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江南的區(qū)域概念
現(xiàn)存史料中關于“江南”的說法,最早見于先秦,《史記?五帝本紀》載:“舜……年六十一代堯踐帝位。踐帝位三十九年,南巡狩,崩于蒼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是為零陵。”《史記?秦本紀》載:“秦昭襄王三十年,蜀守若伐楚,取巫郡,及江南為黔中郡。”以上史料中所載“江南”的地域廣泛,與現(xiàn)今概念迥然。而梳理古今文獻還發(fā)現(xiàn),關于“江南”的地域描述,各個時代、各派學者表達各不相同,或者說是含糊不清,沒有定論。
關于“江南”的概念,從秦漢到明清,涵義寬泛、且由于劃分標準的差異,其地理范圍時有變動。從歷史學角度分析,“江南”不單限于表達自然地理區(qū)域,同時也是社會政治和人文區(qū)域的代名詞。通常被區(qū)分于“中原”、“邊疆”等區(qū)域概念。
在中國歷代文人墨客留下的詠嘆江南的詩句中,可見“蘇州、杭州、太湖、西湖”反復出現(xiàn),從地理位置上看,兩市兩湖均處于長江以南,但位于長江以北的揚州,則有著“二十四橋明月夜”之稱,將其劃到江南以外顯然不合適。所以將江南定義為“長江以南”是不夠嚴謹的。
《國家地理雜志》曾經邀請諸多領域的學者,讓他們在地圖上圈出心目中的江南范圍,最終,學者們一致認為真正意義上的江南是圍繞太湖、西湖地區(qū),即今江浙一帶。 本書認同此觀點,重點圍繞南京、蘇州、無錫、常州、揚州、鎮(zhèn)江、上海、寧波、紹興、杭州、嘉興、湖州幾個圍繞太湖、西湖最近、且最具代表性的地區(qū)及周邊地區(qū)展開調研,而成書。
江南因所特有的自然環(huán)境和別具特色的勞作方式,而成為名符其實的稻作文化的起源地,另外,江南自古特有的獨特地理環(huán)境、氣候條件、人文環(huán)境、鮮明的民族和民俗風情,均影響了江南民眾服飾的款式、造型、結構,裝飾、工藝,以及服飾風格,形成了典型的江南地域文化的標志。
二、江南的歷史文化淵源
歷史上,黃河被公認為中華民族燦爛文化的發(fā)祥地,但黃河流域的仰韶文化及半坡文化在年代上均晚于長江流域以南的河姆渡文化。河姆渡文化亦是中華文明起源的代表性發(fā)源地,也充分證明了中華文明起源的多元性。河姆渡文化遺址地處杭州灣以南寧紹平原上的余姚縣河姆渡村。1973年夏被發(fā)現(xiàn),為20世紀中國最重要的考古發(fā)現(xiàn)之一。該遺址出土了豐厚的石、木、陶、骨等器物,包括大量的服飾品,如木屐、頸飾、耳飾、骨笄等。在其之后,羅家角文化、馬家浜文化、菘澤文化、良渚文化等新石器文化遺存相繼出現(xiàn),這幾種文化之間彼此繼承,一并具有稻作文化特色。而1955-1958年,南京市北陰陽營遺址及其之上的湖熟文化層的出現(xiàn),為吳文化的產生奠定了基礎。故湖熟文化亦被稱作先吳文化。從時間上看,北陰陽營文化的遺存與馬家浜文化晚期十分相近。出土文物中,除了大量磨制農具外,還出現(xiàn)了陶紡輪、石紡輪、骨針等,充分證明了當地原始紡織技術的出現(xiàn)。
這些古老文化的印跡已充分地展現(xiàn)出江南文化開啟之輝煌及服飾曙光,正因如此,為后來江南文化的發(fā)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吳地有文字可考的歷史為商朝末年的太伯、仲雍南奔至太湖流域,建立勾吳古國,即吳國,距今約3100多年。《史記?吳太伯世家》載“自太伯作吳,五世而武王克殷,封其后為二:其一虞,在中國;其一吳,在夷蠻。十二世而晉滅中國之虞。中國之虞滅二世,而夷蠻之吳興。”正是由于吳太伯的南遷,使得吳文化兼具了中原文化及所謂夷蠻文化的營養(yǎng)。《史記?越王句踐世家》載:“越王句踐,其先禹之苗裔。”吳越兩國領土接壤,因世仇相互斗爭,而斗爭帶來了文化交流的碩果。《越絕書?越絕外傳記策考》載其“同俗拜土”。既“各有種屬”,又“同氣共俗”。
梳理江南歷代史實發(fā)現(xiàn),江南的發(fā)展離不開政治、戰(zhàn)爭、經濟、文化交融的影響。
三國時,孫權稱帝于建業(yè)(今南京)。隨著東吳政權的建立,使得江南地域居民逐漸密集,水岸良田愈來愈興旺發(fā)達,尤其是海上絲綢之路的開通,為日后江南的發(fā)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東晉及南朝的宋、齊、梁、陳先后建都建康(今南京),北方人大規(guī)模南下,定居于江南。滿足了當地對先進生產技術、設備及勞動力的需求。發(fā)展了生產,促進了文化、性格等方面的融合。
隋朝京杭大運河的開通,促進了江南經濟的發(fā)展。唐朝,江南的錦緞絲綢等物產源源不斷地運往北方,供帝王、貴族享用。交通的便利促進了當地經濟的繁榮昌盛。而安史之亂,使得北方大批文人、藝術家為避戰(zhàn)亂而移居江南。此時,江南在經濟、文化上均得到了空前發(fā)展。
南宋,京城臨安(今杭州)發(fā)展成為一座繁榮昌盛的“地上天宮”,是全國的政治、文化中心。又一次的宗族及文人遷居江南,形成了又一次南北文化薈萃的融合,對江南文化影響深遠。明、清之時,江南已有“堆金積玉地,富貴溫柔鄉(xiāng)”之稱。
而在江南建都的朝代還有南唐、明朝、太平天國、中華民國,政治中心的南移強有力地影響著江南燦爛文化的發(fā)展和進步。
三、江南景致與服飾風格
(一)“人間天堂”之江南美妙景致
提及江南,從古至今,文人墨客為之潑墨揮毫,詠嘆江南景致及風情的大量文學作品及諸多美妙詩句構筑了世人想象中的小橋流水、煙雨迷蒙的江南山水畫卷。南朝梁文學家,吳興烏程(今浙江湖州)人丘遲曾云:“暮春三月,江南草長,雜花生樹,群鶯亂飛……”。至唐宋,在詩歌中對江南山水風物的表現(xiàn)非常豐厚。曾在杭州和蘇州做官的唐代大詩人白居易所作《憶江南》云:“江南好,風景舊曾諳。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能不憶江南?”這首家喻戶曉的詩描繪的就是蘇杭美景。而中唐詩人張籍所作《送從弟戴玄往蘇州》云:“楊柳閶門外,悠悠水岸斜。乘船向山寺,著屐到人家。夜月紅柑樹,秋風白藕花。江天詩境好,回日莫令賒。”充分抒發(fā)了時人對江南美景由衷的贊美與喜愛之情。晚唐著名詩人杜牧所作《江南春》云:“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亦抒發(fā)了作者對江南景物的贊美與神往。宋初詞人潘閬有詞《酒泉子?長憶錢塘》上闋云:“長憶錢塘,不是人寰是天上。萬家掩映翠微間,處處水潺潺。”盛贊了南宋臨安和西湖之美。而宋仁宗趙禎《賜梅摯知杭州》詩中曰:“地有湖山美,東南第一州”。宋代詞人柳永曾這樣詠嘆江南景致,“東南形勝,三吳都會,錢塘自古繁華。煙柳畫橋,風簾翠幕,參差十萬人家。云樹繞堤沙。怒濤卷霜雪,天塹無崖。市列珠璣,戶盈羅綺、競豪奢。重湖疊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釣叟蓮娃。千騎擁高牙。乘醉聽簫鼓,吟賞煙霞。異日圖將好景,歸去鳳池夸。”元代詩人楊維楨云:“西子湖頭春色濃,望湖樓下水如空。柳條千樹僧眼碧,桃花一株人面紅。”詠嘆了西子湖畔的美景。元末明初詩人凌云翰有詩云:“家住錢塘西子湖,釣竿幾度拂珊瑚。扁舟載月歸來晚,不覺全身入畫中。”元代女真族人奧敦周卿有小令《蟾宮曲》之二云:“西湖煙水茫茫,百頃風潭,十里荷香;宜雨宜晴,宜西施淡抹濃妝。尾尾相銜畫舫……”。
集以上詩句所描繪出的江南美妙景致,江南不愧為“夢里水鄉(xiāng)”“人間天堂”。
(二)“水鄉(xiāng)澤國”之江南服飾風格
江南城鎮(zhèn),大多居于平原水鄉(xiāng),(宋)孫覿有詩云:“數間茅屋水邊村,楊柳依依綠映門”。因水鄉(xiāng)特色,吳越先民自古“善于用舟”。位于蕭山的跨湖橋遺址 出土了距今8000-7000年,殘長為5.6米的獨木舟遺存,該獨木舟可謂中國、乃至世界上最為古老。越王句踐語“以舟為車,以楫為馬”,吳王夫差開鑿邗溝。這些最初均為軍事考慮和需求,但卻為后世江南水環(huán)境文化及農業(yè)生產效率的提升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尤其使稻作、農桑、手工業(yè)生產受益。
江南水鄉(xiāng)普遍河湖縱橫羅列,江南民眾多臨河依水而居,形成了枕水而眠的水上人家如畫般的景致。(唐)白居易詩云:“東西南北橋相望”,“處處樓前飄吹管,家家門前泊舟航”;(唐)杜荀鶴詩云“君到姑蘇見,人家盡枕河,古宮閑地少,水港小橋多”。可見江南水鄉(xiāng)安逸溫馨的生活意境。(唐)杜荀鶴《送人游吳》詩云:“君到姑蘇見,人家盡枕河。古宮閑地少,水港小橋多。夜市賣菱藕,春船載綺羅。遙知未眠月,鄉(xiāng)思在漁歌。”乾隆《蘇州府志》載:“吳地古稱澤國,其水西自太湖,東入于海。酈道元云:東南地卑,萬流所湊,濤湖泛決,觸地成川,枝津交渠,故川舊瀆難以取悉信矣。”
江南典型古街景致(嘉興月河街),劉文2012年11月攝影
蘇州甪直古鎮(zhèn)(絲綢服飾街),劉文2015年11月攝影
江南水鄉(xiāng)的水具有平和、委婉、清靜、足己自盈的特點,這使得生活在這一地域的人們受到性格上的熏陶,做人恬淡、自適、內斂、低調。而服飾是文化的載體,也迎合生態(tài)環(huán)境,形成了獨特的水鄉(xiāng)服飾風格。
江南的服飾風格如同其景致般迷人,且別具風格。受水鄉(xiāng)特色影響,古吳越人“斷發(fā)文身”,且梳有發(fā)髻。從諸多出土文物及豐厚的文獻記載可見江南歷代服飾及佩飾均能體現(xiàn)地方審美情趣及服用功能性要求,其中,在江南水鄉(xiāng)民間最具代表性的為體現(xiàn)稻作生產,且具有濃郁水鄉(xiāng)氣息的“荊釵布裙”。
而在顏色、款式等服飾語言上,江南民眾普遍認同淡雅清秀風格,區(qū)別于北方的高純度色調。這不能不說與江南水鄉(xiāng)“小橋流水人家”的文化意境無關。可以說是相輔相成的區(qū)域審美特征體現(xiàn)。
據考古發(fā)掘及《史記?越世家》載:“夫剪發(fā)文身,錯臂左衽。甌越之民也”。說明吳越人的衣襟是“左衽”,而非中原人的“右衽”。服裝款式為短衣緊身,袖口狹窄,腰間扎系絲帶或短裙區(qū)別于中原的峨冠博帶,寬袍廣袖。
體現(xiàn)江南服飾的詩篇如同江南景致一般令人如癡如醉,最具代表性的當屬白居易的《繚綾》,詩云:“……應似天臺山上明月前,四十五尺瀑布泉。中有文章又奇絕,地鋪白煙花簇雪……織為云外秋雁行,染作江南春水色。”
作者詳盡描述了江南紡紗、織錦、染色的精美絕倫,也反映了江南服飾所特有的風格。亦通過服飾面料體現(xiàn)了時代的輝煌及江南地域的富庶。
李白的《越女詞五首》生動描繪了吳越男女的服飾形象和性格特征。也非常具有代表性。其一云:“長干吳兒女,眉目艷新月。屐上足如霜,不著鴉頭襪。” 其二云:“吳兒多白皙,好為蕩舟劇。賣眼擲春心,折花調行客。”其三云:“耶溪采蓮女,見客棹歌回。笑入荷花去,佯羞不出來。”其四云:“東陽素足女,會稽素舸郎。相看月未墮,白地斷肝腸。”其五云:“鏡湖水如月,耶溪女如雪。新妝蕩新波,光景兩奇絕。”在這五首詞中,作者格外強調吳越兒女皮膚的白皙,除其一“足如霜”外,還有其二:“吳兒多白皙”,其四:“東陽素足女”,其五:“耶溪女如雪”。寥寥幾筆勾勒出特征鮮明的吳越兒女的美貌,同時也凸顯了江南獨特的水鄉(xiāng)特點和優(yōu)越的氣候條件。
絕世美女西施的服飾形象影響了江南女子的著裝及審美。吳越之爭,刀光劍影之下,更加凸顯了西施的溫婉及柔美。西施的美不僅限于外表,更是給吳越之地增添了睿智和韜略的文化色彩。西施溪邊浣紗圖被歷代畫家勾勒描繪,其絲綢深衣輕薄而飄逸,成為江南女子著裝風格、氣質風度的代表。西施的勞作形象也充分體現(xiàn)了江南女子繅絲、織綢、制衣的智慧。北宋著名文學家、書畫家、詩人、詞人蘇東坡有詩《飲湖上初晴后雨》云:“水光瀲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此詩以西施之美喻江南景致之美,影響深遠。
縱觀江南服飾歷史,水韻、蠶桑、絲綢、織錦、緙絲、蘇繡、海派旗袍、藍印花布等符號已經鎖定了江南服飾的風格,拙樸靈秀、輕柔飄逸、精致細膩。
著藍印花布服飾的江南蠶娘 ,李渭鈁攝影
劉文(1976—),吉林通化人,嘉興學院副教授。嘉興市第六批新世紀專業(yè)技術帶頭人后備人才,主要從事江南服飾理論及服飾設計研究。主持浙江省哲學社會科學規(guī)劃重點、省社科聯(lián)科普重點及出版全額資助課題三項,立項高等院校紡織服裝類“十三五”部委級規(guī)劃教材《中國少數民族服飾文化鑒賞》,立項浙江省社科聯(lián)社科普及項目《吳越先秦紡織服飾文化》。主持市廳級課題多項,參與省部級課題多項。著作《嘉興蠶桑史》(榮獲嘉興市第十九屆社會科學優(yōu)秀成果一等獎),在國內外學術期刊上公開發(fā)表10余篇學術論文,參撰《服飾與競技》《服飾文化全覽》《禮服設計與立體造型》等。
序 /1
前言 /1
第一章 先秦——底蘊深厚 /1
第一節(jié) 吳越早期紡織雛形 /1
一、原始工藝 /1
二、葛麻織造 /5
三、植桑養(yǎng)蠶 /8
第二節(jié) 吳越先民膚齒裝飾 /14
一、斷發(fā)文身 /14
二、雕題黑齒 /19
三、吳越先民膚齒裝飾對國內外的影響 /21
第三節(jié) 吳越先民服飾品 /25
一、上古羽冠及頭飾 /26
二、上古吳越木屐及良渚古玉帶鉤 /33
三、串飾及玉鐲 /37
四、玉璜、玉玦、玉佩、玉墜、玉扳指 /44
第四節(jié) 影響后世的冕服制度 /55
一、首服 /55
二、主服 /55
三、足服 /57
第五節(jié) 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深衣與短褥 /58
一、 深衣 /58
二、 短褥 /58
第六節(jié) 吳越寶劍 /60
一、吳越人常佩寶劍于身 /60
二、吳越鑄劍的精湛技藝 /61
三、現(xiàn)藏吳越寶劍之賞析 /62
第二章 秦漢魏晉六朝——覆衣天下 /66
第一節(jié) 服飾政治及對外貿易 /66
一、 服飾制度——“重功利”而“輕倫理”的價值觀 /66
二、社會背景——從“地廣人稀”到“覆衣天下” /66
三、對外貿易——海上絲綢之路的開辟 /68
第二節(jié) 織錦刺繡——江南絲綢服飾之裝飾 /71
一、蠶桑業(yè)的興盛不衰 /71
二、吳地刺繡服飾的演進 /72
第三節(jié) 士人著裝——亂世冠巾雜的服飾形象 /76
一、適意快心的士人叛逆性服飾 /76
二、魏晉名士著衣特色內涵分析 /79
第四節(jié) 女子裝束——褒衣博帶之個性風格 /82
一、雜裾垂髾之深衣 /82
二、飄逸瀟灑之佩飾 /82
三、實用美觀之履飾 /83
四、奢侈富麗之首飾 /83
第三章 隋唐至宋元——雍容華貴 /85
第一節(jié) 絲綢業(yè)的繁榮及絲綢服飾的精彩絕倫 /85
一、江南運河的縱橫相聯(lián) /85
二、江南絲綢業(yè)蓬勃發(fā)展 /86
三、唐代女子金縷繡羅襦 /88
四、五代兩宋之秀潤玲瓏 /91
第二節(jié) 體現(xiàn)官階品級的袍與帶 /95
一、唐前袍與帶的階官品級 /95
二、宋元之際官員冠服制度 /95
三、宋末元初御仙花金帶飾 /96
第三節(jié) 唐代千姿百態(tài)的女子發(fā)式及面妝 /99
一、發(fā)式 /99
二、面妝 /99
第四節(jié) 江南水鄉(xiāng)的蓑衣 /102
一、材質與造型 /102
二、工藝與功能 /102
三、文化與意境 /103
第五節(jié) 南宋都城臨安的服飾經濟及服飾風貌 /105
一、浙西水運之發(fā)達 /105
二、絲業(yè)發(fā)展之繁盛 /106
三、中原文化之交融 /108
四、服飾亂常之現(xiàn)象 /108
第六節(jié) 藍印花布——樸素及含蓄的民間技藝 /112
一、工藝特色 /112
二、紋樣特色 /114
第四章 元明清——異彩紛呈 /117
第一節(jié) 服飾原料的突破 /117
一、“先棉”鼻祖黃道婆的“棉業(yè)革命” /117
二、名聲鵲起——輯里絲 /122
第二節(jié) 元明時期的服飾盛況 /125
一、繁盛服飾——“東南一都會” /125
二、豪奢之風——江南明中晚期市鎮(zhèn)奢服華飾 /130
三、明朝“機戶出資,機工出力”的資本主義生產關系萌芽 /133
第三節(jié) 清代織染及服飾的異彩紛呈 /135
一、寸錦寸金之特種衣料 /135
二、服飾流行及衣料發(fā)展 /150
三、從萬商云集的《姑蘇繁華圖》看江南服飾現(xiàn)象 /153
第四節(jié) 太平天國等級分明的服飾制度 /163
一、主服特征及制度 /164
二、冠履及佩飾特征及制度 /166
三、婦女服飾 /168
第五章 民國——中西交融 /169
第一節(jié) 政治背景與服飾技藝 /169
一、紡織及蠶桑業(yè)的繁盛與衰退 /170
二、西洋面料的涌入 /173
三、走向成熟的紅幫裁縫 /174
第二節(jié) 中西交融的多元化男裝 /183
一、剪辮運動 /183
二、中山裝的興起 /186
三、西裝的流行 /190
第三節(jié) 改裝換容的摩登都市女裝 /194
一、服飾陋習的廢棄及新生服飾的產生 /195
二、西風東漸的新生服飾現(xiàn)象及盛況 /198
三、海派旗袍的初創(chuàng)與發(fā)展 /207
第四節(jié) 移風易俗之婚禮服飾 /213
一、亦中亦西式 /213
二、男女皆西式 /215
附錄一 稻作農業(yè)經濟體現(xiàn)的“青蓮衫子藕荷裳” /217
一、 包頭巾及??頭 /218
二、 大襟拼接衫 /220
三、 百褶襡裙 /220
四、 襡腰頭(束腰) /221
五、 拼襠褲 /222
六、 胸兜(肚兜) /223
七、 小腿卷膀 /223
八、 百衲繡鞋 /224
附錄二 江南代表性地戲服飾 /225
一、昆山昆曲 /225
二、新昌調腔 /232
三、余姚姚劇 /237
四、紹興紹劇 /240
五、無錫錫劇 /245
六、江蘇淮劇 /248
七、嵊州越劇 /251
八、上海滬劇 /259
九、寧波甬劇 /265
主要參考文獻 /269
后記 /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