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學中的移情研究是一個重要而富有挑戰的課題。從共時平面看,移情影響著話語的生成和理解;從歷時平面看,移情也影響著語言成分的演變。主要集中在:移情形式和移情值高低的判定,移情影響語言的范圍和移情原則的沖突這三個問題上。
《現代漢語語用移情研究》明確地提出了“移情點”的概念;創造性地提出了“移情線”的概念;廣泛討論了移情在語言中的分布情況;初步討論了句子移情值的計算;探索性地討論了移情研究的分析方法。
“移情”本質上是一種具有人際功能特征的普遍性心理狀態,是人際交往中帶有規約特征的情感策略。長期高頻使用使這種語用策略產生分化:一部分已經語法化為句法上的特征,成為語言上帶有移情特征的有機組成部分,這部分屬于功能句法的范疇;另一部分還沒有語法化,是實時話語表達策略的一部分,仍屬于語用學范疇。前者一般稱為語用語言方面;后者稱為社會語用方面。但本質上,這兩個方面在語言中區分并不明顯,大多數移情現象還是介于規約和非規約之間的過渡帶,反映了語用法到語法化的固化過程。理論上,我們日常的話語基本上或多或少都帶有移情的特征,“移情”是提高話語交流效果的一種長期自然選擇。正是這樣,語言中的移情現象應該是語法的重要組成部分。而這方面的研究,尤其是關于現代漢語語用移情的研究,目前還沒有受到應有的和足夠的重視,或者說還沒有給予全面深入系統地探討。從這個角度看,向華博士的新著《現代漢語語用移情研究》的出版不僅適逢其時,而且有填補空白的價值。
《現代漢語語用移情研究》一書從語音平面、形態平面、詞語平面、句法平面等不同層面,對現代漢語中的移情現象作了全面的梳理,既論述了移情現象的句法表現,也涉及這種句法表現在語境中的變化。全書以“移情點”為核心,考察了句子移情點和對象移情值的變化對移情序列、認知序列和表層的句法序列的影響,認為移情現象在句法上的表現就是對象的隱現和組合序列的調整,但移情和句法之間關系的內在基礎卻是聚合上的對立,沒有對立就沒有比較,沒有比較就沒有組合的變化。所有的移情值差異最終都通過對立得到體現。因此,移情現象在語言中的表現是一個聚合關系和組合關系的合力。這可以看成是語言移情系統的運轉機制,而移情點和移情序列分別是這個運轉機制的動力和表現方式,句法序列是這個運轉機制產品的外化結果。
《現代漢語語用移情研究》還根據現代漢語移情現象的不同側面,劃分出不同的移情類別。根據移情的心理方向,移情可分為離情和入情。前者就是言者將關聯對象從心理上拉遠的一種移情現象;后者是將關聯對象從心理上拉近的移情現象。這兩種的移情現象有時同時統一在一個句子中,形成一種的混合現象,即我們從不同角度看同一個句子既有離情,又有入情,但“離”是為了“入”。根據言者和對象之間關系的方式不同,可以將移情分為立場移情和視角移情,前者又叫強移情方式;后者又叫弱移情方式。強移情方式強調的是言者心理上的移位,言者直接站在聽者的位置上一起思考和說話;弱移情方式,僅僅是言者認知視角上轉換到聽者一方,并不產生心理移位。從移情和言者的關系來看,又可以分為言內移情和言外移情,言內移情就是和言者直接關聯的移情方式;言外移情就是和言者沒有直接關系,移情對象都是旁人,言者僅僅是個觀察者這樣的移情。但是,不管是言內移情還是言外移情都會涉及到言者,只是直接和間接的差別而已。一個句子中,一般有多條的移情線,它們互相影響,互相交叉。
綜合起來看,我們認為該書對現代漢語移情現象的研究,有以下幾個方面值得肯定:
1.明確地提出了“移情點”的概念。張伯江(2002)稱為“移情焦點”,但并沒有對這個概念加以解釋,也沒有論述到它對移情研究的重要性。該書,不僅論述了“移情點”,而且闡述了“移情點”和“移情線”以及句法序列之間的共變關系。
2.創造性地提出了“移情線”的概念!耙魄榫”也叫“移情序列”,主要反映兩類關系:句子內部對象之間的移情極差序列和句際之間的移情極差序列。書中認為,句子的表層序列除了受到認知可及度的影響之外,還受到移情值極差序列的影響,移情值越高的單位越傾向于處于序列的前面,移情序列和句法序列具有像似性;句際移情序列主要反映幾個相關句子之間因移情值的差異而形成的極差序列,這反映了話語的選擇和排列順序的理據。
3.廣泛討論了移情在語言中的分布情況。一般的移情研究是從句子層面切入考察的,然而造成句子移情的原因并不一致,有語音的、形態的、詞匯的以及句子本身結構上的,等等。該書分別從這些方面探討現代漢語中的移情表現,并且認為所有這些移情現象所體現的功能最終都是在句子層面表現。
4.初步討論了句子移情值的計算。移情值的計算是移情比較和排列的前提,所有的移情表現都是通過句法單位移情值的大小來決定的,F有文獻中,對這個問題鮮有涉及,一般都是通過語感的方法想當然認為在對立的幾個單位中,某個單位是移情形式。這樣的方法缺乏科學的依據。該書通過句子中話語者和對象關聯的性質和數量將句子移情值量化,從而可以計算句子的移情值和可接受度的高低。從而使移情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科學性。
5.探索性地討論了移情研究的分析方法。該書中的每個章節既有整體的概述,也有個案的分析。目前,完全從移情角度分析現代漢語的論著還不多,主要還是缺乏分析的有效方法。該書的個案分析為探索現代漢語移情研究的研究思路做了有益的嘗試。
作為一部全面描寫討論現代漢語語用移情的專著,該書還存在一些不足,如:1)限于篇幅,描寫的線條還不夠細,書中只是涉及比較突出的移情現象,對移情現象的解釋也往往只是作了概述性闡釋,還不夠全面深入。2)其次,有些理論設想還需要進一步交代清楚,如移情序列、認知序列和事理序列之間的關系,再如書中認為語法以認知與移情為兩翼,形成一個三角關系,但這個三角關系究竟是何性質,相互之間如何影響?搞清這個三角大致也就確立了移情在語言研究中的位置。
諸如此類的問題,都是值得進一步深入思考的。也希望向華博士能在這本新著基礎上繼續探索漢語的移情問題。
向華于2011年9月來上海師范大學攻讀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博士學位,并以優異成績畢業,順利獲得博士學位。求學期間,向華總是在同門中以師兄身份協助管理和指導師弟師妹們,積極組織學術沙龍,為師弟師妹們排憂解難,頗有人緣;我與他也是亦師亦友,時常就學術問題交流、討論,頗有收益,其中討論最多的也是“移情”問題。畢業后,向華回江西九江學院工作,忙于教書育人,忙于寫作,忙于申報項目,忙得不亦樂乎。蒼天不負有心人,2015年向華獲得國家社科基金項目,這幾年也不斷有新成果發表。衷心祝愿向華在事業上取得更大成績!
陳昌來
2017年3月31日
收起全部↑
李向華,1974年生,安徽省合肥市人。安徽師范大學漢語言文字學碩士,上海師范大學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博士,F系江西省九江學院文學與傳媒學院副教授,漢語國際教育專業教研室主任,南昌大學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碩士生導師,江西省語言學會會員。主要從事認知語言學、語言理論和漢語教學等方面的研究。近年來主持和參與完成省部級和校級項目十余項,在各類期刊和論文集發表學術論文十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