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本書是一項對發(fā)達資本主義國家間合作現象的全面研究。在沒有如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美國那樣的單個國家主導的情況下,合作能夠持續(xù)下去嗎?為回答這一緊迫問題,羅伯特·基歐漢分析了促進世界政治經濟中合作的制度或“國際機制”,并描述了美國霸權受到削弱時這些機制的演變。他駁斥了霸權衰落使合作不可能發(fā)生的觀點,將國際機制視為促進自利行為體之間非集中化合作的工具,而不是世界政府的弱勢替代物。
羅伯特·基歐漢的《霸權之后》是國際政治新自由制度主義的代表作,也是基歐漢重要的一本著作。本書通過對國際機制在世界政治經濟中扮演的功能價值的分析,說明了國際機制對于促進“無政府狀態(tài)下的合作”是可能的,對減少世界政治經濟的紛爭與不和是有價值的,對管理國際相互依賴是有意義的。本書要解決的一個核心問題是:美國霸權衰落之后,西方聯(lián)盟怎樣維持牢靠和穩(wěn)固的合作,美國如何“與衰落打交道”?可以說,基歐漢在書中為美國應對霸權衰落和如何與衰落打交道開出了一張很好的處方。
羅伯特·基歐漢,普林斯頓大學伍德羅·威爾遜公共與國際事務學院的國際事務教授,美國人問與科學院院士,美國政治學會前任主席,曾任斯坦福大學、伯蘭德斯大學、哈佛大學和杜克大學教授。著有《社會科學中的研究設計》(與加里·金和悉尼·維巴合著)、《權力與相互依賴》(與約瑟夫·奈合著)等。
解讀《霸權之后》——基歐漢與國際關系理論中的新自有制度主義
中文版前言
2005年版前言
1984年版前言
第一部分 問題與概念
第一章 現實主義、制度主義與合作
第二章 政治學、經濟學與國際體系
第三章 世界政治經濟中的霸權
第二部分 合作與國際機制理論
第四章 合作與國際機制
第五章 理性選擇與功能的解釋
第六章 國際機制的功能理論
第七章 有限理性與自我利益的再界定
第三部分 實踐中的霸權與合作
第八章 戰(zhàn)后時代的霸權合作
第九章 霸權機制的不完全衰落
第十章 消費國石油機制(1974-1981年)
第四部分 結論
第十一章 制度的價值與多邊的代價
參考文獻
譯后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