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由作者的博士論文歷經十年修改而成。十年間,魏宏遠始終關注王世貞相關研究領域,并參與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王世貞全集》整理與研究”、“全明詩話新編”等學術前沿課題,無論是掌握的資料還是研究的思路眼光,均比博士在讀階段又有了本質性的提高,因而在博士論文扎實的基礎上,再進一步補充資料,修訂完善,成就這本《王世貞文學與文獻研究》。應該說,這是每一位研究王世貞、研究明代文學尤其是前后七子的學者都不應忽略的著作。
陳廣宏
魏宏遠君的《王世貞文學與文獻研究》即將出版,我和他一樣欣喜而感慨。這本論著的基礎是他的博士學位論文——《王世貞晚年文學思想研究》,從確立選題至今,如宏遠在后記中已交代,整整十年的時光飛逝。其間從論文寫作的開展,到承擔各項研究課題,可以說始終以王世貞的相關研究為中心,勉力耕拓,情有獨鐘,因而累積而成今日的成果,確實可以看作是他學術成長的一個見證。
王世貞是明代中后期文壇的風云人物,其學識淵博、著述豐贍,即唐宋以來亦屈指可數,差不多在他同時代,聲名已經傳入漢文字圈之周邊國家。像這樣的文史大家,該如何獲得與之相稱的研究,是擺在我們面前的重要課題。而面對該領域研究已有的學術積累,如何選擇切入的進路,是論者首先需要考慮的。在創新、突破成為某種自覺意識的今天,說實話,我們于諸如此類重量級的個案研究,多少感覺到方法上的窘絀,所能勉力的,恐怕主要還是依循傳統即有的知人論世、實事求是,做好去蔽求真的還原工作。惟其如此,文獻的掌握與實證便成為極其重要的法寶。
宏遠的論著,我理解正是圍繞這樣一種去蔽求真的目標而構撰。比如,他強調于王世貞的分期研究——那正是當初設計博士學位論文的出發點,意欲去除人們心目中已經符號化的王氏作為“后七子”領袖之呆板形象,而將之視作具體、動態的鮮活個體,故以其晚年的文學思想為抓手,從某特定時期個人思想觀念的一種轉捩來重新認識這一人物及其文學,并且將這種轉捩置于整個晚明文壇變動的大背景下,有意跳出傳統明清詩文研究中的“矯弊”說或“格調—性靈—神韻”說等的批評格局。由此接榫錢謙益的王氏“自悔”論,在全面梳理王世貞晚年思想及其創作的同時,恰又可藉此公案,辨析歷來與論者在此問題背后的立場與姿態。不僅如此,他還嘗試通過重構王氏生活的小環境,去揣摩他的心態,感受他的氣息,這或許是比一般了解其人的活動更為有效的知人法。
又如,宏遠借助傳記學的分析器具——那其實是他踏上工作崗位后新發展起來的一個研究方向,通過萃集不同代際的王世貞傳記文本,在力求把握書寫者與傳主、傳記文體之間復雜關系的基礎上,運用自己的識力,對傳記的文本事實與歷史事實作出區分。不僅試圖透過多樣互歧的文本事實來還原這一人物的真實面目,而且希望能夠解釋王氏形象如何隨不同時代意識形態的更化而變異,反映其不斷為后人所形塑的歷史。顯然,這是值得一試的路徑。
鑒于我國傳統上對于文學的認識,其依據往往在于由觸物連類所認知的一種同構性的宇宙論圖式,故如若不是從研究對象于道、自然、社會、人生等本原問題的看法及其取向的變化著手,恐怕很難把握其文學思想的精奧,當然,事實上這又是最難以做到恰切的。因此,諸如王世貞晚年接受曇陽子思想的影響,發生信仰上的改變,就不僅僅是一個孤立的充滿傳奇色彩的歷史事件,宏遠將之用來詮釋王世貞晚年思想之變,并具體地與其之于陽明心學的作為、與其“自然”的思想以及在藝術境界上的呈現等互釋,就顯得較為立體而富有肌理。
應該說,加入許建平教授主持的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王世貞全集》整理與研究”團隊是宏遠獲得的一個重要的機遇,這還不僅僅在于能夠在科研第一線的實踐中獲得很大的鍛煉,有師友同道間某種制度性的揚榷切磋,而且在于能夠充分掌握第一手的文獻資料。當初撰寫博士論文時,宏遠已經注意利用新發現的《弇州山人續稿附》等資料,作為闡論王氏晚年文學思想的支撐;承擔“《王世貞全集》整理與研究”中的一項子課題任務后,他于王氏著述及相關文獻有了更為全面的掌握。多年浸淫于此,他發現了不少讓人羨慕的新資料,由此還為另一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全明詩話新編》完成了《藝苑卮言》的最新整理本。而論著中有關王世貞詩文集的考述,正是這種收獲的系統整理。我想,其價值至少可以作為一個索引,讓更多的研究者可以循此推進。倘使廣大讀者能夠從本書的研究中獲取對王世貞及其時代更多所需的認知,并且有助于解決若干問題,則幸甚至哉。
2017年2月20日于復旦光華樓
序…………………………………………………………………………………………陳廣宏 1
緒論…………………………………………………………………………………………………1
第一章 王世貞行履及“分期研究” ………………………………………………………21
第一節 生活、趣尚及品格………………………………………………………………25
第二節 歷史記憶及傳記書寫……………………………………………………………53
第三節 王世貞的“分期研究” …………………………………………………………77
第二章 “三教合一”思想……………………………………………………………………92
第一節 曇陽子思想的接受………………………………………………………………93
第二節 “三教合一”思想…………………………………………………………………110
第三節 “即心即佛”及“陽明禪” ……………………………………………………129
第三章 “多變”的文學思想…………………………………………………………………145
第一節 “復古”與“兼劑”……………………………… ……………………………154
第二節 “辭修”與“辭達”……………………………… ……………………………170
第三節 “葉木”與“葉玉”……………………………… ……………………………177
第四章 晚年“自悔”及影響…………………………………………………………………200
第一節 “自悔”平議……………………………………………………………………201
第二節 “弇州晚年定論”………………………………………………………………209
第三節 “吳風”“楚調”嬗替 …………………………………………………………237
第五章 詩文書寫……………………………………………………………………………254
第一節 樂府詩及閑適詩………………………………………………………………255
第二節 “持論之文”的唐宋筆法……………………………………………………280
第三節 《王守仁史傳》的書寫及影響………………………………………………301
第四節 《曇陽大師傳》與文化權力之爭……………………………………………315
第六章 詩文集文獻征考………………………………………………………………………336
第一節 《四庫全書總目》王世貞著述提要辨正 ……………………………………341
第二節 《弇州山人續稿》成書、版本考 ……………………………………………353
第三節 新見《弇州山人續稿附》發覆………………………………………………374
第四節 《鳳洲筆記》版本、刊刻獻疑…………………………………………………381
結語 ……………………………………………………………………………………………393
參考文獻 ……………………………………………………………………………………400
后記 ……………………………………………………………………………………………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