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以當前中國現實問題為導向,在系統研究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理論的基礎上,對我國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現狀進行了科學地測度,基于微觀數據對造成我國居民收入差距過大的原因進行了實證研究,并探討了高等教育對我國居民收入差距的分配效應。本研究不僅豐富了收入分配差距問題的研究內容,為改善收入分配制度和促進社會公平正義提供了理論依據,還從加強居民收入流動性、縮小城鄉收入差距、縮小地區收入差距和縮小性別收入差距等多角度提出解決我國現存的居民收入分配差距過大的政策建議。
適讀人群 :廣大讀者
本研究不僅豐富了收入分配差距問題的研究內容,為改善收入分配制度和促進社會公平正義提供了理論依據,還從加強居民收入流動性、縮小城鄉收入差距、縮小地區收入差距和縮小性別收入差距等多角度提出解決我國現存的居民收入分配差距過大的政策建議。
理論的發展離不開實踐的創新,實踐創新是理論發展的源泉和動力。隨著我國海關事業的改革發展和迅速開拓,海關管理的豐富實踐呼喚著海關研究的蓬勃繁榮;同時,海關管理的豐富實踐也為海關研究的深層次挖掘創造了深厚條件。
作為海關總署直屬的唯一一所海關高等學府,上海海關學院具有海關類學科齊全、基礎研究力量雄厚、智力資源集聚的優勢。近年來,學院圍繞建設成為“立足海關、服務社會、面向國際”的新型智庫的目標,積極推動教師深入開展海關理論探索和決策咨詢研究。學院以海關學的創建為重點開展基礎性研究,緊密跟蹤海關實踐前沿開展應用研究,積極關注國際海關動態開展比較研究,海關學術研究成功實現了跨越式發展。
為鼓勵學院教師更加積極投身于海關理論的探索和創新,繼續推動中國海關學術研究的繁榮和發展,上海海關學院組織出版了“上海海關學院學術文庫”。作為學院新型智庫的重要載體之一,“上海海關學院學術文庫”重在創建成為海關學術思想成長的園地,為學院教師提供一個發表高水平海關學術研究成果的平臺,使這套文庫成為國內外讀者了解海關研究前沿態勢的不可或缺的重要讀物。
文庫作者以開放博學的精神來追求科學真理,更以獻身海關研究的堅定使命感來追求卓越。文庫入選著作一方面緊貼海關改革和發展前沿,從海關管理實踐中發現問題,尋求破解之策,另一方面,在對海關實踐深入總結和反思的基礎上,進行理論的提煉和升華,充分體現了上海海關學院特有的“愛國明志、開放博學”的文化傳統和學術氣派。
我們正處在一個變革的時代,對于研究者來說,這無疑是幸運的。而對于海關研究者而言,處于飛速發展重大歷史節點的海關管理實踐更為海關理論研究提供了肥沃的土壤,迫切需要大家去發現新問題、尋找新對策、破解新命題,在實踐中升華經驗和做法,最終形成指導海關實踐的科學理論。我們相信,在海關人和關院人的共同努力下,“上海海關學院學術文庫”將會越辦越精彩。
段景輝,女,1981年生,經濟學博士,上海海關學院海關管理系副教授。研究方向為應用經濟與統計分析。已在《世界經濟》 、《財經研究》、《經濟學家》、《財經論叢》等刊物上發表論文十多篇,參與編寫專著兩部。主持完成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青年課題《我國收入差距現狀和趨勢研究》一項;上海市政府發展研究中心政府決策咨詢課題《貿易便利化評估指標體系研究》、《2012年上海進出口貿易運行跟蹤分析》和《上海信息產業貿易失衡和預警研究》三項;上海高校優秀青年教師培養資助課題《海關風險監測及數據挖掘》 一項;同時參與國家、省部級課題多項。
總序1
第一章 導論1
第一節 研究背景和意義1
第二節 文獻綜述3
一、 城鄉收入差距3
二、 地區收入差距6
三、 性別收入差距9
四、 研究評價12
第三節 研究的具體思路、主要內容和方法13
第四節 可能的創新點18
第二章 居民收入差距理論和測量方法19
第一節 居民收入差距理論21
一、 居民收入差距的趨勢論21
二、 居民收入差距的成因論22
三、 居民收入差距與收入流動的關系論31
四、 理論簡評33
第二節 居民收入差距的測量方法35
一、 居民收入差距的靜態測量方法36
二、 居民收入差距的動態測量方法51
三、 測量方法簡評57
第三章 城鄉收入差距現狀和趨勢59
第一節 基尼系數視角下的城鄉收入差距現狀60
一、 數據來源和處理60
二、 城鄉家庭收入分布特征61
三、 城鄉家庭收入分布函數擬合和檢驗65
四、 城鄉家庭基尼系數和分解70
第二節 收入流動視角下的城鄉收入差距現狀73
一、 數據來源和處理74
二、 城鄉居民樣本匹配情況74
三、 城市居民收入流動性76
四、 農村居民收入流動性85
第三節 城鄉收入差距的趨勢預測94
一、 城鄉收入差距的演變軌跡94
二、 構建ARIMA模型97
三、 城鄉收入差距趨勢預測103
第四節 本章結論104
第四章 地區收入差距現狀和趨勢106
第一節 基尼系數視角下的地區收入差距現狀106
一、 數據來源和處理106
二、 東、中和西部地區收入分布特征107
三、 東、中和西部地區收入分布函數擬合和檢驗110
四、 東、中和西部地區基尼系數和分解116
第二節 收入流動視角下的地區收入差距現狀121
一、 數據來源和處理121
二、 東、中和西部地區居民樣本匹配情況122
三、 東部地區居民收入流動性124
四、 中部地區居民收入流動性132
五、 西部地區居民收入流動性140
第三節 地區收入差距的趨勢預測149
一、 地區收入差距的演變軌跡149
二、 地區收入差距的演變解釋153
三、 地區收入差距趨勢預測156
第四節 本章結論157
第五章 性別收入差距現狀和趨勢160
第一節 基尼系數視角下的性別收入差距現狀160
一、 數據來源和處理160
二、 性別基尼系數的測算及其分解方法161
三、 男性和女性收入基尼系數164
四、 性別混合基尼系數的分解165
第二節 收入流動視角下的性別收入差距現狀167
一、 數據來源和處理167
二、 男女性別收入樣本匹配情況168
三、 男性居民收入流動性170
四、 女性居民收入流動性178
第三節 性別收入差距的趨勢預測188
一、 性別收入差距的演變軌跡188
二、 性別收入差距的演變解釋191
三、 性別收入差距趨勢預測194
第四節 本章結論194
第六章 居民收入差距的成因:宏觀角度197
第一節 數據來源和指標選取198
一、 數據來源198
二、 指標選取199
第二節 基于參數模型的居民收入差距分析201
一、 參數面板數據模型的構建201
二、 參數面板數據模型的檢驗202
三、 實證結果和因素分析206
第三節 基于非參數模型的居民收入差距分析213
一、 非參數面板數據模型的構建213
二、 非參數面板數據模型的估計214
三、 逐點估計結果和因素分析216
第四節 本章結論及政策建議225
一、 本章結論225
二、 政策建議226
第七章 居民收入差距的成因:微觀角度229
第一節 城鄉收入差距的影響因素229
一、 數據來源和分布特征231
二、 指標選取233
三、 分位數回歸建模和結果235
四、 分位數分解和結果242
五、 本節 結論及政策建議256
第二節 性別收入差距的影響因素261
一、 數據來源和分布特征262
二、 分位數回歸建模和結果264
三、 分位數分解和結果275
四、 本節 結論及政策建議284
第三節 居民收入流動性的影響因素287
一、 數據來源和指標選擇288
二、 Logistic模型構建和結果289
三、 居民收入流動性291
四、 本節 結論及政策建議293
第八章 高等教育對居民收入差距的影響297
第一節 信號博弈模型299
一、 勞動者的分布特征300
二、 廠商的分布特征301
三、 勞動者和廠商間的均衡302
四、 參數估計303
第二節 數據來源和數據處理304
一、 數據來源304
二、 數據處理305
第三節 參數估計結果306
一、 人力資本投資308
二、 高等教育溢價308
三、 勞動者能力信號308
四、 勞動者邊際產出309
五、 勞動者大學入學率310
第四節 反事實分析310
一、 收入的反事實分析310
二、 高等教育溢價的反事實分析311
第五節 本章結論及政策建議312
一、 本章結論312
二、 政策建議313
第九章 高校擴招對居民收入差距的影響315
第一節 數據來源和分布特征316
一、 數據來源316
二、 高校擴招前后的數據分布特征317
第二節 RIF函數回歸建模和FFL分解320
一、 RIF函數回歸建模320
二、 FFL分解322
第三節 高校擴招前后教育回報率323
一、 回歸模型的設定323
二、 實證結果324
第四節 高校擴招前后的效應326
一、 總效應327
二、 受教育年限的效應327
三、 城鄉教育的效應327
四、 性別教育的效應328
第五節 本章結論及政策建議328
一、 本章結論328
二、 政策建議329
參考文獻332
附錄3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