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前有一個愛畫畫的孩子名叫童立,皇帝要求他在宮殿的一千零一個房間里,每一個蜘蛛網(wǎng)上畫一條龍。但日復一日地按皇帝的要求畫龍,他作畫的樂趣漸漸萎縮。他多么渴望恢復創(chuàng)作的自由,回到自己的家和父母身邊……
適讀人群 :4-7歲 這個故事背景是中國古代,作者卻是一位法國人,所以故事中既包含了大多數(shù)外國人對中國的理解,包括那些吸引讀者的中國元素:筆墨、龍、皇帝、宮殿等,也表達了西方人看重的價值:藝術(shù)、愛、自由。
后記
《龍網(wǎng)》的故事發(fā)生在古代中國的背景下,卻是由一位從來沒讀過任何中國傳統(tǒng)童話的法國作家創(chuàng)作的,連故事里的人名都是她憑著對漢語音調(diào)的想象生造出來的。正因為如此,讓我這個土生土長的中國人覺得很有意思。她的想象既包含了大多數(shù)外國人對中國的理解,包括那些最吸引讀者的中國元素:筆墨、龍、皇帝、宮殿等,也表達了西方人看重的價值:藝術(shù)、愛、自由。
這本繪本首先是在法國出版的,面向的是法國小讀者,所以在插畫創(chuàng)作的概念階段,我把這個故事定位在一個架空的時代,皇宮建筑、人物服飾和發(fā)型雖然接近明清風格,但并不是死板地照搬。這樣的設定更符合現(xiàn)代人的審美,不會給外國孩子設置太多障礙,也不會給讀者留下“中國人都穿長褂留小辮”的陳舊印象。在風景處理上則突出中國河山和建筑之美,書里有四季變化,隨著人物心境由春之希望、秋之蕭索至冬之嚴酷,最后又春回大地,既給讀者足夠豐富的視覺沖擊,又埋藏了心理暗示,幫助推動故事情節(jié)發(fā)展。
現(xiàn)在,中國的故事回到了中國本土,希望我們的讀者也會喜歡。
瞿瀾書于法國
2016年9月
繆麗爾·澤歇,生于1971年,曾先后在精神物理治療領(lǐng)域和醫(yī)院管理層工作。一直以來,繆麗爾都有著天馬行空的想象,一個個故事不停地出現(xiàn)在她的腦海中。最后,她辭去工作,專心寫作。她既寫童書和小說,也為雜志撰寫專欄,至今已出版40余本著作,讀者覆蓋各個年齡層。
瞿瀾,生于江蘇蘇州,畢業(yè)于中國美術(shù)學院油畫系,后定居法國。曾任創(chuàng)意設計師,2007年開始自由職業(yè)生涯,F(xiàn)活躍于插畫、設計、架上繪畫及動畫等多種視覺藝術(shù)領(lǐng)域,與世界著名出版社、設計公司及品牌保持合作。其繪圖的《在能被記憶看到的地方》獲2015年中國書業(yè)年度圖書獎,《龍網(wǎng)》獲2016法國雅努什·科扎克少兒文學獎。代表作有《皇帝與夜鶯》《沙丘上的童話》等。
每天清早,童立都去市集上賣父母捕來的魚。
他從不覺得無趣,因為只要一有空閑,他就蹲在遍布灰塵的泥地上,開始畫畫。
他描繪村莊、大山和小鳥,也涂畫花草樹木和龍。
只是到了收攤時,童立不免覺得遺憾:他真希望能把他的畫帶回家啊!夜里的風和雨,總是把地上的畫擦得一干二凈,第二天什么痕跡都沒留下。
一天,一個老乞丐指著他的水桶問道:“這條魚多少錢?”
童立朝水桶里一瞧,吃了一驚:一條小魚在大鯉魚之間游動,它的鱗片折射著大海的顏色,魚鰭如火光燦爛,一雙黑眼睛的深處閃爍著群星。
童立把這條小魚裝進蘆葦袋里,說道:“老爺爺,我把它送給你。不過,它這么美,又這么小,請你別吃掉它!
“那我也送你一個禮物。這是一塊墨、一個硯臺和一支毛筆,還有一個小小建議:不要畫上禁錮你自由的邊界!
老人說完就走了,童立則沉浸在巨大的喜悅中,F(xiàn)在他擁有了寶貴的作畫工具,他終于可以把畫帶回家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