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貪玩的人類:那些把我們帶進科學的人》以生動獨特的語言、跌宕起伏的故事和批判反思的視角講述了科學從無到有進而徹底改變人類生存狀態的過程,并以時間為線、人物為索,以情景再現的形式還原了幾千年來科學大師們探求真理過程中的奇聞異事。此外,作者還親手繪制了數十幅精彩插圖,直觸心底地傳達了科學的樂趣、玩的樂趣。
本書融科學性、知識性、趣味性于一體,有益于培養科學思維、開拓教育方法、挖掘內在潛能,非常適合對科學和未來充滿興趣的大眾讀者閱讀。人類社會的發展離不開科學技術的進步。回望人類幾千年來的科學歷程,帶給我們的不僅僅是智慧的啟示,還有生命的力量。
口語化的敘述語言,生動活潑的漫畫插圖,跌宕起伏的故事情節,批判性的思維方法,以時間、人物為軸的編排方式,傳遞科學創新精神,讓科學“玩”起來。 天天拉著我們上班的公交車、地鐵或者自家的小Q7,離不開科學;讓我們幾個小時就能回家過年的高鐵和飛機也離不開科學;讓火箭飛上天,把機遇號送上火星更離不開科學……咱們的生活中幾乎啥都離不開科學。 看起來那么“金字塔”、那么玄乎的科學是從何而來的呢?這本書將會帶著大家去找尋科學的源流:從公元前7世紀點燃科學之火的泰勒斯開始,到告訴我們不要過分依賴權威的羅吉爾·培根,到因為被砸而發現萬有引力的牛頓,一直到20世紀發現光也會拐彎的愛因斯坦…… 當你看完這些后,你會發現科學一點都不“金字塔”,也不玄乎,科學其實都是被這些玩家們“玩”出來的。這里所說的“玩”,就是富于科學精神,也就是創新精神的玩,是我們人類的至寶。科學之火自從被泰勒斯點燃以后,就一直被玩家們高舉著、傳遞著,無論是昨天、今天、明天……
可老多覺得不是,老多在和科學有關的地方待了50多年,從小就跟著一個當科學家的爸爸,長大了又在科學院里給人家干活,然后自己又跑出來玩科普。老多從來也沒覺得科學有那么不好玩,即使是那些讓物理學家用最嚇人的武器——數學演繹法來描述的物理定律,其實也是可以用我們大伙兒都能聽懂的普通話或者哪怕是廣東話說明白的。所以老多倒是覺得科學很好玩,而且應該算是全世界最好玩的事情。
這就是老多想寫這本書的原因,想讓大家知道:科學很好玩,而且玩就是科學的動力和源泉。
不過有人可能又會問,你老多又不是啥科學家,有啥資格來寫這本和科學關系如此重大的書呢?薛定諤是一個很有名的物理學家,是量子力學的開創者之一,他曾經寫過一本書《生命是什么》(What is Life)。他在這本書里說:“我們從先輩那里繼承了對于統一的、無所不包的知識的強烈渴望……可是近100多年來,知識的各種分支在廣度和深度上的擴展使我們陷入了一種奇異的兩難境地……除非我們中有些人敢于去著手總結那些事實和理論,即使其中有的是屬于第二手的和不完備的知識,而且還敢于去冒把自己看成蠢人的風險,除此以外,我看不到再有擺脫這種兩難境地的其他辦法了。”
老多想把自己看成這個蠢人,因為老多希望大家還能繼續繼承先輩留給我們的那些寶貴的財富,這些知識財富比股票、金錢、小品、美眉更有趣,更有價值。貪玩的人類》不是什么論文,更不是一篇宣言,只是老多的一家之言。老多是純粹的草根一個,所以書里肯定有很多寫得不對或不恰當的地方,為此老多深表歉意,大伙兒完全可以用板磚伺候,畢業論文里更是千萬不要引用。
感謝我的父親,是他讓老多一直到現在還對這個世界充滿了好奇。感謝我的母親,感謝她養育了老多,讓老多活到現在,并可以寫這本書。老多的Dear wife也是必須要感謝的,沒有她,沒有她的理解和支持,老多寫不出這本書。還要感謝一位朋友,是她在老多寫這本書的初期,給予老多絕妙的建議,讓這件本不該很好玩的事情,變得好玩起來。
最后還要深深感謝我的朋友姜韜先生,在老多的寫作過程中,姜先生每每極好的意見和建議,讓老多茅塞頓開,深得教誨,也讓這本書更加充滿樂趣。
序言
引子
第一章 游戲的童年
第二章 最老的玩家泰勒斯
第三章 那個很老很老的老頭
第四章 玩到死的阿基米德
第五章 只玩規矩的羅馬人
第六章 貪玩的東方人
第七章 挑戰權威的玩家
第八章 物理也是玩出來的
第九章 發現東方的強盜
第十章 意大利的大玩家
第十一章 從雙簧管到望遠鏡
第十二章 不需要上帝這個假設
第十三章 窮人出身的法拉第
第十四章 智者玩出的笑話
第十五章 玩出來的進化論
第十六章 漂移的魏格納
第十七章 孟德爾玩豌豆
第十八章 玩出來的飛機和火箭
第十九章 會玩也會賺錢
第二十章 玩出一個宇宙大爆炸
第二十一章 玩過頭的愛因斯坦
第二十二章 第三次浪潮
第二十三章 永遠的玩家
第二十四章 保持饑餓保留愚蠢
引子
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個很老很老的老頭,他叫亞里士多德,他認為,科學的產生需要具備三個條件:驚異、閑暇和自由。貪玩的人類需要這些,而科學更需要這些貪玩的人類。
這年頭兒,要是電視廣告上說奔馳公司新推出一款百公里耗油不到5升的新車,或者蘋果公司又推出一款全新的iPod,當然也包括游戲公司推出的全新電玩“植物大戰僵尸”,這簡直太棒了!隔壁鄰居家的壞壞看見這些廣告肯定馬上就瘋了,恨不得第二天就把套牢半年多的股票全都變現。
除了奔馳、蘋果、最新電玩游戲,NASA在大西洋邊上支起了一個幾十層樓高的大家伙,冒出一股白煙,呼的一聲就飛上了天,那速度比壞壞他老爹養的虎皮鸚鵡飛得不知快了多少倍(圖1)。而且這個大家伙能在幾個月以后咯噔一聲落在火星上,還從里面爬出一個瞪著倆大眼睛的機器人。這就是“機遇”號火星探測器。知道地球和火星之間的距離有多遠嗎?最近的時候是5500萬千米,最遠的時候能跑到4億千米以外去。壞壞去年帶著老婆開車去了一趟青藏高原,來回用了將近一個月,那叫一個爽。可滿打滿算這一趟也沒超過15000千米,比火星離咱們最近的時候還差了幾千倍。
這是大的,還有小的。一個用最時髦的納米技術造的機器人,能在你的血管里到處跑,還能幫你把血管里的什么血栓之類的臟東西給弄下來。
這些聽了就能讓人渾身是勁、令人瘋狂的玩意兒都是靠啥整出來的呢?大家也都明白得很,是靠科學。不過,盡管這些新產品新游戲的推出全得仰仗科學,可要是提起科學或者科學家啥的,肯定不會有人為之瘋狂,估計好多人還會覺得渾身不自在,尾巴骨發涼,馬上躲得遠遠的,避之唯恐不及。
為什么呢?這是因為大家都覺得,科學太神奇、太厲害了。這么神奇、這么厲害的科學,肯定不是咱們這些草民可以關心的,所以大伙兒一聽見科學二字,不趕快跑還等啥?
不過話又說回來了,科學根本沒那么玄乎,很多時候,科學是玩出來的!
“50后”或者“60后”應該還記得,小時候沒有半導體收音機,只有一種叫礦石收音機的小玩意。這是在半導體二極管發明以前,一種用天然礦石晶體作為高頻檢波器的非常簡單的收音機。那時候很多
小朋友都特別愛玩這種礦石收音機,跑到北京當時著名的無線電愛好者圣地——西四丁字街花一兩塊錢買一個礦石和可變電容器(也叫單聯)。回到家里自己用漆包線繞一個大線圈,再弄一根長長的天線,另一根電線接在暖氣管上。然后戴上耳機,趴在桌子上扒拉那個礦石的接觸點,突然耳機里出聲音了,“……小喇叭開始廣播啦……”,一臺礦石收音機就這樣制造成功了。為此,這些現在已經是60歲上下的“小朋友”們會高興得滿地打滾。
不過玩礦石收音機只是小朋友課余時間的業余愛好,真正的科學家也愛玩嗎?
沒錯!
就拿飛上天的火箭來說吧,發明火箭的那個美國佬——高達德就是一個大玩家,現在也叫“發燒友”。16歲的時候高達德看了一本叫《星際戰爭》的書,這本書讓高達德如癡如醉。在大學畢業當上教授以后,這位超級“發燒友”有點閑錢了,就自己花錢玩火箭,因為他想把自己送到某顆星星上去當國王。可那時候飛機才發明沒多久,根本沒人知道怎么才能飛到星星上去,更別說參加星際戰爭了。不過高達德不管這些,他發明了一套能在真空里干活的發動機,然后造了一個又細又長的大鞭炮,大冬天的給支在了雪地里。電鈕一按,轟的一聲大鞭炮飛了出去。這個大鞭炮就是現在大名鼎鼎的火箭。不過老高的這個火箭和咱們春節放的二踢腳差不多,飛了幾十米高就掉了下來。可你知道嗎?高達德這么一玩結果就讓自己成了“火箭之父”。
還有那個提出相對論的物理大師愛因斯坦,他也喜歡玩,也是玩出來的科學家。小時候愛因斯坦挺笨的,功課也不好,5歲的時候就喜歡玩羅盤,其實就是指南針。那上面的小針總是指著南北兩個方向,太神了。不過愛因斯坦和高達德玩的方式不太一樣,他喜歡在腦子里玩,愛琢磨好玩的事。那時候,大家都對光的速度很感興趣,并且計算出了光的傳播速度是30萬千米/秒。這可讓愛因斯坦樂壞了,心想這下可有的玩了。他想如果人要是能以光速運動,那這個世界會咋樣呢?沒想到這個想法卻成了他研究相對論的根,那時他16歲。
善于用腦子玩的還有一位,他就是英國科學家霍金。霍金小時候沒有殘疾,他的功課也不太好,可他喜歡自己造玩具,而且會造很復雜的玩具。不過很不幸,霍金得了一種很奇怪的病,會使肌肉萎縮,后來連話都不能說了。于是他只好在想象中生活,想象中玩。如今他玩出來的東西,啥宇宙弦理論、膜理論沒幾個人能弄明白。可是他寫的書《時間簡史》、《果殼里的宇宙》賣得很火,因為大家都覺得霍金很神奇,都想看看他在玩啥。
也許大家會問,這該不會是胡扯吧,科學怎么是能玩出來的呢?那些滿臉嚴肅的大學教授,還有中學里分判得挺嚴、眼鏡片挺厚的物理老師可絕對不像會玩的人啊?
這一點兒都沒錯,如今有些科學家確實有點兒像外星人,差點兒人情味兒。而且見著不太懂科學的人他們更牛,擺出一副自己啥都明白的樣子,大棍子掄圓了把你教訓得沒地方躲。好像除了他誰都不懂科學,科學只有他知道似的。此外,很多科學家寫出來的所謂科普文章,看一眼以后不會再有人想看第二眼。
那錯在哪里呢?錯就錯在現在大伙把科學看得太神秘、太玄乎、太金字塔了。難怪美國有位先生寫了一本書《科學是怎么敗給迷信的》,注意書名:科學是怎么敗給迷信的,失敗已經是結論。其實,現在科學在大眾的心里已經和算命先生、周公解夢、跳大神啥的有點類似了,心存敬畏,無法接近。到底這是為什么呢?
原因很簡單,那就是大家忘記了,而且連科學家都忘了:科學其實是玩出來的!
科學絕不像算命先生、周公解夢、跳大神那樣無趣又詭秘,科學是非常美妙的。美國著名的物理學家,諾貝爾獎得主,貪玩的費曼在他寫的物理書中告訴他的學生們:“我講授的主要目的,不是幫助你們應付考試,也不是幫你們為工業或國防服務。我最希望做到的是,讓你們欣賞這奇妙的世界。”
那科學是怎么玩出來的呢?
第一章游戲的童年
人類和地球上其他動物的區別,除了會說話和用兩條腿走路以外,那就是好奇心和玩。如果真的有上帝,那么我們應該感謝他老人家給了我們對世界的好奇心,正是這樣的好奇心讓人類走上了科學之路。
以前,也就是很久很久以前,幾十萬甚至幾百萬年以前,那時候的人類剛剛學會用兩條腿走路。按照達爾文先生在他偉大的著作《物種起源》里提出的進化論推測,人類最初是從和猴子、猩猩差不多的靈長目動物進化而來的。現代的科學家在研究非洲的黑猩猩時發現,它們也會時常用雙腿走路,這可能就是人類學步時代的再現。
學會用兩條腿走路以后,人就和猴子、猩猩開始有點不一樣了。用兩條腿走路讓人騰出了兩只手,所以變得更賊更狡猾了。老虎、獅子的力氣比人大好幾百倍,可它們只能趴在地上,不會站起來,于是在人面前也只好甘拜下風。不過就算有了手,人還不足以在地球上稱王稱霸,那時候沒有超市也沒有麥當勞,更沒有可樂和炸薯條,為了能混口吃的,只能在野地或者樹林子里到處找。自從騰出了雙手,他們找吃的時候方便了很多,老虎、獅子也忌憚三分,因為鬧不好老虎、獅子倒很可能被一幫人用大棍子活活打死。
這就是最早的人類。
自從雙手解放出來,人類就變得越來越厲害,越來越不得了了。手除了可以拿著棍子、石頭打老虎、打兔子,手還有另外一個重要的功能,啥功能呢?那就是玩!用手玩可就比小狗小貓玩的花樣多多了。不僅如此,玩還給人類的生活帶來了無窮的好處。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那么幾個半大小子,平時他們幫著家里人干點活,但他們很貪玩。有一天他們幾個跑到樹林里去藏貓貓,碰巧看見一只受傷的豹子正疼得在那里哼哼,喘粗氣。哥幾個一看大喜,悄悄過去掄起大棍子,這只可憐的豹子一瞬間就被哥幾個給弄死了。哥幾個高興地扛著勝利果實回到他們住的山洞,好幾家人在一起美美地飽餐一頓。“你們幾個太棒了!出去玩就能弄回來這么好吃的肉。”大伙兒都夸他們。
這是玩的第一次勝利(圖2)。還有件事和玩也有關系。
人雖然是從和猴子差不多的所謂靈長目動物進化而來的,靈長目動物基本吃素,可人類打一開始就喜歡吃肉。那時候弄到點好吃的很難,比如弄到一只豹子就很不容易。可好不容易把豹子打回來,想把它的肉吃進肚子又是個大問題,因為豹子肉不像野果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