罪,誅賢者,禍及三世”,這樣的話直接是對皇帝講的。我們不能不佩服他的膽量,我們能感受到他那凜若冰霜的氣概。
不過這對襄楷來說,還不算什么,更重要的話還在下面呢!白员菹录次灰詠,頻行誅罰。漢興以來,未有拒諫誅賢用刑太深如今者也!贝鬂h朝建立以來,歷朝皇帝做壞事沒有像今天做到這個程度。這是人的風骨,襄楷一個普通的人他敢這樣說話。這個奏書上去之后漢桓帝看了,但是沒理他。可能覺得一個小老百姓,我要理你有失身份;我把你曬在一邊,不理你就完了。
十天以后,襄楷發現上書沒動靜,于是接著又寫了一個。這份上書他提到了當時出現的天象有日食和流星。他說:“夫天子不孝,日食星斗!薄岸贰笔菭幎返囊馑迹@直接用的是《孝經》,談的是天子之孝。日食:日是太陽,代表天子;星斗:星星紊亂。這是事實,天文上大家都看到了。但它在人間的寓意是什么?天子不孝!敢談“天子不孝”這四個字需要多大魄力?!襄楷又說:“又聞,宮中立黃老、浮屠(塔)之祠,此道清虛,貴尚無為,好生(上天有好生之德)惡殺(憎惡殺伐的行為,這是佛道主張的人要有慈悲之心、善良之意),省欲去奢。今陛下嗜欲不去,殺罰過理,既乖其道,豈獲其祚哉!”歷史記載,漢桓帝這個人喜歡黃老之術,黃老之術是清靜無為。桓帝不喜歡清靜無為,但是他喜歡黃老之術,這就是葉公好龍。大概出于好奇,他除了黃老之術,他還喜歡佛法。這時候中國已經有傳入佛法了,漢桓帝在宮中就修有寺廟。襄楷說:“就憑你現在這樣怎么能獲得佛菩薩的保佑呢?殺伐過當,什么傷天害理的壞事你都干。”況且,“今陛下淫女艷婦,極天下之麗,甘肥飲美,單天下之味,奈何欲如黃老乎?”淫女艷婦陪伴著你,吃最精美的食物和最好的酒,這種情況怎么還想修黃老之道?還想學什么道家?你這簡直是南轅北轍!一介布衣襄楷在諷刺皇帝,話語如此尖銳!
研究歷史,我們發現黨錮的時候那么多忠臣挺身而出,這些忠臣不是孤立的,有廣泛的社會基礎,一個普通的老百姓就敢說“天子不孝”這樣的話。當時,所有讀書人都將《孝經》讀得滾瓜爛熟,經文中的哲理是普遍得到認同的,所以當襄楷說出“天子不孝”這句話來時,在理論的高度上就能把皇帝壓住。他手中有經,感覺自己手中就握有了真理。“天子不孝”這四個字很厲害,給哪個皇帝安上,他一般情況下都會把你殺了,這是很平常的了。為什么?你在質疑他個人的道德品質,說明他已經沒有資格當天子了,等于你在否定天子的合法性。
漢桓帝看了上書,作何反應呢?史書記載,“帝不誅”,是說皇帝沒有殺他,他只是召來了一幫大臣,讓他們商議給襄楷定罪,并交代道:“別把他弄死,但是也不能便宜了他!边@幫人順著皇帝的意思就把襄楷給關了起來,判了四年徒刑。漢桓帝去世之后,漢靈帝即位,他“以楷書為然”,認為襄楷上書說的有道理,立刻把襄楷釋放了。大家知道桓、靈二帝是什么樣的皇帝?諸葛亮的《出師表》說:“先帝在時,每與臣論此事,未嘗不嘆息痛恨于桓、靈也。”桓、靈是漢朝著名的昏君。他們當政的時候,國家的正直之士被殺了很多,極大地敗壞了漢代的基業。正是他們兩個人,一個沒有殺襄楷,一個把襄楷放出來了,而且認為襄楷說的有道理。我在這兒不是給桓、靈二帝翻案,我是說這兩位昏君暴君身上也并不像我們想得那樣肆無忌憚,他們也是觀念的產物,當時也要受《孝經》思想的影響。
當然,我們這樣說,并不是說襄楷意識到自己是安全的,實際上,襄楷敢于依據《孝經》直言,是冒了殺頭的風險;我們只是說他內心有道德支點,占有輿論的優勢。出獄以后,史書就沒有關于他的記載了。后人只知道當年有個布衣,敢說天子不孝,敢于諷刺皇帝。
古代的父親怎么教孩子
“資于事父以事母,而愛同;資與事父以事君,而敬同。”這段經文談的是父教,但不能運用我們平時的生活常識去理解。我們中國人有母教,還有父教。怎么樣做父親?現代人有現代人的解釋,古人有古人的解釋。父親不是可以隨便做好的,不是養了孩子就是父親。孩子也不是生下來就算是孝子,都必須得把自己人性的光芒顯露出來才可以。動物之間也是生養的關系,但是我們不稱其為孝道。當然,另外一部經典《大學》里面也談到了父教:“為人父止于慈,為人子止于孝!边@個談的也是父教,但談的沒有《孝經》具體,F在看看經文怎么說。
“資于事父以事母,而愛同”,是說怎么樣對待母親呢?回答這個問題,孝子要拿父親做標準,從對待父親的某一個方面來提取出來的感受。哪一方面的感受?就是愛,既要愛父親,也要愛母親。
“資與事父以事君,而敬同”,怎么樣對待君主?也是從對待父親這里找到一種倫理上的感受,敬!這里的參照者都是父親,可見對待父親,孝子是敬和愛兼而有之的。那么,反過來,如果以父親為主體,我們會發現什么呢?這個父親他身上既要有母親對待孩子的特點,也就是愛;他還要有社會成員尤其是職位比較高的這些社會成員對待下級的那樣的尊嚴、責任,這就是父親。而一個是“愛”,一個是“敬”,二者加起來等于父教。古代人稱父親為“家嚴”,突出的是父親嚴肅的一面,也是不全面的。好比《紅樓夢》里的賈政,賈寶玉很不親近他,一聽到他召喚,就好像聽到了焦雷一樣,這應該是賈政對父教理解有偏差了。當然,愛和敬,兩方面都做得很好也不容易,但至少我們頭腦中要清楚地懂得什么是父教才行!百Y與事父以事君,而敬同”,怎么樣對待君主?也是從對待父親這里找到一種倫理上的感受,敬!這里的參照者都是父親,可見對待父親,孝子是敬和愛兼而有之的。那么,反過來,如果以父親為主體,我們會發現什么呢?這個父親他身上既要有母親對待孩子的特點,也就是愛;他還要有社會成員尤其是職位比較高的這些社會成員對待下級的那樣的尊嚴、責任,這就是父親。而一個是“愛”,一個是“敬”,二者加起來等于父教。古代人稱父親為“家嚴”,突出的是父親嚴肅的一面,也是不全面的。好比《紅樓夢》里的賈政,賈寶玉很不親近他,一聽到他召喚,就好像聽到了焦雷一樣,這應該是賈政對父教理解有偏差了。當然,愛和敬,兩方面都做得很好也不容易,但至少我們頭腦中要清楚地懂得什么是父教才行。
母教在這里等于說也提到了,對母親而言更多的是愛,但是父愛涵蓋的面要廣一些,因為他要兼顧人的社會性。你不能僅僅在家里,“中于事君”(《開宗明義第一》)嘛,成長了,你要走向社會了。那么走向社會這方面的教育哪里來?現代人認為應該由社會來教育,這很不恰當。父親很早就要承擔這個教育責任,做父親的不能忘了。今天父教缺失的很大,我接觸過一些學生家長,在涉及到這方面內容的時候,更多地是埋怨社會風氣不好,社會環境怎么影響了他的孩子,他沒有說自己的家庭教育不夠。一般講家庭教育好像都偏重于愛,講愛多,講敬少。其實,作為父親,對子女“敬的教育”責任重大,是第一責任人。當然這也都是一個代表性的說法,是說一般情況。如果在單親家庭,母親就要承擔全部的教育責任,敬和愛都要教出來,這對于母親來說任務是很艱巨的。
需要進一步說明的是,古人對待親情的表述是以父親為坐標的,這和父系的家族制度有關。這個習慣近百年來在中國發生了改變,我們不要因為這個改變,而質疑古人親情的真實。至于“敬”的教育主要由父親來承擔,這和當時的時代特點有關。后世婦女承擔了更多的社會工作,雖然在教育問題上,父母可以有所偏重,但母親在“敬”的教育上,可以當仁不讓,是毫無問題的。
“母取其愛,君取其敬”,“其”這里指誰?指的是父,都是從父教這里取來的!凹嬷吒敢病保艺f父教是愛的教育和敬的教育加起來的,這是很簡單的說法,也是經典的說法。要記住“故以孝事君則忠,以敬事長則順”,這個指的是從“事君事長”表現出來的人的品質。什么是忠?這就表現出來了,這是很狹義的忠,事君叫忠。那么事君的根源在哪兒呢?還是從家庭生發出來的。事長,也是一樣,實際上是順從。這兒的“順”不能解釋為訓,這個地方就是順,順從。
“忠順不失,以事其上,然后能保其祿位,而守其祭祀。蓋士之孝也”。“祿位”,指人的社會角色、社會職位!笆仄浼漓搿保湃朔浅W⒅丶漓,其實祭祀是通義,各個階層都有祭祀。這里談的是祭祀,再往上卿大夫是宗廟,再往上是保其社稷,實際都包含祭祀的意思。用詞不一樣可能表現的形式略有不同,其本質是一回事,就是對祖先的敬仰和追憶。這一段講的是從自己家庭教育擴展開來到社會上去,主要講事君、事長。這樣一個人就是士,這個人生活會很安定。我指的是社會和平時期,不是亂世。亂世有時候你怎么做都不行,動輒得咎啊!那就不在我們討論的范圍內了。我們這里講的是太平盛世,一個比較清明的社會,一個人、一個士子這樣去做,“保其祿位”,他的俸祿和地位能保住,家的祭祀能夠綿延、傳下去。
《詩》云“夙興夜寐,無忝爾所生”,“爾”指的是父母,“忝”是辱,是個敬辭,一般在古代的文獻中出現往往都是敬意的說法。“夙”是早,早早地起來;“夜”是晚,是深夜。早早地就起來深夜才睡,起早貪黑就是勤,不要給自己的祖先留下遺憾,增加恥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