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與社會:對人存在的哲學反思》一書是石元康教授對自己在政治哲學上研究成果的總結和梳理。石元康被稱為是中文學界杰出的政治哲學家,其精心挑選了自己的21篇精彩文章,分別以“政治與社會、“理性、倫理與教育”、“歷史哲學與社會科學的哲學”、“其他哲學論文”以及“中國文化、現代性與市民社會”為題,展現了自己的研究成果。該書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石元康教授研究政治哲學的系統(tǒng)性以及思考的嚴謹性。
人不是像孫悟空那樣,從石頭中蹦出來的就是一個文化人。人出生時只是一個生物性的人,要成為具有文化性,他必須經過社會的過程才能完成,因為人不可能獨立于世界孤零零地存在。而每一代的人創(chuàng)造一個新的文化,不需要也不會都重新來過,那是因為傳統(tǒng)。傳統(tǒng)蘊涵著歷史性,一個人的認同是由他的歷史及記憶所構成及保持,同樣,一個民族及文化也是由它的歷史及載體所保持的。
對文化——歷史性和社會性作哲學探索,反思它的深層結構,才能使我們了解到自己何以會陷入到無法適應歷史與社會的危機,只有這樣才有可能走出這個危機。
哲學是一門第二序的反思性的學問,它的對象是第一序中人類的各種活動及這些活動的成果。這些活動及成果包含了知性、德性、宗教及美學等領域。哲學對它們的反思也產生了知識論、倫理學、宗教哲學及美學等不同的哲學領域。哲學雖然對不同種類的人類活動進行反思,但它本身卻是一種知性的探究。道德、藝術雖不是純粹的知性活動,但是道德哲學與美學卻是純粹的知性探究。
反思性的學問的特點是:它的對象是它自身(個體或整體)。任何認知活動都包含有認知者與被認知的對象這兩個項目。非反思式的認知的對象是自我以外的東西,例如植物學的對象是植物,天文學的對象是天體,但反思性學問的對象則是自我本身。就對象這個層面而言,哲學是最純粹及徹底的反思性的學問。它除了問“什么是知識?”“什么是道德?”“道德原則與美的標準是否有客觀性?”等基礎性的問題之外,哲學家還會追問“什么是哲學?”這個純反思性的問題。
社會與人文科學也是以人本身為對象的探究,因此也是反思式的。有些人認為社會科學由于是處于前典范(pre paradigm)的階段,所以它們具有某種程度的哲學性。但它們終究與哲學不同。首先,它們是經驗科學,因此用的是經驗的方法;其次,它們很少會做對基礎性問題的探究。它們不會問“什么是心理學或社會學?”這類的哲學問題。除了有哲學傾向及訓練的社會科學家,其他研究者也不太會問科學探究的方法學的問題。例如“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所研究的對象是否有本質上的不同?”“社會科學是否應該完全采用自然科學的方法?”經驗科學家所采用的方法以經驗調查為主,而究極性的問題離經驗世界有了一段距離。哲學本身就是究極性對基礎的探索。它的主要方法是思辯而非經驗調查。思辯工作包括概念分析、邏輯推理以及理論的建構。不同的哲學家及學派有不同的側重。但它們都不是對經驗對象的調查及分析。
哲學作為對自身反思的學問,它的切入點是人類的各種活動及它們的成果。由于哲學是對終極結構、基礎及不被懷疑的假設的探究,這必定會把它引向“人是什么?”這個終極的哲學人類學(philosophical anthropology)的問題。經驗科學中的生物學、生理學、遺傳學,甚至是心理學也都從事對人性的研究。但是人是文化的動物,生物、生理遺傳等因素不足以決定人會創(chuàng)造出什么文化來。人類的基因是一樣的,但世界卻有著許多不同的文化,這所顯示的就是遺傳不足以決定(genetic underdetermination)文化這個事實。人既然是文化的動物,純經驗科學所研究的并非人的文化性這一面,而哲學的人類學所要提出的則恰恰是人性的這個面向。
文化是人的創(chuàng)造物,因此它有開始,有進程,有些文化過了一段時間甚至會消亡掉。這是縱的一面來看文化。它也就是一個文化所造就的傳統(tǒng)和歷史。文化是一個團體性的東西,沒有人可以獨自創(chuàng)造及擁有一種文化。人總是從他生長的團體中學到這個團體的文化。它是橫的、同時性的東西,這也就是我們成長的社會。人從他所生長的團體中經過社會化的結果超越了純自然性的存在,而成為文化的存在。作為文化的存在,人類繼承了歷史上傳下來的語言文字、風俗習慣等東西,有時候一代人會做一些新的詮釋,或創(chuàng)造一些新的發(fā)明,把他們的傳統(tǒng)留給下一代,這就是人的文化性的最根本的特征。
文化本身的歷史性與社會性這兩項特征,在人的身上也鑄下了烙印。社會性這個特征所顯示出的是:人不是像孫悟空那樣從石頭中一蹦出來就是一個文化人。人出生時只是一個具有各種生物性特征的生物性的人。要成為具有文化的人,他必須經過社會化的過程才能完成。人不可能獨立于世界孤零零地存在,人是一種世界中的存在。而人所存在的世界,就如維科(G.Vico)所說的,是人自己所創(chuàng)造的。即使是自然世界,它也是被人文化了的。我們從不同的觀點——科學的、藝術的、宗教的、經濟的等——來看自然世界。社會則更是人自己的創(chuàng)造。社會固然是人所創(chuàng)造的,但文化人本身也是社會化的結果。生物性的人彼此間的互動同時創(chuàng)造了文化及文化人,所以兩者是同時發(fā)生的。
廣義上來說,所有由人所組成的團體都是社會。像家庭、政治團體、宗教團體、語言群體、社運團體、同鄉(xiāng)會等大小不同的團體,都是人所組成的社會。這些團體的性質、目的也許不同,它們對于人的認同、價值觀等的影響也有深淺不同的程度,但它們都是不折不扣的社會。人的存在必須參與其中才有可能。這所顯示的是文化人的社會性。
文化上,每一代的人不需要也不會都重新來過,創(chuàng)造一個新的文化。如果有這種必要的話,人類與其他動物就沒有什么差異。兩萬年前的狗與今天的狗可能有些生理上的演化,但它們的差異純粹只是生理上的。我們無法說前者創(chuàng)造了一些東西留給了后者。但文化人卻不是這樣。前代把他們自己為了生存所創(chuàng)造的文化留傳給后代,使后者不需要再從頭來過。后者從前者吸取滋養(yǎng)并做出自己的供獻,再將它傳下去給后來者。這就是一個文化的傳統(tǒng)。傳統(tǒng)蘊含著歷史性,文化人的存在也同樣的是歷史性的。一個人的認同是由他的歷史及記憶所構成及保持。同樣的,一個民族及文化也是由它的歷史及載體所保持。當一個人忘了自己的歷史時,他就不知道自己是誰了。同樣的,當一個民族(文化的載體)不認識自己的歷史時,這個民族的認同也就喪失了。有時候當面對一個嶄新的環(huán)境時,舊的傳統(tǒng)可能無法應付。當這種情況嚴重到進入危機狀況時,人們要么創(chuàng)造出一個革命性的新典范以克服及超越這種困難,要么就被新的環(huán)境所吞噬而消亡。對這個傳統(tǒng)進行哲學探索,反思它的深層結構,才能使我們了解到自己何以會陷入這種危機。這樣才有可能走出這個危機。這就像當一個人陷入精神危機時,只有透過心理分析以了解到是什么因素導致他無法擺脫這種困境時,他才能克服他的危機一樣。前者的工作是對意識型態(tài)的批判,后者則是對藏在深層的心理因素進行分析。哈貝馬斯將兩者都稱之謂批判的知識(critical knowledge)。哲學的工作之一就是對意識型態(tài)的批判。
哲學的人類學是做哲學反思最后都會接觸及必須處理的問題。由于對文化性——歷史性與社會性——這種人類獨具的特性的看法,使得我用了較多的心思在這方面的問題上。有些文章雖然不是專門探討上述主題的,例如相對主義、現代性及傳統(tǒng)中國政治思想等問題,但它們與歷史性及社會性都有很密切的關系,因此我也把它們收在這里。
這本自選集之所以會出版,主要是由于許紀霖教授的提議及支持。在此我要特別感謝他。許教授在香港中文大學訪問的那段時間及好幾次的學術會議中,我們常有機會討論哲學及思想史上的一些問題,從中獲益很多。在選編本書的過程中,盧杰雄及鄧偉生兩位教授給了我很多建議及幫助,在此特向他們志謝。
2016年秋香港
石元康,著名政治哲學家。1943年生,臺灣大學學士及碩士,加拿大渥太華大學哲學博士,現為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講座教授。主要研究興趣及領域為倫理學、社會政治哲學、歷史哲學、現代性問題、中國政治理論等。
出版有:《羅爾斯》、《當代西方自由主義理論》、《從中國文化到現代性:典范轉移》。
序言...............1
一、 政治與社會
政治自由主義之中立性原則及其證成...............3
自由主義與現代社會...............27
兩種民主與兩種理性...............41
公正領域的區(qū)分能造就社會主義嗎?...............68
諾錫克論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與“剝削”...............88
二、 理性、倫理與教育
契約倫理與交談倫理——羅爾斯與哈貝馬斯...............95
羅爾斯論理性與人生計劃...............122
公正、民主與政治教育...............141
道德、法律與社群——哈特與德弗林的論辯...............162
三、 歷史哲學與社會科學的哲學
實證論與歷史說明...............179
歷史中的原因、目的與理由...............199
化約主義與歷史描述的客觀性...............216
意義與社會科學的客觀性...............222
四、 其他哲學論文
決定論與自我...............245
社會契約與個人主義...............259
傳統(tǒng)、理性與相對主義——兼論我們當前該如何從事中國哲學...............287
引導性的哲學與認知性的哲學...............307
五、 中國文化、現代性與市民社會
個殊性原則與現代性:黑格爾論市民社會...............319
市民社會與重本抑末——中國現代化道路上的一些障礙...............328
天命與正當性:從韋伯的分類看儒家的政道...............345
家國同構與政教合一:論儒家政治傳統(tǒng)與民主政治之異質性...............3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