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民間文化論壇(第五輯)》,田兆元主編,是國內外民俗學者的研究論文集,從不同領域和視角來研究民族民間文化。本書主要欄目有:特輯:非遺圖譜研究、海洋文化研究、城市文化研究、民間文化研究、域外學人研究成果、青年學者園地等,展示了民俗學界國內外交流的新思想、新成果,促使一批學術新秀嶄露頭角。
國內外民俗學者的研究論文集,從不同領域和視角來研究民族民間文化,展示了民俗學界國內外交流的新思想、新成果,促使一批學術新秀嶄露頭角。
上海大學民俗文化研究中心民族民間文化論壇(第五輯)卷首語卷首語《民族民間文化論壇》作為專業論壇,是匯聚上海乃至全國民俗學和非遺保護研究者交流科研成果、推進學術發展和提升教學水平的重要學術平臺。本論壇至今已歷七載,發表了一批本領域的重要研究成果;一批年輕學者在前輩學者的提攜勉勵下不斷在這一平臺上嶄露頭角,并日益成為本研究領域的骨干和中堅力量。
當前,我國民俗學和非遺保護研究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和巨大挑戰。傳統意義上的民俗學研究,研究對象主要是文化傳統、地方習俗和包括神話、傳說、民歌、民謠在內的民間文學,以及傳統文化在現實生活中的傳承和流變。隨著我國經濟快速增長,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帶來的現代生活方式正在極大地威脅著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展。如何保護和傳承好中華傳統文化,已成為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進程中的一個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這一重大挑戰正現實地擺在所有民俗學研究者和非遺保護工作者面前,當仁不讓地承擔這一使命是民俗學研究者的職責所在,也是民俗學研究者以自己的專業知識和技能為國家和民族發展作出貢獻的不二選擇。
從中國民俗學學科自身發展看,一方面,保護和傳承中華傳統文化這一重大現實問題為民俗學和非遺保護研究提供了用武之地和巨大的發展空間;另一方面,作為研究對象,保護和傳承中華傳統文化這一領域的豐富多樣性和復雜性,也對中國民俗學學科體系建設提出了新的挑戰。
作為重大學術問題,如何保護和傳承中華傳統文化,不僅吸引了民俗學研究者的目光,同樣也成為眾多不同學科背景學者的研究對象。民俗學研究者要在這一學術競爭領域發出聲音,而且要在實踐層面以更多的優秀成果扎實推進中華傳統文化保護和傳承,迫切需要以更開放的心態和視野,進一步擴大民俗學的學術資源,廣泛吸收古今中外各學科先進思想觀點和科學理論方法,在與哲學、歷史學、考古學、文學、語言學、經濟學、社會學、宗教學等人文社科各學科的交流互動中,進一步完善和豐富民俗學作為學科的基本概念、理論和方法體系。
在新的時代條件下,中國現代民俗學要在學術研究服務于保護和傳承中華傳統文化的同時,進一步致力于中國特色人文社會科學學術話語體系建設。一是中國現代民俗學學科發展要在繼承前輩學術精神的基礎上,以跨學科交叉互動的方法,持續拓展研究領域和深化理論方法,形成符合時代發展需要、體現中國民俗學學派特色的綜合研究新方法新理論;二是要積極開展國際交流和合作研究,力圖把握國際學術研究前沿,為中國現代民俗學在國際學術界占據一席之地作出更大努力。
值此本論壇成果第五次正式出版之際,祝愿本論壇更好地發揮團結和凝聚本學科專家學者的橋梁紐帶作用,通過精心策劃選題和組織高質量稿件,積極推動這一領域的學術交流、成果展示和科研進展;同時,期待本論壇在所有同道的直接參與和協力支持下,越辦越好,真正成為我國民俗學研究的學術高地。
榮躍明
授權書.jpg
收起全部↑
田兆元,1959年生,湖北宜都人,歷史學博士。現為華東師范大學社會發展學院民俗學研究所所長、教授,博士生導師。海上風民族民間文化論壇創辦人。社會兼職主要有中國文藝理論學會理事,中國民俗學會理事,中國漢民族學會理事,上海歷史學會理事、上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專家組成員等。著有《神話與中國社會》、《盟誓史》、《商賈史》、《文化人類學教程》、《神話學與美學論集》等多種,論文80余篇。研究強調綜合地、多學科交融地研究中國文化,理論文獻性與實踐應用性并重,長于社會與文化的互動研究,各類傳統組織構建的文化因素研究,對于商賈文化與中國經濟發展的關系有獨特的理解,對于民俗文化資源及其開發問題頗多思考,人類學與民俗學的視角是其理解中國文化及其社會管理的主要關照方式。主要研究方向:民俗與地域文化研究,文化遺產資源與應用研究,神話學與民間文藝學研究。
特輯: 非遺圖譜研究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圖譜的編制實踐及理論建設蔡豐明
活態的文化傳承: 傳統節日類非物質文化遺產概述李宏利
非遺資源視域下節日傳統的民俗資本化路徑蘇長鴻
編制民俗圖譜的必要性、構成要素與重點
——以手工紡織類非遺為例王海冬
中國傳說類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概述
畢旭玲
《白蛇傳》傳說圖譜編撰的原則余紅艷
海洋文化研究
舟山群島與日本、韓國的船崇拜及其比較金濤
媽祖文化與產業發展之研究[臺] 蔡泰山
東海龍歌謠的藝術類型與特定場景金庭竹
臺灣現代海洋小說初探[臺] 蔣忠益[臺] 楊淑雅
從視域融合談海洋文學的閱讀意義[臺] 柳秀英
城市文化研究
民間信仰、社會治理與公共文化建設
——以上海市三林鎮西城隍廟會為例黃江平
元代上海城市民俗概論程潔
民間文藝研究
《華山畿》愛情意蘊審美及故事發生地新證李金坤
論“亞魯王”的軍事謀略思想楊茂銳
中國香囊文化試探徐華龍
域外學術研究
對少數民族的國內移民與國際移民研究的一些反思
[英] 王富文
海外華人對春節的記憶與文化認同
——以印尼雅加達為例[印尼] 范麗波徐贛麗
在日華人華僑公墓與后土神信仰[日] 松尾恒一,徐銘(譯)
杜詩序說[日] 吉川幸次郎,孟偉譯
青年學者園地
兔兒神傳說和信仰馮瑤
盤古神話的母題探析
——以《三五歷紀》《五運歷年紀》文獻為依據謝靈君
中原地區回族婚慶習俗探析
——以河南省武陟縣王李莊為個案程姍姍
南京剪紙傳承人訪談及相關思考張裕朱玫潔
卷首語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個在20世紀90年代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出的學術概念,其內涵是指人類所創造的各種具有深厚歷史積淀與群體傳承基礎的,通過語言、行為、活動等一些“非物態”的形式所表現出來的文化表達形式及文化載體(空間)。1997年11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29次全體會議通過了《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宣言》,正式提出了“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這一概念,并將其界定為:“Oral and Intangible Heritage of Humanity”。從這一概念中可以看出,非物質文化遺產最為鮮明的特點,就是“口頭性”(Oral)與“無形性”(Intangible)。2003年10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32屆大會又通過了對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具有重要意義的《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Convention for the Safeguarding of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這一概念作了進一步的界定:“指被各群體、團體、有時為個人視為其文化遺產的各種實踐、表演、表現形式、知識和技能及其有關的工具、實物、工藝品和文化場所。”主要包括以下五個方面的內容: 一是口頭傳說和表述,包括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媒介的語言;二是表演藝術;三是社會風俗、禮儀、節慶;四是有關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識和實踐;五是傳統的手工藝技能。2003年10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雖然“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個20世紀90年代以后新提出的學術概念,但是其內涵卻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基礎,它實際上是在“民間傳統文化”“民族文化”“民間創作”等這樣的一些傳統學術概念基礎上發展出來的。在中國,“民間文化”這一概念很早就在學界與社會上得到了廣泛的運用,其內涵很大程度上與當今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出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相重合。
在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以下簡稱“非遺”)資源的蘊藏量極為豐富,截至2010年,我國非遺資源中被列入普查統計的總量就已達到近87萬項。這些資源散布在約960萬平方公里的整個中華大地,江河湖海、高山平原、村落城鎮、街衢巷陌,無處沒有非遺資源的身影。我國廣大的內陸地區,是中華傳統農業文明的主要區域,這里長期以稻、麥、黍、菽等農作物為主要經濟支柱,當地民眾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以及文化方式無不與這種農業文明的基因相聯系,因此,我國內陸地區的非遺資源也較為鮮明地體現了農業文明的特色,諸如各種農耕生產習俗、蠶桑生產習俗、手工棉紡技藝、廟會、社戲、龍舞,以及神農、藥王等神靈祭祀活動等,都是這種農耕文明的產物。我國的東南沿海地區,瀕臨大海,島嶼眾多,當地的經濟產業中具有一定的海洋經濟與海洋文化因素,諸如曬鹽、捕魚、造船等,都是在適應瀕海地區的生態環境中產生的。為適應這種海洋生態環境,沿海地區的非遺資源也帶有了一定的海洋文化因素,諸如流行于浙江、福建、上海、江蘇、山東等沿海地區的各種開洋節、謝洋節、海洋號子、碼頭號子,以及媽祖、海神祭祀等各種儀式活動等,無不是海洋生態環境中的產物。在我國的一些大都市,如北京、天津、西安、上海、廣州、重慶等城市中,由于商業經濟發達,手工業門類集中,因此這些地區的非遺資源較為鮮明地體現了藝術文化特性較強、手工技藝形式眾多的特點,例如北京的景泰藍制作技藝、木版水印制作技藝、玻璃燒制制作技藝、花絲鑲嵌制作技藝、劇裝戲具制作技藝;上海的烏泥涇手工棉紡制作技藝,印泥制作技藝,金銀細工制作技藝,素食制作技藝,毛筆、墨制作技藝等,都是在城市手工業經濟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在我國的東北、西北以及西南部地區,居住著大量的少數民族居民,他們有著與漢族居民不同的經濟文化模式,因此也相應地形成了許多非常有自己民族特色的非遺資源,例如民族史詩(如《格薩爾》《江格爾》《瑪納斯》《嘎達梅林》《阿詩瑪》《梅葛》等)、民族歌舞(如藏族的弦子舞、鍋莊舞、熱巴舞、傣族的孔雀舞、維吾爾族的薩瑪舞、賽乃姆等)、畜牧業生產習俗(如蒙古族的狍皮制作、馬具制作,牛羊肉烹制,馴鹿、養駝技藝,赫哲族的魚皮制作等)。總之,中國地大物博的特點,致使中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現了一種形態豐富、各具特色的地域分布格局,充分反映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的多樣性與廣泛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