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包括內(nèi)篇、外篇和雜篇。《莊子》一書,內(nèi)容博大精深,行文恣肆汪洋,涵蓋了天道無為、萬物齊一、世間和出世間等重要思想法則和修身養(yǎng)性之道,是傳統(tǒng)文化中最偉大不朽的經(jīng)典之一,在中國文化的建構(gòu)過程中發(fā)揮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莊子中的智慧名言故事(學(xué)生版)》共分五章:第一章大道存天地,第二章修養(yǎng)于自然,第三章至德治于國,第四章逍遙在世間,第五章忘友于江湖。
《莊子》融合了寓言的生動性、哲理的思辨性、生活的鮮活性。讀解心得,緊扣今人面臨的心靈困惑,用獨特的視角以及今人的標(biāo)準,重新解讀國學(xué)經(jīng)典。
《莊子》是中國古代精神自由史上的第一名著,在中國古典文學(xué)、哲學(xué)、藝術(shù)、思想史上均具有不可動搖的一絕對經(jīng)典一地位。
《莊子中的智慧名言故事(學(xué)生版)》選擇了有代表性的古代巨著《莊子》進行解讀,對現(xiàn)在的孩子進行引導(dǎo),讓他們粗粗領(lǐng)略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美,讓他們明白中華文化之博大精深。
大道存天地
不材之木
死生為晝夜
大聲不入于里耳
惠子笑莊子無用
知其愚者,非大愚也
安危相易,禍福相生
山木自寇,膏火自煎
同類相從,同聲相應(yīng)
指窮于為薪,火傳也
彼出于是,是亦因彼
以俗觀之,貴賤不在己
物固相累,二類相召也
道隱于小成,言隱于榮華
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
魚處水而生,人處水而死
自其同者視之,萬物皆一也
來世不可待,往世不可追也
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
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
鵠不日浴而白,烏不日黔而黑
天地與我并生,萬物與我為一
天下莫大于秋豪之末,而太山為小
水行莫如用舟,而陸行莫如用車
鳧脛雖短,續(xù)之則憂;鶴脛雖長,斷之則悲
修養(yǎng)于自然
越俎代庖
大巧若拙
呆若木雞
所用之異也
不為軒冕肆志
哀莫大于心死
貧也,非憊也
不內(nèi)變,不外從
人不以善言為賢
不以好惡內(nèi)傷其身
小惑易方,大惑易性
知足者不以利自累也
大知閑閑,小知間間
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
人獸不亂群,入鳥不亂行
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
明于權(quán)者不以物害己
人生天地之間,若白駒過隙
為善無近名,為惡無近刑
安時而處順,哀樂不能人也
人莫鑒于流水,而鑒于止水
其耆欲深者,其天機淺
天下無道,則修德就閑
始乎故,長乎性,成乎命
眾人重利,廉士重名,賢人尚志,圣人貴精
去小知而大知明,去善而自善矣
舉世而譽之而不加勸,舉世而非之而不加沮
至人無己,神人無功,圣人無名
以無厚人有間,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
天寒既至,霜雪既降,吾是以知松柏之茂也
至德治于國
支離疏
明王之治
權(quán)貴如鼠
時勢造英雄
去其害馬者而已矣
勢為天子而不以貴驕人
彼竊鉤者誅,竊國者為諸侯
無為也,則用天下而有余
孝子不諛其親,忠臣不諂其君
兩喜必多溢美之言,兩怒必多溢惡之言
以智治國國之賊,不以智治國國之福
逍遙在世間
莊周夢蝶
摶扶搖而上
其美者自美
不知其不勝任也
真者,精誠之至也
絕跡易,無行地難
雖有至知,萬人謀之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以眾小不勝為大勝也
適千里者,三月聚糧
大道不稱,大辯不言
德有所長而形有所忘
至言不出,俗言勝也
其作始也簡,其將畢也必巨
名也者,相軋也;知也者,爭之器
褚小者不可以懷大,綆短者不可以汲深
忘友于江湖
君子之交淡若水
不能容人者無親
凡人心險于山川
久與賢人處則無過
先存諸己而后存諸人
以賢下人,未有不得人者也
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好面譽人者,亦好背而毀之
相與于無相與,相為于無相為
《莊子中的智慧名言故事(學(xué)生版)》:
指窮于為薪,火傳也原文指窮于為薪,火傳也,不知其盡也。
釋義脂膏雖然燒完了,但是火種卻流傳下來,誰也不知道火的盡頭。
故事一老聃去世了,他的朋友秦失前來吊唁,但秦失只哭了一會兒就出來了。
老聃的弟子非常不解,更不能接受他的行為,就去質(zhì)問秦失:“你不是我們老師的朋友嗎?”秦失回答說:“是的。”老聃的弟子繼續(xù)問道:“既然是朋友,你覺得這樣吊唁,可以嗎?”秦失說:“這樣做可以。以前我認為你們都是得道之人,現(xiàn)在看來并非如此。剛才我進去吊唁時,看見有年長的哭他,像哭自己的孩子;有年輕的人哭他,像哭自己的父母。你們聚集在這里,必定有不想說的話而說了,不想哭而哭了。這是違背天性增加俗情的,忘記了天性的享受,古人稱之為違反天性的過錯。有時出生,是你們老師的應(yīng)時;有時死去,是你們老師的順乎自然。應(yīng)時而生而又順乎自然而死,那么哀樂就不能進入身心,古人稱這是自然的懸解。”后來,莊子提出了“薪盡火傳”這個觀點。意思就是,老聃雖然去世了,他的肉體在這個世界上不存在了,但是他的精神像火種一樣一直流傳下去。
故事二下面故事里的王后正是因為不懂這個道理,導(dǎo)致櫻桃樹在她的國家絕跡了。
很久以前,有一個園丁,他有一個很大的花園。
花園里種著各種花草,但唯獨沒有的就是櫻桃樹。而在這個國家里,僅有三棵櫻桃樹,而且三棵櫻桃樹都種在王后的花園中。
園丁一直很想擁有櫻桃樹的種子,讓它在自己的花園里生長。但是很少有人見過王后花園里的櫻桃樹,因為王后的花園是被高高的城墻圍住的。園丁每天都在想辦法,最后他決定給王后寫一封信,乞求送給自己一些櫻桃樹的種子。
王后收到信后,沒有給園丁種子,只給他回了一封信,老園丁接到信時頭發(fā)都已經(jīng)掉光了。王后在信里說:“既然你的花園里什么都有,缺棵櫻桃樹也是應(yīng)該的。”園丁不甘心,又給王后寫了一封信,王后過了很久才給他回了一封信說:“你已經(jīng)很老了,你的花園里一直沒有櫻桃樹,又何必非要種上櫻桃樹呢?”王后還是沒有給園丁種子。
園丁給王后寫了最后一封信,他沒有再要櫻桃樹的種子,告訴王后說:“也許你收到我的信時,我已經(jīng)在天堂了。我已經(jīng)不需要櫻桃樹的種子了。”一天。王后來到她的花園里,發(fā)現(xiàn)三棵櫻桃樹都枯萎了。后來,這個王國再也沒有櫻桃樹了。自私的王后最終失去了自己的最愛,而且是永遠的失去。
啟示莊子是齊生死的,他認為活著死了一回事,人如能齊生死,則不以死為死,其死不是死,死是新生的開始。生是氣之聚,死是氣之散,生死如晝夜的交替,是萬物的自然狀態(tài),故不以生為喜愛可樂,不以死為討厭可怕。
保存火種以取暖并熟食,是人類歷史上的一大進步。迄今為止,人類還在創(chuàng)造發(fā)明各種火種火源,以使柴、煤、油、氣等各種燃料更方便地供人們使用。任何一種燃燒材料都可能用盡,但火種是永遠不會熄滅的。物質(zhì)上的火種如此,精神上的“火種”更是如此,一代一代傳遞下去,不正是一種精神的“火種”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