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與孽》是菲茨杰拉德創作生涯的第二部小說,也是一幅描述爵士時代東部精英們的浮世繪。小說帶有極強的自傳性,書中的主人公很大程度上與菲茨杰拉德和妻子澤爾達的關系相似。
安東尼派奇和格洛莉亞講究而拘謹遇上輕挑又浪漫,像是紅茶加巧克力的組合;他們追求奢侈華麗的上流生活,依憑上一輩的財富不事生產,終日紙醉金迷以致道德、經濟、健康不斷扭曲、淪落。《美與孽》是一面鏡子,映射出作者自傳性色彩;也對美國暴發戶的貪婪及紐約夜生活的揮霍、蒙蔽天賦的虛擲浪費,極盡令人刺目之嘲諷。
《美與孽》是菲茨杰拉德創作生涯的第二部小說,也是一幅描述爵士時代東部精英們的浮世繪。小說帶有極強的自傳性,書中的主人公很大程度上與菲茨杰拉德和妻子澤爾達的關系相似。
譯序
一
一九二一年,在處女作《人間天堂》一炮而紅之后的第二年,菲茨杰拉德趁熱打鐵,又開始創作新的長篇小說《美與孽》。這部小說先是在雜志上連載,然后于一九二二年出版了單行本。出版社投入不少資金進行了炒作,初印就印了兩萬本,后來又加印到了與《人間天堂》相同的五萬本。這一數字不僅在當時的美國意味著暢銷與成功,即便放到十三億人口的今日中國,對于一本純文學作品來說,依然是體面而令人鼓舞的。同年,好萊塢又拍攝了同名電影,因此,此書在當時絕對稱得上是出足了風頭。與此書相比,作者三年后傾注了不少心血寫就的《了不起的蓋茨比》就沒有那么幸運了,不僅在評論界的反響一般,銷量也讓人提不起精神來。時間轉眼過去了九十年,歷史的玩笑漸漸塵埃落定,這兩本書的命運出現了天翻地覆的改變。《了不起的蓋茨比》在美國人評選的二十世紀百部文學經典中高居第二,成了文學史上地位穩固的公認杰作,并被譯成多國文字,屢次被改編成電影電視,影響遍及全球。而《美與孽》呢,則已經鮮有人提及了。然而平心而論,《了不起的蓋茨比》如今崇高的地位固然是實至名歸,《美與孽》所遭受的冷落卻和當年引發的喧囂一樣,并不是其真正水準的反映。趨之若鶩與束之高閣,某種程度上都一樣是對一部作品真實價值的遮蔽。所幸的是,時間已經過去了九十年,九十年對于歷史的長河來說雖只是短短的一瞬,卻也足夠我們冷靜下來,對此書作出一番公正而又客觀的評價了。
二
《人間天堂》是作者的處女作。處女作大多是厚積薄發的結果,技巧上或許會有些稚嫩,但其情感上的爆發力卻往往是后來的所謂成熟之作所難以比擬的。《人間天堂》在這一點上也沒有例外,它在出版后贏得了批評界的一致好評,批評家門肯甚至認為這部小說是他當時讀到的最優秀的美國小說。《了不起的蓋茨比》是作者的巔峰之作,作者在此書中對象征等創作技巧的運用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并在完成了此書的創作之后稱自己已經具有了一種(藝術創造上)前所未有的巨大力量。《人間天堂》出版于1920年,《了不起的蓋茨比》雖出版于1925年,但開始構思于1922年,動筆于1923年。《美與孽》介于兩者之間,動筆于1921年,出版于1922年。由于三部書時間間隔很近,所以從創作力和技巧成熟的程度上來看,呈現出持續走高的態勢應該是正常的,至少沒有什么特別的理由會令這中間一部的水準明顯遜于前后兩部。從內容上來看,這三部作品都具有相當的自傳成分:《人間天堂》反映的是作者的大學生活,《美與孽》反映的是作者離開大學校園之后幾年里的生活,《了不起的蓋茨比》反映的是作者功成名就后在上流社會社交圈內的生活。《美與孽》雖然在對生活的洞察與批判上深度不及《了不起的蓋茨比》,但由于其所處的承上啟下、瞻前顧后的特殊階段,其由青澀向老辣轉變中的特殊視角,所以其在作者整個創作中的特殊地位是不言而喻的。再從作者的實際生活來看,寫作《美與孽》的這兩年堪稱菲茨杰拉德人生中最順利的一段時期,《人間天堂》的發表不僅令他名利雙收,抱得美人歸,過上了他向往的生活,還燃起了他在文學事業上大展抱負的勃勃雄心。相對而言,這幾年里他在創作上的心態是最好的。再往后,他包括《了不起的蓋茨比》在內的幾部長篇雖是心血之作,卻沒有引起文學圈的叫好,這對他多少會有一些打擊;他與賽爾達的奢華生活令他在經濟上的壓力越來越大,他開始為好萊塢改編劇本,還寫了不少急就章式的短篇小說,此外他的酗酒也越來越嚴重,這些都導致他從1920年代末期開始就走上了文學生涯的下坡路。雖然中國人有詩窮而后工的說法,但對于菲茨杰拉德這樣一個以對上流社會細致入微的觀察和鞭辟入里的批判為擅長的作家來說,經濟上的窘迫卻只可能導向創作靈感的枯竭。這些因素加在一起,都指向一個共同的結論《美與孽》不可能也不應該是作者水準最低或無足輕重的一部作品,它應當具備與《人間天堂》和《了不起的蓋茨比》足可等量齊觀的一些亮點。而實際上,它也的確具備了這樣的一些亮點。
三
首先,此書的文字非常漂亮,簡直當得上秀麗二字,不僅妙譬佳喻俯拾皆是,某些對生活充滿哲理的批評也顯現出與作者年齡頗不相稱的老辣。全書的風格是夾敘夾議的,敘述時作者白描功夫老到,文字簡潔而富有效率,無論是描寫戀人間患得患失的心態,描摹小夫妻日漸褪色的婚姻生活,還是狀寫世象百態,勾畫各色市井人物的可笑嘴臉,全都寫得入木三分,栩栩如生,令人感覺身臨其境,如在眼前;在針對各種社會現象和人情世故發表評論時,作者的語言時而帶著詩歌般豐沛的情感,如少年人一般敏感而熱烈,時而又帶著哲思的深邃,如老人般漠然而蒼涼。作者帶著文壇新人的那股闖勁與激情來對待文字,處處可見匠心,簡直不肯讓一句尋常之語落于紙上,不僅在當時給美國文壇吹來一股清新之風,即便在今天看來,其斐然的才情依舊從文字間向我們撲面而來,令我們感受得無比真切。其次,在這本書中作者就已經開始展現了其令眾多批評家著迷的一個特點,那就是主題的兩重性。小說主要講述了千萬富翁的孫子安東尼派奇在大學畢業后近十年中的生活,他先是與美貌女子格洛莉亞相戀、結婚,接著由于生活放蕩而被祖父剝奪了繼承權,正當夫妻倆的生活日益潦倒,行將崩潰時,卻又傳來了遺產繼承權官司勝訴的消息,兩人咸魚翻身,又開始了新的生活。小說不僅對安東尼和格洛莉亞奢侈放縱的生活進行了道德批判,也對當時的社會現實進行了細致的描摹。小說的妙處在于,其道德批判的主題展開得并沒有太露痕跡,絕非那種膚淺拙劣的主題先行,而是把個人的性格缺陷與整個社會浮夸喧囂的時弊有機地交織到了一起,讀者看到的只是主人公呈現于社會大背景中的人性掙扎,因此能夠同情和理解他們的無奈,有時還不免被他們身上玩世不恭的唯美者特質所打動。換言之,作者既沒有因為道德批判的主題而扭曲了對社會現實的客觀描摹,也沒有因為受控于對社會現實的描摹而削弱批判的能力,反倒是在恰到好處地保持兩者平衡的基礎上使兩者相得益彰,同時提高了層次。對于生活,菲茨杰拉德既是置身其中的近距離觀察者,又是凌駕其上的清醒批判者,能夠完美地同時保有這兩種身份正是他的過人之處。第三,本書還有一個相對隱蔽的主題,而在這個主題的開掘上,作者也展現了不凡的功力,這便是對工作價值的評估。書中圍繞安東尼該不該工作的矛盾幾乎貫穿了始終,要求安東尼工作的壓力先是來自于他的祖父,然后來自格洛莉亞,最后是來自于以繆麗爾為代表的他的朋友們,或者說以他們為代表的社會大眾。安東尼選擇不工作絕不是好逸惡勞那么簡單,從他的思想中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王爾德和他所代表的唯美主義思想的影響。在唯美主義者看來,找一份正經工作,過自食其力的生活并不是人生的要務,最要緊的是超越庸常的現實,追求真正有價值的食物,過創造性的、審美的生活。安東尼之所以不工作,是他不認可那些人們希望他從事的工作所代表的價值。書中幾次用竭盡諷刺的筆法描寫了安東尼在找工作時遭遇的尷尬,淋漓盡致地展現了這些工作與他個人氣質之間的巨大抵牾。從本質上來看,安東尼的家世出身和他所受的教育,使他成了一個精神貴族。在美國這樣崇尚實干的文化環境中,他雖然不會像英國的貴族們那樣公然認為工作是一件丟人的事情,但他的經濟條件至少使他有條件在這一問題上展開唯美主義的思考與抉擇。作者對這一點其實是表示了一定程度贊許的,這從全書結尾時安東尼那句我沒有放棄,我熬過來了之中可以見到一點端倪。書中有著明確事業追求、以勤奮工作而自詡的人物有兩個,一個是安東尼的祖父,另一個是他的朋友迪克,前者醉心于有悖人性的社會改革,后者沉溺于炮制文字垃圾,兩人都遭到了作者的諷刺。由此可見,菲茨杰拉德在對這一主題的處理上同樣很好地保持了平衡,沒有給出簡單而又膚淺的評判。第四,作者在不少地方都展現了寫作技巧上的新穎。小說的主人公展現了反英雄的特質,無論是安東尼還是格洛莉亞,他們身上的缺陷都非常明顯,安東尼懦弱猶疑,尚空談而缺乏行動力,格洛莉亞則自私自戀,耽于享樂,做事不計后果,但即便如此,他們的行為和身邊那些正常的大多數人相比,不僅能夠令人理解和同情,某些時候甚至還有高人一籌的閃光之處。反英雄雖然不是菲茨杰拉德的首創,但他在將反英雄樣式的主人公塑造得真實飽滿方面的確是別具一功的。安東尼和格洛莉亞雖然和作者不久后創造的經典反英雄蓋茨比相比還有一段距離,但從這兩個人物身上復雜多變的性格和他們在讀者心目中激發起的那種愛恨交加的情感,我們已經可以找到蓋茨比的影子了。此外,作者在寫作中巧妙地雜糅了戲劇、傳奇故事等其他文體元素,恰到好處地凸顯了所需的藝術效果,給人以新鮮奇妙的藝術享受。拼貼手法后來在后現代寫作中得到了大規模的使用,由此看來,作者在書中的嘗試絕對算得上是先驅了。書中還局部性地用到了意識流和象征手法,這些技巧雖不是作者的獨創,但我們從中可以看到作者在勇于嘗試新的表現形式中所反映出來的藝術追求。綜上所述,《美與孽》在創作上具備很多亮點,它不僅延續了《人間天堂》的較高的文學水準,更是在主題、人物和技巧等諸多方面為杰作《了不起的蓋茨比》作好了準備,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四
最后再來說幾句自己翻譯此書的感受。翻譯此書可算是譯者十幾年翻譯生涯中最愉快的一次經歷了。之所以愉快,是因為菲茨杰拉德是我的最愛之一,我的碩士畢業論文就是寫的菲茨杰拉德,不過當時只研究了他的《人間天堂》、《了不起的蓋茨比》和《夜色溫柔》三部作品,對《美與孽》并沒有給予足夠的關注。投身文學翻譯之后,一直希望有機會能翻譯(或重譯)自己喜愛的作家的作品。這次有幸能受譯文社之托翻譯菲茨杰拉德的《美與孽》,對于我來說簡直有夢想實現的意義,我所感受到的喜悅絕對不亞于粉絲見到了自己崇拜的歌星。翻譯是最好的理解與溝通,一部書翻下來,我宛如與菲茨杰拉德進行了一場超越時空的談話,心智上得到了極大的享受與提升。菲茨杰拉德的這部書,如果只滿足于把故事翻出來,讓讀者能看懂,并不是一件太難的事情,但如果要把作者靈動的語言和灑脫的才情忠實地還原出來,則對譯者有很高的要求。我在翻譯的過程中特別注意了以下幾點。第一,注意把作者語言的豐富多樣性給表現出來。作者對自己的語言很講究,不僅運用了大量的詞匯,創造了許多新的比喻和動詞的新用法,不時用上一些雙關,還非常注重文字的整體音韻和節奏,使得很多段落讀起來流暢上口,有著絲綢般的柔滑感覺。對此,我盡力調動中文資源,力求把這些特點反映出來,有些實在無法展現的地方也加以了注釋說明。翻譯過程中,經常會為了一詞一句而推敲許久,為的就是能把我喜愛的作家淋漓盡致地展現在讀者們的面前,不要讓他的才華在我的譯筆中打下太多的折扣。第二,注意把作者的幽默與諷刺口吻給表現出來。菲茨杰拉德具有非常良好的幽默感,在寫人狀物時,或尖酸刻薄,或諷刺夸張,或指桑罵槐,或善意揶揄,都脫不了一層淡淡的幽默逗趣的基調,如果不能把這層淡淡的東西表現出來,譯文就會大為失色。對此,我只能說是盡力了,至于具體的表現效果,則要靠廣大讀者來給予評判了。第三,注意把作者的思想深度給表現出來。菲茨杰拉德的思想深度往往是被人低估的。讀研究生的時候,有不少同學覺得菲茨杰拉德的作品好懂而選擇他作為自己的研究對象,在老師中似乎也有這樣的印象。但我在細讀了菲茨杰拉德的作品之后,覺得好懂只是一個具有欺騙性的表象,其中還有大量沒有被人發掘出來的東西。像菲茨杰拉德這樣既親身感受奢靡的上流社會生活,又能在筆下保持清醒的批評態度的人在整個文學史上都是寥寥可數的,越讀他的作品,我就越是被他身上濃濃的唯美主義者和精神貴族的氣質所吸引。在這樣的認識的基礎上,我在翻譯時總是盡量把功課做足,力爭對他的思想給予充分的認識與理解,并用客觀、準確的筆調加以表現,使其作品的藝術感染力最大化。如果各位讀者看了這部譯作之后,從中獲得了美的享受,對菲茨杰拉德有了更為深刻全面的了解,對他的作品建立起了客觀公允的評價,那么我在翻譯中所投入的時間和精力就沒有白費,我將為此而感到欣慰。
吳 剛二〇一一年五月
菲茨杰拉德是著名美國小說家。從1920年開始創作,以《人間天堂》一舉成名。他的小說生動地反映了20年代美國夢的 破滅,展示了大蕭條時期美國上層社會荒原時代的精神面貌。直到1940年去世時,仍在創作作品《最后的大亨》,在他有限的創作生涯里,推出了包括《人 間天堂》《了不起的蓋茨比》《夜色溫柔》等多部長篇小說和150多部短篇小說。
第一部第一章 安東尼派奇第二章 塞壬的肖像第三章 吻之鑒賞家
第二部第一章 閃亮時刻第二章 研討會第三章 斷裂的琵琶
第三部第一章 事關文明第二章 一件關于美學的事情第三章 沒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