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不是一本書,這是一個時代。
自1974年問世以來,《光榮與夢想》一直為無數人念念不忘。這部偉大的作品巧妙地濃縮了美國從1932-1972年的40年豐富歷史。著名通俗歷史作家威廉·曼徹斯特以數任美國總統的執政與競選為明線,從讓胡佛顏面盡失的“胡佛村”“胡佛車”等、羅斯福史無前例的四次當選,一路說盡杜魯門、艾森豪威爾、肯尼迪,直至讓尼克松下臺的水門事件,同時不動聲色地細致描畫美國1932-1972年的40年社會發展歷程,內容涵蓋“補償金大軍”風潮、經濟大蕭條、人權運動、麥卡錫主義、種族隔離制度、兩次世界大戰、原子彈研發、空間競賽到冷戰、朝鮮戰爭、越南戰爭等。
曼徹斯特將美國這40年間的政治、經濟、軍事、社會、藝術、科學、時尚、音樂、娛樂,甚至生活熱點、婦女的服裝潮流、口頭語的變化、性觀念的更迭全景式重現。曼徹斯特更將美國社會放在全球背景下描述,如此強烈的對比,勾起讀者的強烈興趣。
而最為讀者推崇的是,曼徹斯特對新聞寫作手法的大師級運用。他將宏大的歷史大部頭變成了一幕幕精彩紛呈的連續劇。他在大事時采用宏觀視角,又在細節處多線并進,如電影中的蒙太奇手法,讓讀者穿梭于不同歷史事件。在他的筆下,40年的點點滴滴盡現眼前,全書無處不在的歷史厚重感和磅礴氣勢,與曼徹斯特恰到好處的幽默感相結合,讓那一段久遠的歷史變得立體而鮮明。
正是因為這一切,《光榮與夢想》才被譽為經典,是一個時代的記憶。這是一本了解美國精神氣質緣起的書,也是一本啟迪了無數作者的經典,更是無數人的精神導師,是任何人都不能拒絕的思想盛宴。
《光榮與夢想》作為經典傳世圖書,客觀、精彩地記敘了美國從1932年羅斯福總統上臺前后,到1972年尼克松總統任期內水門事件的四十年間美國政治、經濟、文化,以及社會生活的全景式畫卷,體現出歷史發展的波瀾起伏。此外,本書也著重體現了報紙、廣播作為當時主要大眾傳播手段,對美國政治、生活所起的作用,所造成的影響。自出版以來,不僅僅在美國,對于中國讀者,尤其是在知識分子、記者有深遠的影響、崇高的地位。
1932年夏,空氣中彌漫著令人絕望的氣息,美國華盛頓特區恰似歐洲小國四面楚歌的首府。5月以來,已經有25 000多名身無分文的“一戰”退伍軍人帶著妻兒在街區公園、垃圾場、廢棄的倉庫和歇業的商店安營扎寨。軍人們不時操練,唱戰歌,也曾在10萬名華盛頓市民的沉默注視下,由一位榮譽勛章得主帶領,高舉褪色的棉布制國旗在賓夕法尼亞大道上游行。然而,大多數時候,他們只是默默等待、愁眉不展。他們一直在請求政府施以援手,從“大蕭條”時期開始計算,這已經是第三年年末了,他們格外希望能立即得到退伍軍人“補償金”(這一補償金是1924年《服役證明修正法》中規定的,但是要等到1945年才發放)。如果現在兌現,他們每人可以拿到約500美元。報刊編輯們將他們稱為“補償金軍隊”、“補償金游行隊”,他們則自稱 “補償金遠征軍”。
遠征軍成員曾希望國會能提供幫助,最終卻是徒勞。現在他們只能向胡佛總統求助,乞求總統接見他們的領袖代表團。然而,總統傳話說他太忙,接著就與外界隔離了:總統參觀參議院的計劃被取消,白宮周邊地區日夜有警察巡邏。這是自停戰以來,總統官邸的門第一次被鎖上,《紐約每日新聞》報的標題是“胡佛自鎖白宮”。胡佛甚至設立路障,白宮周邊一個街區以內實施交通管制。一位斷臂老兵試圖穿過警戒線,卻在被毒打了一頓之后關進了監獄。
威廉·曼徹斯特(William Manchester)
美國著名通俗歷史作家、著名記者。肯尼迪總統密友,多次為其撰寫講稿。《光榮與夢想》使他一舉成名。《光榮與夢想》引進中國后,影響深遠,成為無數人必讀的經典書之一。
曼徹斯特的主要著作還有《克虜伯的軍火》、《總統之死》、《最后的雄獅》等,曼徹斯特的作品被翻譯成17種文字和盲文。
序 曲 谷底
第一部分 應運而起(1932~1941 年)
第一章 世事維艱
剪影:“大蕭條”
第二章 羅斯福
美國人小像:埃莉諾
第三章 騷亂
剪影:20 世紀30 年代中期
第四章 羅斯福和民意所向
美國人小像:股票經紀人理查德? 惠特尼
第五章 保守派卷土重來
剪影:20 世紀30 年代晚期
第六章 籠罩在原始恐怖的陰云下
美國人小像:諾曼? 托馬斯
第七章 黑暗中的曙光
序 曲 谷底
第一部分 應運而起(1932~1941 年)
第一章 世事維艱
剪影:“大蕭條”
第二章 羅斯福
美國人小像:埃莉諾
第三章 騷亂
剪影:20 世紀30 年代中期
第四章 羅斯福和民意所向
美國人小像:股票經紀人理查德? 惠特尼
第五章 保守派卷土重來
剪影:20 世紀30 年代晚期
第六章 籠罩在原始恐怖的陰云下
美國人小像:諾曼? 托馬斯
第七章 黑暗中的曙光
剪影:戰前美國
第八章 戰爭邊緣的美國
1932年8月,一位《星期六晚郵報》的記者詢問英國偉大的經濟學家約翰?梅納德?凱恩斯:此前是否出現過像“大蕭條”這樣的時期。他回答說:“有,持續了400年的黑暗時代。”如果視此為滅頂之災,未免夸張,但這兩個時期至少在一點上是共通的,即沒人清楚人民為何受苦受難。
有人籠統地將其都歸咎于“時勢”,這是胡佛為了逃避責任的說法。其他人將“大蕭條”與1929年的股市大崩盤混淆,“‘大蕭條’以來我們還沒有進過城”,或者他們會說“我去過,但是那是在‘大蕭條’之前”。許多勞工竟被冠以消極怠工引發隱性危機的罪名,這是由全國制造商協會主席約翰? e?埃杰頓提出的:“許多對工作提出諸多要求的人,要么想罷工,要么就是根本不想工作,他們就是想利用這種境況鼓吹共產主義。”勞工們只能忍氣吞聲,原因在于40年前美國新教倫理的強大勢力。雖然數百萬人陷入了非常凄慘的境地,但可以確定他們并非咎由自取,社會工作者們再三強調失業者們忍受著自責的折磨。“我已經超過兩年沒有穩定工作了,”1932年2月,一個被房東趕走的人告訴《紐約每日新聞》的記者,“有時候我覺得自己像個殺人犯。我到底怎么了?我竟然不能保護自己的孩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