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社會學博士的時候,曾經修過一門叫“家庭與婚姻”的課,修課之前,很有些不以為然:每個人都有家庭,到了一定的年齡,婚姻自然來了,家庭與婚姻應該是一件無師自通的事吧。再說了,我念社會學是想對社會的大勢有所把握,對社會學的研究方法有所掌握,家庭和婚姻無非是講些家長里短的事,修這門課也就是混幾個學分罷了。
修完這門課,我對家庭與婚姻產生了不同的認識。不錯,家庭與婚姻講的都是些家長里短的事,但是,我沒想到的是,這些家長里短的事居然包括了這么豐富的內容:婚前的愛情和約會、伴侶的選擇和溝通,婚后的家庭角色和兩性關系、孩子的培養和教育、工作和家庭角色的平衡,家庭的各種可能形式和家庭的社會功能,家庭內可能發生的婚姻破裂,單親家庭和再婚問題,等等,林林總總,不下幾十個方面,說它牽涉的內容涵蓋了我們社會生活的絕大部分也不為過。
我從小就喜歡文學,細想了一下,我們閱讀過的很多文學名著實際上也和婚姻與家庭密不可分,托爾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如此,易卜生的《玩偶之家》如此,曹雪芹的《紅樓夢》也是如此,這份名著的名單可以拉得很長很長。更何況,家庭與婚姻還總是處于動態之中,從個人的角度來說,家庭有它的分合離聚;
從社會的角度來說,家庭有它的演變歷史。別的不說,從幾世同堂的大家庭到一對夫妻帶著孩子的核心家庭、從單一形式的婚姻到同居的興起、從以單次婚姻家庭為主流到單親家庭和再婚家庭共存,家庭的形式和結構發生了多么巨大的變化啊!
由此,我決定專門寫一本書討論一下婚姻與家庭的問題。我在美國大學里當了20多年的教書匠,在美國專業期刊上發表了一些婚姻與家庭的研究性文章,也常常給各類專業期刊擔任審稿人,目前是美國《家庭問題雜志》(JournalofFamilyIssues)的副主編,我想,從我的專業背景來寫這樣一本書應該還是合適的。本書共60篇文章,分4個章節。從書的整體編排來說,這60篇文章是互有關聯的,而從每篇文章本身來說,這60篇文章又是獨立成篇的。這樣做的最大好處是:不管讀者是從書的第一篇開始讀起,還是隨意參照目錄翻到某一篇感興趣的文章,都可以隨時隨地開始。
這本書和傳統的關于婚姻和家庭的學術著作在內容方面頗有不同。第一,學術性書籍把婚姻與家庭看作是社會的主要組成部分,側重點往往在于婚姻與家庭的社會性和社會功能,讀者很難把自身的婚姻與家庭的情況和書上所介紹的情況相聯系,而這本書在兼顧婚姻與家庭的社會性和社會功能的同時,把重點放到了婚姻與家庭和讀者的直接關聯上面。比如《我們怎樣擇偶》《我能找到什么樣的配偶》《怎樣才能找好另一半》《找懂我的人還是我懂的人》《選林黛玉還是薛寶釵》《父母的擇偶觀有道理嗎》,這些文章都與擇偶有關。在介紹相關擇偶理論的同時,我把重點放到了擇偶的實際操作性上,讀者可以把自己的擇偶標準和方法與這些文章直接聯系起來。從這個意義上說,這本書與傳統的學術書籍相比很接地氣。第二,學術書籍是對婚姻與家庭的相關問題做一個比較系統的介紹,而這本書在介紹了相關的背景知識以后,主要側重于對這些問題的討論。比如《外遇為什么會發生》《性解放導致了婚外情嗎》《配偶出軌怎么辦》《紅顏知己離情人有多遠》《婚姻的殺手潛伏在哪里》《我會加入離婚隊伍嗎》,這些文章都和外遇現象有關。在這些文章中,我有意識地引導讀者去思考,從而得出比較符合實際的結論。
這本書和市面上其他關于婚姻和家庭的通俗讀物也頗有不同。我見過或讀過的一些婚姻與家庭的書籍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書中不乏大量的例證,但是,在理論和研究成果方面介紹不多。理論能夠提供給我們高屋建瓴所需的高度,而相關的研究成果能夠幫助我們把握婚姻與家庭方面的趨勢。因而,在這本書中,我盡可能地著重介紹一些國內外的經典理論和研究。比如《我的婚姻屬于哪一類》《為什么完美的婚姻不多見》《我走到了婚姻的哪一站》,這類文章就是基于相關的理論和研究成果展開討論的。
在絕大多數國家里,通過婚姻而建立的家庭占據了家庭的大多數。在我國,90%以上的人一輩子會有一次婚姻經歷,他們一生中至少有一半的時間是和父母、婚姻伴侶或子女一起度過的。因此,婚姻與家庭是一個和我們大多數人都息息相關的現實存在。不管讀者是單身,是在擇偶求偶的過程中,還是業已成家立業,相信都能從這本書中找到一些感興趣的文章,接觸到一些自己原先不熟悉的知識,為自己對婚姻和家庭的理解增加一些新的角度。這也正是我寫這本書的初衷所在。
唐盛明,1978年就讀于華東師范大學英語系,先后獲英語專業學士學位、英美文學專業碩士學位。1988年赴美留學,1992年獲社會學博士學位。現為美國西伊利諾伊大學社會學系教授、終身教授、全美社會學家協會會員、全美數學家協會會員、美國《家庭問題雜志》副主編。履歷連續多年刊載于《全美名人錄》與《世界名人錄》中。曾在美國《社會科學雜志》《心理學雜志》《青少年雜志》《普通教育雜志》等專業刊物發表學術論文數十篇,并受邀擔任美國多家社會科學雜志的審稿人。在國內出版了《實用社會科學研究方法》《社會科學研究方法新解》《品嘗思想》《象牙塔外的社會學》《看紙牌屋,成英語通》等書。
孩子重要還是配偶重要
和美國大學的同事們聊天,曾經問過一個問題:你們認為孩子重要還是配偶重要?我的好幾個同事立馬回答:都重要啊。但是,當我堅持要他們給出一個優先重要的人選時,他們最后都選擇了配偶。在中國也和朋友聊起過這個問題,有趣的是,大多數人會說:我們的精力、時間和金錢都花在了孩子身上,大概是孩子更重要一些吧。
孩子重要還是配偶重要,很多人可能從來沒有想過這個問題,但在婚姻生活中這是一個極為重要的問題,它甚至關系到我們一輩子的幸福。
孩子的出生對任何一個家庭來說都是一件大事,尤其是第一個孩子的出生,標志著家庭從兩人世界進入了三人世界。但是,正因為進入了三人世界,婚姻中的排序問題隨之也出現了。有一位新爸爸在孩子出生以后這樣描述自己的地位變化:從二把手降為三把手我是有思想準備的,但我的妻子也不能關注孩子的大便勝過關注我的升遷啊——這次競聘,我沒有成功,我希望跟她談一談我的感受,沒想到她根本充耳不聞,她感興趣的只有寶寶的一顰一笑。這位新爸爸還不錯,早早地對自己家庭地位的下降做了思想準備,可惜的是,他還是不免產生了被忽視的感覺。如果說,這種情況只是在新生兒剛剛出世的一段時間出現,那還可以算是正常的,因為新生兒畢竟需要母親的全力關注。問題是,在一些中國的家庭中,即使孩子長大了,這種排序也不見得會變化。更糟的是,很多父親也會加入母親們的行列,把孩子放在最優先的位置,造成了孩子不但比配偶重要,甚至比自己都重要的局面。
家長為什么會這么做呢?歸根到底,是因為很多中國家長有兩個情結:光宗耀祖的情結和養兒防老的情結。在家庭的范圍已經縮小到三至四人的今天,光宗耀祖當然不再是指光大門楣,給祖上增光了,如果孩子做出的成績會給父母長臉,父母就會感到很滿足。我認識這樣一位母親,每每人們談到她那在北大念書的孩子,她的臉上就會不由自主地漾起自豪的笑容。如果說光宗耀祖還是一個虛的面子問題,那么養兒防老則是一個實打實的現實問題。一些家長相信,只要我們現在愿意為孩子付出一切,孩子長大以后,也會愿意為我們付出一切,等到我們年老以后,就可以安享孩子們的奉養了。由于有了這兩個想法,有些家長們就把全部的家庭資源都向孩子傾斜,孩子需要什么,就盡一切力量去滿足,寧可自己吃苦,也要孩子得到最好的待遇。
可惜的是,良好的愿望并不是都能夠實現的。我就知道有這樣一個家庭,家長把希望大部分都寄托在長子身上,家庭的資源全部向長子傾斜,只給長子零用錢,只給長子請輔導課程的家庭教師,只培養長子彈鋼琴,每餐吃飯只給長子烹調他專屬的菜肴,其他子女一筷子都不能夾。而結果是,父母年老生病時侍奉在病床前的卻是其他子女,長子除了每年逢春節打一個電話問安,看一次父母,從不承擔任何一項子女應盡的責任。
事實上,即便孩子不想忘恩負義,孩子也很可能達不到父母對他們的期望。首先,孩子念書不是為父母念的,即使他們做出了一些成績,也是他們自己的成績,所謂光宗耀祖不是孩子的目的,只是父母心中的一個執念而已。其次,現在中國家庭的主要模式是只包括夫妻和孩子的核心家庭,如果算上夫妻雙方各自的父母,就形成了421的延伸家庭的模式。也就是說,在一對夫妻的下面是一個獨生子女,而在這對夫妻的上面卻有四個老人。現在的小夫妻雙方都有自己的工作,下班以后還要照料自己的孩子,時間和精力都有限,能有多少力量來照料四個老人呢?
4-2-1的家庭模式已經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養兒很難防老。這個模式中一共包括了七個人,而七個人中有四個老人和一個孩子,如果其中一個老人和孩子同時生病,小夫妻是會把主要精力放在父母身上還是孩子身上呢?這個答案我們大家應該都很清楚。因此,盡管我們在孩子小的時候付出了我們的一切,在我們年老的時候,孩子是不可能為我們付出一切的。到了老人需要照料的時候,光宗耀祖不能拿來當飯吃,養兒防老只是老人一廂情愿的想法,難以付諸實行,唯一能夠依靠的就只有自己的配偶了。
即使從婚姻的實質來看,配偶的重要性也應該超過孩子。婚姻組成的不但是一個感情的聯合體,還是一個利益的集合體。當孩子長大成人結婚成家以后,孩子就組成了自己的利益集合體,從此,孩子和家長分別隸屬于各自的利益集合體。一旦有了牽涉到各自利益的事情發生,孩子很自然地會首先考慮自己集合體的利益。兒子是屬于媳婦的,女兒是屬于女婿的,這是任何一個家長都應該牢記的事實。所幸的是,配偶和我們所組成的利益集合體還繼續存在,從這個意義上說,配偶也應該比孩子重要。
所以,作為家長,雖然說我們應該盡全力地去養育我們的孩子,但是,在婚姻的任何階段我們都不能因為把全部注意力和資源都放到了孩子的身上而忽視了我們的配偶。畢竟,我們不可能和孩子生活一輩子,但是我們卻將和我們的配偶生活一輩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