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并非一部西周的通史,甚至也不是西周晚期的通史,而是對西周滅亡這一歷史事件的實證性研究。作者通過探討西周國家的衰弱和滅亡這一特定的持續歷史和地理過程中,地理條件及其政治性建構之間的復雜關系,綜合運用考古發現、銘文和文獻記錄,同時聯系地表形態的特征,分析和說明了西周的政治體系是如何并且為何不能經受住時間的考驗,從而最終導致了西周國家的解體和王畿的崩潰。
適讀人群 :廣大讀者
該書開啟西周史研究的新視角,是一項具有典范性的研究。該書的出版,無疑是早期中國研究領域的一件大事。
李峰,1983年西北大學歷史系考古專業畢業,1986年獲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碩士,之后從事豐鎬遺址的發掘。1990年進入日本東京大學文學部攻讀博士(師從松丸道雄),1992年赴美國(師從夏含夷),2000年獲得芝加哥大學博士學位。現任教于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東亞語言和文化系。長期從事西周時期考古和歷史,特別是西周金文的研究,為西方中國早期研究的重要學者,創辦哥倫比亞大學早期中國講座,著有中、日、英文論文數十篇。
中文版序 1
緒 論 1
第一章 西周國家的基礎:建構政治空間 31
第一節 周人的本土及其毗鄰地區 32
第二節 西周國家的東方 63
第三節 西周時期的汾河谷地 89
小 結 96
第二章 混亂與衰落:西周國家的政治危機 98
第一節 政治混亂的出現和西周衰落 100
第二節 結構性沖突和政治對抗的起因 115
第三節 貴族力量與王權的對抗 131
第四節 西周王權的最后一次振興:宣王中興 145
小 結 150
第三章 門前的敵人:玁狁之戰與西北邊境 152
第一節 周與玁狁戰爭的歷史 153
第二節 確定周人與玁狁之戰的地理 171
第三節 空間危機和周王朝的西北邊疆 186
小 結 205
第四章 西周的滅亡:黨派之爭與空間的崩潰 207
第一節 觀點和學說 208
第二節 西周滅亡的新發現 213
第三節 西周滅亡的地理考訂 236
小 結 247
第五章 東遷:周的重構 249
第一節 周室在東部的重新安置 250
第二節 貴族宗族的遷徙 262
第三節 秦的崛起與向周心臟地帶的遷移 279
小 結 295
第六章 西周的遺贈 297
第一節 留給帝國的經驗 298
第二節 共同的西周經歷 304
第三節 地域性文化的背景 312
結 語 317
附錄一 邊緣地區:西周國家的最大地理范圍 320
第一節 周的“遠東”地區 321
第二節 周在南方 339
第三節 周在北方 353
小 結 362
附錄二 犬戎和玁狁之間的關系 365
附錄三 《竹書紀年》和周幽王的年代問題 369
附錄四 有關《西周的滅亡:中國早期國家的地理與政治危機》的評議 377
附錄五 西周歷史研究:一個回復和方法論的說明 402
參考文獻 425
青銅器銘文索引 4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