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席慕容的經典散文集,記錄了作者對愛情、鄉愁、人生、藝術等的感悟和思考,讓每一顆流浪的心都能夠停留下來,安心地去生活,安心地去愛與被愛。
她的文字就像清澈的溪流、藩籬邊的小花,輕靈、靜謐、淡雅、剔透而又親切、平實,飽含著對生命的摯愛真情;她的思想又像浩瀚的大海,從中散發出的關于生命、關于美、關于藝術的思考,平和、寬容、博大而又深沉,影響了整整一代人的成長歷程。
本書由席慕蓉親繪插圖、親寫序詩,親自審校完成,傾情呈現*美品讀珍藏本。
★席慕蓉親繪插圖、親寫序詩,精美插圖珍藏本。 ★世事都如浮光掠影,席慕蓉輕盈的字句總能帶來溫暖的感動和前行的希望。★淡雅的文字飽含對生命的摯愛真情,浩瀚的思想,影響了整整一代人的生命歷程。席慕蓉散文·槭樹下的家:席慕蓉親繪插圖、親寫序詩,插圖珍藏本。讓流浪的心能夠停留下來,安心地去生活,安心地去愛與被愛。附贈槭樹藏書票。
席慕蓉,祖籍蒙古,生于四川,童年在香港度過,成長于臺灣。于臺灣師范大學美術系畢業后,赴歐深造。1966年以**名的成績畢業于比利時布魯塞爾皇家藝術學院。在國內外舉辦個展多次,曾獲比利時皇家金牌獎、布魯塞爾市政府金牌獎、歐洲美協兩項銅牌獎、金鼎獎**作詞及中興文藝獎章新詩獎等。擔任臺灣新竹師范學院教授多年,現為專業畫家。
著作有詩集、散文集、畫冊及選本等五十余種,讀者遍及海內外。近十年來,潛心探索蒙古文化,以原鄉為創作主題。現為內蒙古大學、寧夏大學、南開大學、呼倫貝爾學院、呼和浩特民族學院等校的名譽(或客座)教授,內蒙古博物館榮譽館員,鄂溫克族及鄂倫春族的榮譽公民。詩作被譯為多國文字,在蒙古國、美國及日本均有單行本出版發行。
篇〓一?1
謙卑的心?3
母親*尊貴?4
窗前的青春?5
白色山茶花?6
幸福?7
理想?8
明鏡?9
歲月?10
再會?11
我的苦悶?12
哭泣的女孩?14
夜校生?16
春回?18
生日卡片?20
夫妻?22
母子?24
同學?25
同胞?27
篇〓二?29
回顧所來徑?31
我的選擇?33
孤獨的行路者?34
嚴父?35
貝殼?36
荷葉?37
馬櫻丹?38
雞蛋花?40
十字路口?42
臺灣百合?43
爭奪?44
梔子花?46
唯美?47
篇〓三?49
桐花?51
眠月站?54
飛翔?57
獨白?59
鏡里與鏡外?61
給我一個島?63
天真純樸的心?65
書與時光
——寫給棟棟?67
孤獨的樹?69
此刻?71
我的抗議?73
寒夜?75
開端?77
霧里?79
篇〓四?83
回音?85
軀殼?87
意象的暗記?89
昨日?91
“古典主義”?93
山芙蓉?95
綠水?天祥?97
山草小住?100
本分?102
驛站?104
無題?106
此生?此世?此時?108
昔時?110
篇〓五?113
成見?115
生命的訊息?117
傷痕?120
窗前?123
**??125
詩教?127
詩人啊!詩人!之一?129
詩人啊!詩人!之二?131
待遇?133
篇〓六?135
霧布之一?137
霧布之二?139
霧布之三?141
霧布之四?143
霧布之五?145
恍如一夢
——給隱地?147
蝶翅?149
透明的哀傷?150
河流與歌?151
泰姬瑪哈?153
面貌?155
荷田手記之一?156
荷田手記之二?157
篇〓七?159
暑假?暑假?161
“扎須客”俱樂部?162
寫生?164
圓夢?165
昨日?166
?!?167
騙婚記?168
妝臺?169
魔手?170
舊事?171
海洋?172
默契?173
虛幻的柵欄?174
琴音?175
徒然草?176
篇〓八?177
常玉?179
論席慕蓉?181
詩與詩人?183
傅先生?185
傅太太?187
芳香盈路?189
睡蓮?191
山櫻?193
等待中的歲月?196
山火?198
山中日課?201
火種?203
花之音?205
三句話?207
說創作之一?209
說創作之二?211
美術課?213
“品味”兩則?215
美術教育?217
*后的一筆?219
篇〓九?223
畫幅之外的?225
寫給生命?229
婦人之見?235
瑪利亞?241
老伊凡?245
阿克賽?249
童心與童畫?252
蓮池?255
矛盾篇?261
永遠的誘惑?265
孤獨的行路者
生命原來并沒有特定的形象,也沒有固定的居所,更沒有他們所說的非遵循不可的規則的。
藝術品也是這樣。
規則只是為膽怯與懶惰的行路者而設立的,因為,沿著路標的指示走下去,他們雖然不一定能夠找到生命的真相,卻總是可以含糊地說出一些理由來。
那些理由,那些像綱目一樣的理由使人容易聚合成群,容易產生一種自滿的安全感。
但是,當山風襲來,當山風從群峰間呼嘯而來的時候,只有那孤獨的行路者才能感覺到那種生命里*強烈的震撼吧?
在面對著生命的真相時,他一生的寂寞想必在剎那間都能獲得補償,再長再遠的跋涉也是值得的。
荷葉
后院有六缸荷,整個夏天此起彼落開得轟轟烈烈,我只要有空,總是會去院子里站一站,沒時間寫生的話,聞一聞花葉的香氣也是好事。
雖說是種在缸里,但因為緊貼著土地,荷花荷葉仍然長得很好。有些葉片長得又肥又大,亭亭而起,比我都高了許多。
我有一個發現,在這些荷葉間,要出水面到某一個高度才肯打開的葉子才能多吸收陽光,才是好葉子。
那些在很小的時候就打開了的葉子,實在令人心疼。顏色原來是嫩綠的,但是在低矮的角落得不到陽光的命運之下,終于逐漸變得蒼黃。細細弱弱的根株和葉片,與另外那些長得高大健壯粗厚肥潤的葉子相比較,像是侏儒又像是浮萍,甚至還不如浮萍的青翠。
忽然感覺到,在人生的境界里,恐怕也會有這種相差吧。
太早的炫耀、太急切的追求,雖然可以在眼前給我們一種陶醉的幻境,但是,沒有根柢的陶醉畢竟也只能是短促的幻境而已。
怎么樣才能知道?哪一個時刻才是我應該盡量舒展我一生懷抱的時刻呢?怎么樣才能感覺到那極高極高處陽光的呼喚呢?
那極高極高處的陽光啊!
唯美
我不太喜歡別人說我是一個“唯美主義者”。
因為,在一般人對“唯美”的解釋里,通常會帶有一種逃避的意味。好像是如果有一個人常常只憑幻想來創作,或者他創作的東西與現實太不相合。我們在要原諒他的時候,就會替他找一些借口,譬如說他是個“唯美主義者”等等。
而我一直覺得,真正的唯美應該是從自然與真實出發,從生活里去尋找和發現一切美的經驗,這樣的唯美才是比較健康的。因為,這樣的努力是一種自助,而不是一種自欺。
就是說,我們面對現實,并不逃避。我們知道一切的事相都是流變而且無法持久的,可是,我們要在這些零亂與流變的事相之下,找出那*純真的一點東西,并且努力地把它們挑出來,留下來,記起來。
這樣,就算世間所有的事物都逐漸地改變或者消失了,不管是我自己本身,或者是那些與我相對的物象,就算我們都在往逐漸改變與逐漸消失的路上走去了;但是,在這世間,畢竟有一些東西是不會改變、不會消失的。那些東西,那些無法很精確地描繪出來、無法給它一個很確切的名字的東西,就是一種永遠的美、永遠的希望、永遠的信心,也就是我們生命存在與延續**的意義。
這也就是為什么,在九百年后,我們重讀蘇軾月夜泛舟的那一篇文章時,會有一種悵然而又美麗的心情的原因了。
我們明明知道那已是九百年前的事了,明明知道這中間有多少事物都永不會重回的了,可是卻又感覺到那夜月色與今夜的并沒有絲毫差別,那夜的贊嘆與我們今夜的贊嘆也沒有絲毫差別;時光是飛馳而過了,然而,美的經驗卻從蘇軾的心里,重新再完完整整地進入了我們的心中,并且久久不肯消逝。
這樣的唯美,才是真正的唯美,也是我心向往之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