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針灸醫籍集成(校注版)在全面系統地收集、整理山東省古今針灸醫籍的基礎上,加以分析、總結、提煉,從針灸理論、臨床實用的角度,對針灸醫籍進行簡要點評。本冊選取現代著名醫家劉玉檀先生的《針灸治療學》進行校注,并對較難理解的文字進行注釋,以期對當今針灸在臨床上的運用具有更高的借鑒意義。
叢書序
前言
《針灸治療學》
校注說明
前言
1 內科病證
1.1 感冒
1.2 咳嗽
1.3 哮喘
1.4 咳血
1.5 失音
1.6 呃逆
1.7 反胃
1.8 噎膈
1.9 胃脘痛
1.10 胃下垂
1.11 嘔吐
1.12 腹痛
1.13 腹脹
1.14 泄瀉
1.15 痢疾
1.16 便秘
1.17 脫肛
1.18 黃疸
1.19 脅痛
1.20 眩暈
1.21 中風
1.22 口眼歪斜
1.23 胸痹
1.24 驚悸
1.25 不寐
1.26 多寐
1.27 健忘
1.28 癲狂
1.29 癇證
1.30 郁證
1.31 頭痛
1.32 面痛
1.33 痹證
1.34 痿證
1.35 腰痛
1.36 漏肩風
1.37 消渴
1.38 腳氣
1.39 鼓脹
1.40 水腫
1.41 淋證
1.42 遺精
1.43 陽痿
1.44 遺尿、小便不禁
1.45 癃閉
1.46 汗證
1.47 無脈證
1.48 瘧疾
2 外科病證
2.1 紅絲疔
2.2 瘰疬
2.3 纏腰火丹
2.4 丹毒
2.5 濕疹
2.6 風疹
2.7 白疙風
2.8 鵝掌風
2.9 白癜風
2.10 油風
2.11 粉刺
2.12 扁平疣
2.13 雞眼
2.14 筋瘤
2.15 脂瘤
2.16 乳癰
2.17 腸癰
2.18 痔瘡
2.19 落枕
2.20 凍瘡
2.21 破傷風
2.22 蛔厥
2.23 腸梗阻
3 婦科病證
3.1 月經不調
3.2 痛經
3.3 閉經
3.4 陰挺
3.5 崩漏
3.6 帶下病
3.7 妊娠惡阻
3.8 胎位不正
3.9 滯產
3.10 胞衣不下
3.11 惡露不絕
3.12 乳少
3.13 產后腹痛
3.14 子癇
3.15
3.16 臟燥
4 兒科病證
4.1 頓咳
4.2 小兒腹瀉
4.3 小兒疳積
4.4 小兒驚風
4.5 小兒痿證
4.6 小兒遺尿
4.7 痄腮
4.8 丹痧
4.9
5 五官科病證
5.1 近視
5.2 目赤腫痛
5.3 色盲
5.4 斜視
5.5 針眼
5.6 眼瞼下垂
5.7 暴盲
5.8 迎淚
5.9 耳鳴、耳聾
5.10 聘耳
5.11 聾啞
5.12 鼻衄
5.13 鼻淵
5.14 牙痛
5.15 咽喉腫痛
5.16 梅核氣
6 急癥
6.1 高熱
6.2 厥證
6.3 脫證
6.4 扣暑
7 其他病證
7.1 坐骨神經痛
7.2 枕神經痛
7.3 面肌
7.4 多發性神經炎
7.5 橈神經麻痹
7.6 尺神經麻痹
7.7 腓總神經麻痹
7.8 股外側皮神經炎
7.9 頸椎病
7.10 雷諾病
7.11 紅斑性肢痛癥
7.12 單純性甲狀腺腫
7.13 甲狀腺功能亢進
7.14 震顫麻痹
7.15 小舞蹈病
7.16 白細胞減少癥
7.17 肥胖癥
7.18 暈車、暈船
7.19 戒煙
《齊魯針灸醫籍集成(校注版):齊魯針灸醫籍集成·現代4》:
哮喘是一種發作性的以哮鳴氣促,呼氣延長,發作時不能平臥為主要臨床特征的疾患。哮喘本屬兩癥:“哮以聲響言”,即以呼吸急促,喉中有哮鳴聲為主癥;“喘以氣息言”,即以呼吸急促,甚至張口抬肩為特征。但兩者在臨床上每同時舉發,難以分開,而且病因病機,治則也大致相似,故作一癥名為“哮喘”。
本病具有反復發作的特點,一年四季都可發作,尤以寒冷季節氣候急劇變化時發病較多。
哮喘包括現代醫學的支氣管哮喘、喘息性支氣管炎等。
病因病機
導致哮喘的病因甚多,但總不外外感和內傷兩種因素引起。故凡因外感風寒,侵襲于肺,肺氣不得宣暢;或飲食不節,脾失健運,積濕生痰,久郁化熱,痰熱內結,阻塞氣道;或久病肺弱,咳傷肺氣;或勞欲傷腎,正氣虧虛,精氣內傷,腎不納氣等均可致哮喘。
辨證
1.發作期
(1)寒邪伏肺呼吸困難,咳嗽氣促,喉中有哮鳴音,咯痰清稀、色白,形寒無汗,面色晦暗帶青,四肢不溫,口不渴,或兼頭痛身痛等證,舌苔白或白膩,脈浮緊或浮滑。
(2)痰熱伏肺呼吸急促,聲高氣粗,發熱面紅,痰稠色黃,咯痰不爽,胸膈滿悶,渴喜冷飲,小便黃赤,大便秘結,舌苔黃膩,脈滑數。
2.緩解期
(1)脾肺氣虛喘促氣短,語言無力,咳聲低沉,動則汗出,面色(白光)白,食少納呆,顏面、四肢浮腫,舌質淡,苔白,脈濡弱。
(2)脾腎兩虛咳嗽氣短,動則氣促,張口抬肩,氣短不續,形疲神憊,腰膝酸軟,腦轉耳鳴,盜汗遺精,形寒肢冷,面色黧黑,舌質淡,脈沉細。
治療
1.發作期
(1)寒邪伏肺
治則:宣肺散寒,豁痰平喘。取手太陰、足太陽經穴為主。
處方:列缺、肺俞、風門、人迎、定喘。
方義:列缺為手太陰絡穴,能宣肺解表散寒;肺俞、風門為足太陽經穴而位近肺臟,有宣肺散寒之效;人迎為足陽明經穴,位于結喉旁,配經外奇穴定喘可豁痰平喘。諸穴合用以達解表散寒、宣肺豁痰、平喘之目的。
刺灸法:毫,用瀉法或平補平瀉法。留針15~20分鐘,間歇行針2~3次。肺俞、風門多用灸法或針灸并用,每穴灸10~15分鐘,或針后拔火罐。
(2)痰熱伏肺
治則:宣肺清熱,滌痰利氣。取手太陰、陽明經穴為主。
處方:尺澤、孑L、大椎、豐隆、膻中、合谷。
方義:尺澤為手太陰合穴,五行輸中之水穴,配手太陰肺經之郄穴孔能宣肺清熱;合谷、大椎疏表散熱;足陽明絡穴豐隆配氣之會穴膻中,有滌痰利氣之功。諸穴配伍可達清熱肅肺、滌痰平喘之功效。
隨證選穴:喘甚者加肺俞、中府。
刺灸法:毫,用瀉法。留針15~20分鐘,間歇行針2~3次。
2.緩解期
(1)脾肺氣虛
治則:健脾益氣,補土生金。取太陰、陽明、背俞穴為主。
處方:太淵、肺俞、足三里、太白、膏肓俞①。
方義:肺之原穴太淵,為手太陰經之土穴,配肺俞以補益肺氣;足三里為足陽明經之土穴,太白為脾之原穴,肺屬金,脾胃屬土,土能生金,虛則補其母,故取之以培土生金;膏肓善治虛勞咳嗽氣喘。諸穴相配共收扶正培本、化痰平喘之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