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女性與收藏·蕓窗藏秀:我的收藏札記》作者曾在《北京晚報》“四合院周刊”撰文,憶其收藏古代掛件的經歷和趣事,深受讀者喜愛。《女性與收藏·蕓窗藏秀:我的收藏札記》中,作者以女性藏者對古物獨有的審美視角和感悟力,以女性記者對于人和物的敏銳觀察力,通過藏晶、行家,和古物坊市等不同主題,憶述自己近二十年問所藏所遇,所聞所悟,令人讀之悅然。書中百余幅珍貴實物圖片,為作者多年積藏的暢神之物,特別是那些已難尋覓的明清時代擺件掛件,更顯彌足珍貴。書中靈動深刻的文字與豐富可愛的民間藝術藏品,為讀者展示了一位當代中圖知識女性所擁有的文化生活品位以及由收藏而行生出的對于人生的種種靜思。
靈動深刻的文字與豐富可愛的民間藝術藏品,為讀者展示了一位當代中國知識女性所擁有的文化生活品位以及由收藏而衍生出的對于人生的種種靜思。 我們愛好的不僅僅是掛件,更愛那個產生動人作品的心,一種真正“入的素樸的心”。 文化分享是超越歷史與國界的一樁悅人身心的樂事。 不要總看別人家里有什么,要看別人心里有什么。 我以為,黃花梨上那一個個“鬼臉”,其實更應該被稱為“襁褓中的嬰兒”。 中國吉玉,那是入地萬丈的文化精髓。它的溫潤秀澤,它的堅硬質地,涵蓋了陰與陽的全部魅力。 游走古玩市場這些年,我也注意到了人生巾這樣一個事實:有些入的飯碗是現成的,是祖先直接遞到手里的。
張喆,本科畢業,獲西方文學學士學位。曾從事多年英語廣播工作。亦擔任過中國商務顧問。2005年始,為《北京晚報》“四合院周刊”撰稿,也在《文物天地》,《茶博覽》,《中國證券報》,《金融時報》等多家雜志報刊發表文字。現為自由撰稿人。
不在風景在心情(代序)
匣藏
話說民間老掛件
聊一聊中國老掛件的歷史
中國老掛件的材料探析
中國掛件的題材探析
掛件收藏趣事
掛件:方寸之間的藝術
“說有容易說無難”
那些收藏中國掛件的西方人
一個用清代瓷板制作的插屏
官老師的明代瓷盤
那枚“福”字閑章
馬杌這個話題
歲月的韻味
《讀書》收藏·回憶
兩幅楊彥山水佳品
行家
美國師傅領我進門
我與家青先生之緣
殘月分外明
權重者位自高
“晉座”的王掌柜
凱茨這位美國人
安畢卡的“老木雕”情結
瑪亞和她的觀音
“守大業”的劉掌柜
燕雅軒的孫掌柜
古物皆有靈
正陽書局的崔局座
為藏家“護航”的女人們
坊市
報國寺趕集
潘家園是個大地方
天津的沈陽道市場
城南的呂家營
后記:就讓它“馬馬虎虎地下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