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政策是公共管理學科之下的一個重要分支,其研究領域范圍同樣寬泛,如人口政策、社會救助或福利政策、產業政策、金融政策、外交政策、軍事國防政策、醫療衛生政策、養老保障政策、戶籍政策等等。涉及的學科也十分廣泛,屬于經濟學,政治學,社會學的交叉研究領域。本書作者結合自己多年在政策制定實踐領域研究的經驗以及在國外學習研究的收獲,寫作本書,旨在為這些雜亂的公共政策議題或領域的問題研究提供一個統一的理論方法工具。
每一個學科都應該有關于如何研究這門學問的方法學知識,尤其是教授研究生層面的學科方法規則,更是十分必要和迫切的。這些年,在社會科學中,有關社會科學研究方法的著作也開始不斷地出現。這些方法論著作大體上可以分為三種類型,一是社會科學方法的總論,馬克斯.韋伯著的《社會科學方法論》影響巨大,當然,現在還有一些同名的當代社會科學家撰寫的同名著作。二是大類學科或者說一級學科的方法論專著,側重于理論方法與研究設計的方面,其中,經濟學和政治學領域的方法論著作影響比較突出一些。如經濟學流行的《經濟學方法論》和《應用經濟學方法論》等著作,而政治學領域的相關著作包括《政治學理論與方法》、《政治學研究方法指南》等。第三類是一些定量實證研究的技術性方法著作非常多,如《計量經濟學》、《社會統計方法》、《社會調查方法》、《回歸分析》、《案例研究方法》等等。
相對而言,二級學科或次級學科的專門的研究方法論成果相對缺乏,而這一點對于各個專業的研究生培養而言卻至關重要。無論是社會科學的總的研究方法論,還是定量技術性的實證研究方法,這并不能對特定專業的研究生提供最直接的理論研究方法指導。其實,很多研究生可能并不缺乏社會統計或定量分析的技術手段,但是不知道如何尋求專業學科研究的學術問題,如何構建理論模型或確立定量研究設計所需要的變量及其測量指標。這在很大程度上意味著我們需要為特定社會學科的研究提供有針對性的理論構建方法指導。
應當說,相對應經濟學和政治學而言,公共管理或公共政策學科的方法論的研究更為薄弱。或許經濟學和政治學已經發展到了一個相對成熟的階段,其學科理論體系十分豐富和復雜,從而對其學科研究方法指導的需求也十分迫切。于是,政治學和經濟學領域方法論著作層出不窮或許就是可以理解的現象。但是,公共管理或公共政策學科在國內給人的印象無疑還是十分龐雜凌亂,許多公共管理學院正是由過去其他各個學院的邊緣學科(如土地管理、教育管理、社會保障、人口學、衛生管理乃至社會工作等等)分離出來之后重新組合而產生的。而這些龐雜分散的各個子專業學科研究方法與傳統各自存在很大的差別,故而難以形成于發展出一門獨立的公共管理學方法論。
在國內,公共政策一般被視為公共管理學科之下的一個重要分支,其在很大程度上也十分類似于公共管理學科。其研究領域范圍同樣龐雜寬泛,如人口政策、社會救助或福利政策、公共安全政策、農業政策、資源環境政策、產業政策、金融政策、外交政策、軍事國防政策、醫療衛生政策、養老保障政策、戶籍政策等等,不甚枚舉。那么,如何為這些雜亂的公共政策議題或領域的問題研究提供一個統一的理論方法知識呢?這也是我多年從事公共政策研究與教學時一直在思考與試圖解決的問題。
于是,我決定從這門學科的范圍和圖景開始著手,逐步來勾畫出公共政策研究方法論中所涉及的一些基本的重要問題,以便逐個加以克服。以下我們分三個部分分別討論本書《政策科學方法論》的結構和要點:
在第一部分,對于政策科學的圖景與譜系的構造(第1章),我的確是發揮了極大的想象力,用政策科學和醫學的對比隱喻來探討這一問題。社會科學研究中的理論解釋在很大程度上需要一種想象力,無論是定性的研究方法還是定量的研究設計都是研究者根據某種經驗或理論模式中的概念要素構造出來的。理論的構造過程無疑就是我們對客觀經驗的一種主觀上充滿想象的解釋。這一點在我們研究公共政策過程中體現的尤為突出,考慮到絕大多數研究者自身并不能接近政策制定的政治場景,對政策制定共同體中的利益相關者的策略互動如果離開了理論的想象幾乎無法做出邏輯一致的解釋?梢哉f,正是依賴于這種想象力與醫學學科知識的啟發,我最終得以相對完整地勾畫出了政策科學的知識或課程“地圖”,這個政策學科范圍和譜系的完成無疑對于我們發展和豐富政策科學的理論知識體系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當然,這也增強了我們推進政策科學研究的信心和使命感。
完成政策科學的譜系之后,我考慮政策科學研究方法的幾個關鍵基礎應該需要加以厘定和澄清的,以指導學生做政策科學研究時特別關注。這幾個關鍵的基礎性的問題分別是“人的假說和發展”(第2章)、“政策科學的基本概念及其類型學”(第3章)、“知識、證據與政策決策的循證邏輯”(第4章)。對這三個基礎性問題進行討論,可以為政策理論與方法的研究提供一個充分的知識與假設準備,這前面的四章合起來構成了第一部分的內容。
在接下來的第二部分,我將政策科學研究方法論的討論重點放在了政策理論體系的構造上((第5章))。應該說,政策科學研究方法的討論的一個關鍵目標正是為了推動政策理論的發展。因此,如何幫助我們構建更有解釋力和預測力的政策理論模型是政策科學研究的核心追求。于是,我從兩個方面展開對政策理論構建的討論,一個方面是從政策理論知識的淵源比較的視角對各種流行的或者經典的政策理論模型進行梳理和對比,從而甄別出現有的政策理論體系已經取得的進展以及存在的不足或局限性。而另一方面,也就是第6章則運用科斯定理構造政策理論參照系模型,并依據參照系模型的內核假設,對政策過程完美決策模型和完美實施模型進行對比,以討論政策理論構建中內核假設的相似性。這對于構造一個更為一般的政策理論參照系模型即完美政策過程模型具有重要的啟發性。當然,我們在這本書的最后一章結論與展望中對基于科斯定理的政策理論參照系模型的價值與完美政策過程模型做了進一步的討論。
在第三部分,我們對常用的幾種政策理論模型的運用提供了若干案例研究。其中,政策網絡分析、博弈論、制度分析與系統動力學等方法被廣泛地運用到政策科學的理論與實證研究之中。當然,在本書,我們沒有對這些具體的專門的理論方法進行全面的文獻考察和抽象的理論探討,相反,我們對每一種理論方法都提供了一個案例研究的范式,以便讀者對這些具體的政策理論方法是如何被運用于實際的政策研究提供一個直觀的印象和認識。至于其中的每一種理論方法,初學者其實都需要配備專門的著作文獻閱讀或者專門的課程加以訓練和掌握的。在最近幾年,我在復旦大學已經嘗試開設了《政策網絡分析》、《博弈論與公共政策》、《政策系統動力學》、《政策模擬與實驗》等課程或講習班。這些專門的理論方法課程的開設無疑是對這本導論性的政策科學方法論研究的繼續、補充和深化。在這本書的最后一章,我們對政策科學方法論研究的前景與展望進行了探討。
最后,我應當感謝我的許多復旦大學的同事和學生。其中,尤其需要感謝朱勤博士,他與我合作完成了本書的第9章的部分內容。感謝我在圣路易斯華盛頓大學訪問學習期間結識了諸多在華盛頓大學醫學院作訪問與工作的朋友,尤其是黃建生博士,在與他們的討論中讓我獲得了將政策科學與醫學進行類比和隱喻的靈感。還應該特別感謝我指導的研究生們,我們每個周二或周四晚上舉行的政策理論方法研討課不僅為我努力完成這本書提供了靈感,而且為了給同學們盡快提供一本參考書這也構成了我完成這本著作的無形的壓力。
趙德余
趙德余,任教于復旦大學社會發展與公共政策學院,教授,社會管理與社會政策系主任,復旦大學中國鄉村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復旦大學發展與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復旦發展與政策評論》主編。
序
第一部分 譜系與假設
第一章 公共政策科學的圖景:一個醫學的隱喻
一、引言
二、政策科學的整體系統:分類的隱喻
三、政策科學的功能性特征及其邊界:理論與實踐的統一
四、政策科學的多學科交叉模式
五、政策科學研究的方法論啟示
第二章 政策科學研究中人的假說及其發展
一、引言
二、個人的目的性
三、人類行為的動機
. 四、個人的知識與信息
五、經濟人的理性
六、個人決策與行為的環境狀況
七、結論與評述:人的行動及其理論
第三章 政策科學理論構建中的基本概念及其類型學
一、類型學的含義及其在政策過程中的分布概覽
二、政策科學研究中形形色色的類型學:以政策實施研究為例
三、政策科學研究中類型學面臨的問題
四、類型學對政策理論構建的啟發價值與挑戰
第四章 知識、證據與政策辯論:決策的循證邏輯
一、問題與意義
二、證據的來源、性質及其在政策制定中的作用:知識是如何轉換為證據的?
三、美國醫改政策決策辯論中證據運用的:民主黨、共和黨與利益集團
四、醫改政策辯論中證據可靠性的懷疑與爭論
第二部分 理論比較與體系構造
第五章 解釋政策過程的理論模型:比較的視角
一、引言
二、政治市場模型:公共選擇與制度變遷理論
三、政策過程模型
四、理性主義與行為策略模型:政策科學分析與博弈論
五、政治系統模型
六、馬克思主義:作為階級統治工具的政策
七、政策解釋模型的比較與評價
八、結論與進一步討論
第六章 政策科學理論模型中的參照系構造:科斯定理的運用
一、引言
二、政策科學理論中已有的分析性模型:成就與局限性
三、政策過程整合視野下的政策實施:完美性假設與參照系模型構造
四、政策決策的民主機制及其局限性:科斯定理的參照系構造
五、結論與討論
第三部分 理論模型與方法的運用
第七章 政策解釋中的博弈論與制度分析
一、“制度信任的形成”得了解釋嗎?
二、制度與信任形成的關系:博弈論的視角
三、關于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中的信任問題:如何解釋真實世界中的經驗?
四、結論
第八章 政策網絡分析的多重面孔
一、政策網絡的研究范式
二、基于系統動力學模型的政策網絡
三、基于服務流及其行動者關系的政策網絡模型
四、基于政府部門間關系的政策網絡
五、基于政策議題的政策共同體與工具選擇網絡
六、政策網絡的多重面孔:結論與討論
第九章 政策模擬的模型構造及其面臨的內在困境
一、引言:問題與文獻
二、建模思路:如何構建合理的分析性模型?
三、如何設置政策模擬系統參數:參數設置的諸多困境
五、如何改進政策模擬的質量?
四、政策模擬的運行與控制
六、結論與討論:完美政策模擬假說
第十章 政策績效評估設計及其面臨的問題診斷
一、 引言
二、設施菜田發展政策:案例的描述及其評估范圍
三、設施菜田政策項目績效評價:指標體系設計與結果
四、政策績效評估面臨的常見問題
五、結論與討論
第十一章 政策科學方法論研究的前景與展望
一、有關完美政策過程假說:科斯定理及其評價標準
二、有關政策研究方法的跨學科問題
三、政策科學研究中的規范主義與實證主義之爭
四、政策科學研究方法的展望
附錄:
第一篇 政策科學與人類學是如何相遇的
第二篇 一個政策工程師可以做哪些事情:以楊浦掛職為例
第三篇 關于經濟學與政策科學交叉研究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