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派中醫陸氏針灸》共分為三個部分,上篇歷史回眸主要講述陸氏針灸的緣起、傳承與發展、流派影響以及陸氏針灸代表人物事略;中篇學術與臨床,從學術思想、臨床經驗、優勢病種、適宜技術、用藥特色與驗方、經典醫案醫話等方面系統總結陸氏針灸的理論、診治經驗、用藥及技術特色;下篇介紹陸氏針灸流派發展的現狀與創新,并收錄傳承團隊的跟師學習心得、陸氏針灸傳人譜、陸氏針灸大事記等內容。
適讀人群 :廣大讀者 陸氏針灸是上海市15家流派基地之一,歷史悠久,是滬上有名的針灸流派。陸瘦燕被業界譽為“針灸大王”,是我國現代較為著名的針灸大家,其與夫人朱汝功一同為針灸界之泰斗級人物,為世人所熟知和景仰。他們共同創立的“陸氏針灸”流派理論與臨床實踐在學術界影響廣泛,為當代針灸經絡從業人員經常學習和應用。2009年6月,“陸氏針灸療法”被評為上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2011年5月又被列入國家的級別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海派中醫流派傳承工程,開創了全國中醫學術流派傳承的新起點,為全國地域性流派傳承研究提供了可供借鑒的思路和實踐經驗。
“海派中醫流派傳承系列”叢書編寫工作是對海派中醫流派傳承工程階段性建設成果的系統梳理和總結凝練,將全方位展示各流派的歷史文化、傳承脈絡、學術思想、臨證經驗、特色技術、醫德醫風、當代發展,力求體現海派中醫流派的鮮明特質和深厚內涵,為中醫藥學術傳承、文化弘揚、臨證實踐提供綜合的具有系統性、創新性的史料和學術資料。當然,這一工作只是落實流派傳承創新各項舉措的第一步,海派中醫流派的傳承發展內涵豐富,需不斷加以完善和提高,是一個漫長而艱巨的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同道們齊心協力、長期關注,各方也需不斷扶持投入,還要與當代的中醫藥教育、人才培養、臨床實踐、文化宣傳、傳承模式創新緊密結合。中醫藥流派傳承必須要跨越以往單一的家族傳承、師徒授受模式,邁向更加廣闊的發展領域。在新的時代背景下,這些都需要我們有更加深入的思考、科學的規劃,一步步地向前推進。
本叢書的編寫得到了叢書編委會各專家的鼎力支持,同時也凝聚了各分冊作者的辛勤汗水、聰明才智和歷史使命,在此對他們致以深深的謝意!由于時間倉促,叢書有疏漏和不妥之處在所難免,還請各位同道、讀者批評指正,以便再版時修訂完善。
陸焱垚,陸瘦燕之女,上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陸氏針灸療法”代表性傳承人,曾任上海中醫藥大學上海中醫學院針推系經絡教研室主任,刺灸治療教研室主任、刺法灸法教研室主任,阿曼蘇丹國“馬斯克特中醫中心”中醫針灸專家,全國高等中醫院校針灸教育研究會秘書長,德國“不萊梅紅十字會中醫研究所”中醫針灸專家,致力于陸氏針灸流派的傳承與研究。我社“陸瘦燕朱汝功針灸集成”叢書作者。
裴建,龍華醫院針灸科主任,陸氏針灸流派基地項目組負責人。
施征,上海市針灸經絡研究所副所長。
第一章歷史傳承 / 2
第一節緣起 / 2
第二節傳承與發展 / 7
第三節流派影響 / 11
第二章人物事略 / 14
第一節代表性人物傳略 / 14
第二節人物故事 / 31
第三節主要傳承人簡介 / 42
中篇
學術與臨床
第三章學術思想 / 58
第一節創立“經脈元氣說” / 58
第二節全面切診,重視腎氣、胃氣之虛實 / 61
第三節識別標本,權衡緩急 / 65
第四節喜用毫針,重視手法 / 68
第五節針灸并重,內外合治 / 74
第六節提倡溫針、伏針、伏灸 / 80
第四章臨床經驗 / 83
第一節遠道刺的臨床應用與體會 / 83
第二節哮喘的針灸治療 / 87
第三節怔忡的針灸治療(附驚恐) / 89
附: 驚和恐的證治 / 93
第四節痹病的針灸治療 / 94
第五節痿證(痿)的針灸治療 / 106
第六節腰痛的針灸治療 / 110
第七節目疾的針灸治療 / 115
第八節對麻風病的認識和治療 / 121
第九節針灸治療面癱的初步觀察 / 125
第十節灸療小兒偏墜癥15例的療效觀察 / 132
第十一節針灸治療乳糜尿30例的初步臨床總結與遠期療效觀察 / 135
第十二節針灸結合中藥治療食管癌、胃癌臨床及免疫指標初步觀察 / 145
第五章優勢病種及相關適宜技術與特色 / 150
第一節陸氏針灸治療中風病 / 150
第二節陸氏針灸治療頸椎病 / 159
第三節陸氏針灸治療痛經病 / 165
第四節陸氏針灸治療腰腿痛病 / 169
第六章經典醫案與醫話 / 181
第一節陸瘦燕經典醫案 / 181
第二節朱汝功經典醫案 / 222
第三節醫話 / 271
下篇
現狀與創新
第七章流派發展現狀與創新 / 298
第八章薪火承傳,繼往開來 / 327
附篇
流派速覽
附一“陸氏針灸”傳承譜系 / 334
附二大事記 / 338
附三重要論著索引 / 343
陸瘦燕、朱汝功主要著作 / 343
陸瘦燕發表的主要論文 / 344
朱汝功發表的主要論文 / 345
被針灸專著收載的相關陸氏針灸流派論文 / 346
參考文獻 / 3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