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志翔,筆名塞林。浙江大學文學碩士,武漢大學美學博士。長期任職于浙江教育報刊總社,現(xiàn)為《教師周刊》主編、副編審,國際美學學會(IAA)、中華美學學會會員。出版?zhèn)人著作《為教師聲辯》《我們熱愛什么樣的教育》《樹不必對風生氣》《肆虐的狂歡》等9部。
《教育是柔軟的》:
無論任何時代,擁抱理想都是一種美好的意欲。
無論任何行業(yè),樹立理想都是一個積極的向度。雖然據(jù)說人容易高估自己所處時代的特殊性,也愛夸大自己所從事行業(yè)的價值,但有一點是確信無疑的,即:今天的教育惟有在遠大教育理想的召喚和引領下,方能走得更遠,走得更篤定,走得更堅實。
教育現(xiàn)代化之路從不平坦,我們正是在破解一個個難題的過程中,使教育逐漸發(fā)展成為一項強國家、興經(jīng)濟、惠民生的事業(yè)。畸重分數(shù)、經(jīng)費困窘、校舍破舊、師資不穩(wěn)、城鄉(xiāng)差距等問題我們都一一面對,巨大的努力烙刻在“柯橋?qū)嶒灐薄伴_化精神”“安居工程”“四項工程”“領雁工程”等一批看似簡單的名稱之上。減負難題、擇校困局、課改實踐,仍在考驗著我們把教育事業(yè)推向新高度的勇氣和智慧。在教育走向現(xiàn)代化的道路上,如果沒有遠大教育理想的支撐,思想會有渙散之虞,精神會有懈怠之憂,我們有可能被困在半途。昔梁啟超曾謂:有時勢造就的英雄,有造就時勢的英雄。我們今天這一代教育工作者倒未必需要什么英雄情結(jié),但渴望造就嶄新時勢的理想情懷則絕不可少。有許多事情也許是我們無法決定的,但用怎樣的態(tài)度去面對則完全出于自主。置身于一個不乏荊棘的改革路上,勇猛精進或能闖出一片生天,退縮萎靡則必將陷于困頓的僵局。毫無疑問,遠大的教育理想不是憑空確立的,真正的理想總是建立在對現(xiàn)實的深刻理解基礎之上。當我們談論理想時,現(xiàn)實并沒有被擱置,相反它已經(jīng)被預埋為我們?nèi)克伎嫉幕A。
但同時也必須認識到,理解現(xiàn)實并不意味著遷就現(xiàn)實、俯就現(xiàn)實;不意味著我們只能匍匐于現(xiàn)實境況的邏輯之下,糾纏于眼前利害的計較當中,龜縮于自我保全的掩體里面,瞻前顧后,畏葸不前,自甘無為。教育不是一個自組織系統(tǒng),我們不應該無條件接受各利益方折樽沖俎所形成的格局。教育是一種公益事業(yè),我們必須介入其中加以規(guī)范和引導i具體到校園之內(nèi)甚至課堂之內(nèi)的情況也是如此。今天的教育比過去有了長足的進步,但其現(xiàn)狀中還有很多扭曲的東西、缺失的東西、偏畸的東西。那些扭曲、缺失、偏畸,無不需要我們加以校正、補償和平衡,而這么做的準繩和坐標就是那遠大的教育理想——辦面向所有學生的教育,辦使學生全面而個性發(fā)展的教育,辦讓每一名學生都能享受快樂和走向成功的教育。正是在這個意義上,遠大教育理想的可貴之處才得到彰顯;因了這種理想,我們才會有壯士斷腕的決心和魄力,才會有逆水行舟的力量和勇氣。
樹立遠大教育理想,我們應有責任的擔當。古人有云:“重擔子,須是硬著脊梁骨,方擔荷得去!”(朱熹)這是一種中國知識分子素來推崇的弘毅精神。
教育的事情,絲絲縷縷都與人民群眾的切身訴求相關,身為教育人,我們需要有一種舍我其誰的擔當,需要有一種草木本心、何求人折的氣度,需要有一種不遷怒、不諉過的胸懷,哪怕吃遍辛苦、受盡委屈,也要勉力做好自己的職份。每一位有所成就的教育工作者,必具超拔眾人的器識、志在百年的規(guī)模和寵辱不驚的氣象。
我們還需要善于做出是非的決斷和抉擇。教育的問題往往是錯綜復雜的,剪不斷,理還亂,一些痼疾久治不去,有的弊病積重難返,這往往會令我們產(chǎn)生畏難怕煩的情緒,或者索性任其慣性蔓延。面對它們,我們不能畏首畏尾、患得患失,而是需要克服“退縮”“敷衍”“顢頇”等習性,擺脫“舉一而遺二,見寸而昧尺”的短見,識大體,明優(yōu)劣,做出合乎多數(shù)人利益的正確判斷和選擇。坦率地說,現(xiàn)在不少人面對教育中一些明顯有違公平公正、有悖教育規(guī)律、有損學生健康成長的事情,雖然心里也會有點糾結(jié),但往往還是半推半就或者“順其自然”了,“但求茍安無過,不求振作有為”(曾國藩)。至于對一些惡劣的傾向推波助瀾的,那就更加要不得了。
遠大的教育理想與個人價值實現(xiàn)也是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的。對于教師來說,教育理想不是托諸空言的陳詞濫調(diào)。有了遠大理想才會有先進理念,有了先進理念才會有最佳的實踐效能,先事后得,先難后獲。此外,一些教師經(jīng)常感到職業(yè)倦怠,能給他們持續(xù)提供動力的只能是教書育人的理想。“心無力者,謂之庸人。”(龔自珍)沒有價值感的支撐,教育也就成了只為稻梁謀的工具,年復一年,心力匱乏而日漸平庸。
有的教師則把注意力重心放在一己收入的多寡上,似乎個人生活的“中產(chǎn)”就是一個終極目標,不達則牢騷太盛、怪話連篇。其實,正如一位校長所言:幸福感是分層次的,要打破教師小富即安、守成知足這種淺層次的幸福感,教師應經(jīng)過自身努力使?jié)撃艿玫阶罡叨鹊陌l(fā)揮,從用心培育成才的學生那兒見證自己獨一無二的價值,在這一過程中涌現(xiàn)出來的成功感和幸福感才是無與倫比的。
“居高聲自遠”,只要我們能擔當責任,明斷是非,實現(xiàn)價值,高遠的教育理想就將在心里落地生根,不會輕易破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