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等教育計算機規劃教材:物聯網概論》以物聯網中的數據流動為主線描述了物聯網的基本概念和體系結構,從物品信息編碼到自動識別、從傳感器到傳感器網絡、從局部網絡到互聯網、從終端設備到數據中心、從嵌入式系統到服務器集群、從數據融合到云計算、從設計思想到物聯網標準,以廣度為主,闡述了組建物聯網的各種集成技術和所涉及的概念。
《普通高等教育計算機規劃教材:物聯網概論》可作為物聯網工程、計算機、通信工程、電子信息相關專業的本科生和研究生物聯網課程的入門教材,也可作為工程技術人員了解物聯網整體概況和具體技術實現的參考用書。
出版說明
前言
教學建議
第1章 物聯網體系結構
1.1 物聯網的發展背景
1.2 物聯網的概念
1.2.1 物聯網的定義
1.2.2 物聯網與各種網絡之間的關系
1.3 物聯網的體系結構
1.3.1 感知層
1.3.2 傳輸層
1.3.3 處理層
1.3.4 應用層
1.4 物聯網的關鍵技術
1.4.1 自動識別技術
1.4.2 傳感技術
1.4.3 網絡技術
1.4.4 數據處理技術
1.5 物聯網的發展趨勢和組網結構
習題
第2章 物品信息編碼
2.1 物品的分類與編碼
2.1.1 物品的分類
2.1.2 物品編碼及其載體
2.1.3 EAN.UCC系統的物品編碼
2.2 一維條碼
2.2.1 一維條碼的構成和分類
2.2.2 一維條碼的種類
2.3 二維碼
2.3.1 二維碼的特點和分類
2.3.2 PDF417碼
2.3.3 QR碼
2.3.4 漢信碼
2.3.5 其他二維碼及復合碼
2.3.6 一維條碼和二維碼的應用
2.4 產品電子代碼EPC
2.4.1 EPC的產生與發展
2.4.2 EPC編碼體系
2.4.3 EPC編碼實例
2.4.4 EPC系統
2.4.5 EPC應用舉例
2.5 其他電子編碼
2.5.1 ISO編碼體系
2.5.2 日本泛在中心(UIDcenter)體系
習題
第3章 自動識別技術
3.1 自動識別技術概述
3.1.1 自動識別技術的概念
3.1.2 自動識別技術的分類
3.1.3 自動識別系統的構成
3.2 條碼識別
3.2.1 條碼的編制和印刷
3.2.2 條碼閱讀器
3.2.3 條碼數據處理
3.3 RFID技術及其分類
3.4 RFID系統的構成
3.4.1 電子標簽
3.4.2 RFID讀寫器
3.4.3 應用系統
3.4.4 RFID系統中間件
3.5 RFID系統的能量傳輸和防碰撞機制
3.5.1 能量傳輸方式
3.5.2 RFID系統的防碰撞機制
3.6 NFC
3.6.1 NFC的技術特點
3.6.2 NFC系統工作原理
3.7 其他自動識別技術
3.7.1 卡識別
3.7.2 語音識別
3.7.3 光學字符識別
3.7.4 生物識別
3.8 自動識別技術比較
習題
第4章 嵌入式系統
4.1 嵌入式系統的概念和發展
4.1.1 嵌入式系統的定義
4.1.2 嵌入式系統的特點
4.1.3 嵌入式系統的發展階段
4.1.4 物聯網中的嵌入式系統
4.2 嵌入式系統的結構
4.2.1 硬件層
4.2.2 硬件抽象層
4.2.3 系統軟件層
4.2.4 應用軟件層
4.3 嵌入式處理器的分類
4.3.1 嵌入式微控制器
4.3.2 嵌入式數字信號處理器
4.3.3 嵌入式微處理單元MPU
4.3.4 片上系統SoC
4.4 嵌入式操作系統
4.4.1 μC/OS-Ⅱ
4.4.2 TRON
4.4.3 嵌入式Linux
4.4.4 iOS
4.4.5 Android
4.4.6 其他嵌入式操作系統
4.5 嵌入式系統的開發
4.5.1 單片機平臺上的嵌入式應用開發
4.5.2 智能終端上的嵌入式應用開發
4.6 嵌入式系統的應用領域
4.6.1 工業自動化
4.6.2 商業應用
4.6.3 網絡設備
4.7 嵌入式系統的前景
4.7.1 嵌入式系統的現狀
4.7.2 嵌入式系統的技術瓶頸
4.7.3 嵌入式系統的發展趨勢
習題
第5章 定位技術
5.1 定位技術概述
5.1.1 定位的性能指標
5.1.2 定位技術的分類
5.1.3 定位技術在物聯網中的發展
5.2 基于移動終端的定位
5.2.1 全球定位系統GPS
5.2.2 其他定位導航系統
5.3 基于網絡的定位技術
5.3.1 基于移動通信網絡的定位
5.3.2 基于無線局域網的定位
5.3.3 其他基于短距離無線通信網絡的定位
5.4 混合定位
5.5 基于位置的服務
5.5.1 LBS系統的組成
5.5.2 LBS體系結構
5.5.3 LBS的核心技術
5.5.4 LBS的漫游和異地定位
5.5.5 LBS的計算模式
5.5.6 位置服務與移動互聯網
5.5.7 位置服務與增強現實技術(AR)
習題
第6章 傳感器
6.1 傳感器的基本概念
6.1.1 傳感器的定義
6.1.2 傳感器的構成
6.1.3 傳感器的特性
6.2 傳感器種類
6.2.1 阻抗型傳感器
6.2.2 電壓型傳感器
6.2.3 磁敏型傳感器
6.2.4 光纖傳感器
6.2.5 氣體傳感器
6.3 新型傳感器
6.3.1 多功能傳感器
6.3.2 MEMS傳感器
6.3.3 智能傳感器
習題
第7章 傳感器網絡
第8章 物聯網的接入和承載
第9章 互聯網
第10章 物聯網的數據處理
第11章 物聯網的安全與管理
第12章 物聯網應用
第13章 物聯網標準及發展
附錄 習題參考答案或提示
參考文獻
第1章 物聯網體系結構
物聯網(The Internet of Things,IOT)就是將所有物品通過自動識別、傳感器等信息采集技術與互聯網連接起來,實現物品的智能化管理。
物聯網是信息技術發展到一定階段后出現的集成技術,這種集成技術具有高度的聚合性和提升性,涉及的領域比較廣泛,被認為是繼計算機、互聯網和移動通信技術之后信息產業最新的革命性發展。
1.1 物聯網的發展背景
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和移動通信網絡的普及已經改變了人們的生活。短信取代了電報,網絡會議減少,出差旅行,微博就像提供了一個個人廣播電臺,讓人們進入了自媒體時代。互聯網構造了一個虛擬的信息世界,人們在這個虛擬世界中可以隨時隨地交流各種信息。 互聯網的缺點是不能實時提供真實世界的信息。當人們走進超市時,自然而然地想知道要買的商品位于哪個貨架,價格是多少,這就需要人和物、物和物之間能夠進行信息交流,于是,物聯網應運而生。手機支付、高速公路的不停車收費、智能家居等正在走人人們的生活,而這些只不過是物聯網應用的初級階段。
1999年,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自動識別(Auto-ID)中心(2003年改為實驗室)在研究射頻識別(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RFID)時提出了物聯網的概念雛形,最初是針對物流行業的自動監控和管理系統設計的,其設想是給每個物品都添上電子標簽,通過自動掃描設備,在互聯網的基礎上,構造一個物一物通信的全球網絡,目的是實現物品信息的實時共享。1999年,中國科學院啟動傳感網項目,開始了中國物聯網的研究,以便利用傳感器組成的網絡采集真實環境中的物體信息。2003年,美國《技術評論》把傳感網絡技術評為未來改變人們生活的十大技術之首。
2005年,國際電信聯盟(International Telecommunication Union,ITU)發布了《ITU互聯網報告2005:物聯網》,正式提出了物聯網的概念。報告指出,世界上所有的物體從輪胎到牙刷、從房屋到紙巾都可以通過互聯網主動進行信息交換。ITU擴展了物聯網的定義和范圍,使其不再只是基于RFID,而是利用嵌入到各種物品中的短距離移動收發器,把人與人的通信延伸到人與物、物與物的通信。
2009年,IBM公司提出智慧地球的概念,得到美國政府批準,計劃投資新一代的智慧型基礎設施。IBM認為信息技術(Information Technology,IT)產業下一階段的任務是把新一代IT充分運用在各行各業中,具體說,就是把傳感器嵌入到電網、鐵路、橋梁、隧道、公路、建筑、供水系統、大壩、油氣管道等各種物體中,并進行連接,形成物聯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