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書為《中國文化經典元素》叢書的首本。叢書重點研究中國旗袍文化中的三大經典要素:圖案、款型與細節,呈現方式直觀、細致。此書主要以1920年代到1960年代約50年間的旗袍服飾為樣本,集中對其圖案進行系統研究,并以“盡量復原原貌”為宗旨,對各個典型時期的旗袍流行圖案進行收集、比照、研究、分析,進而以繪制的方式對其進行直觀地展現。本書中的旗袍圖案,以“復原”的形式呈現,力求色彩、紋樣等各方面的精細到位。這種方式的“復原”,不僅是一種展示方式,也是一種研究手段,以期對旗袍研究學者、當代旗袍設計者、傳統服飾文化傳播者,提供直接可用的有效成果。
本叢書絕不僅僅是簡單的資料集,而是以中國旗袍文化為切入口,深入探究與挖掘旗袍的視覺符號,融合了旗袍經典元素與不同時期的風格特征。本書用繪制的方式直觀展現了1920-1960年代經典旗袍圖案,并附上色塊的CMYK數字色值,對新中裝的傳承與創新有著直接的借鑒意義。本叢書或將成為中國旗袍研究領域中不可或缺的工具書籍,同時此書也可作為戲劇服裝相關人員的專業工具書、旗袍愛好者的專業資料書、旗袍制作者及供應商的專業資料書。
旗袍無疑是中國服飾傳統文化的寶貴遺傳,也是當今最為世人所熟知的中國傳統服飾之一。尤其近十多年來,以“新中裝”概念為首的中國傳統服飾創新設計,日益成為服飾行業的熱門話題。而作為中國近現代服飾文化重要遺產之一的旗袍,在民國時期即被稱為“新中裝”。它一方面繼承和發揚了中國傳統服飾的精華,另一方面又大膽地吸收和借鑒西方服飾的優勢特點,緊跟西方主流時尚之腳步,順應了時代需求,成為民國時期(主要為1920-1940年代)中國女性的第一服飾選擇,甚至一度成為“國服”。新中國成立以后,民國旗袍(亦稱“海派旗袍”)的穿著雖然在大陸地區較為少見,但在港、臺以及其他海外華人群體中,長期以來仍然是女人的主要服飾品類之一,因此1950-1960年代的近20年,可以說是旗袍的另一個黃金時代。
縱觀1920-1960年的半個世紀,旗袍的產生、發展及流行變遷是中、西方服飾文化交流的例證和產物。其對當代旗袍以及其他“新中裝”等的傳承與創新設計具有直接性的借鑒意義。
本書以上述約50年間的旗袍服飾為樣本,集中對其圖案進行系統研究,并以“盡量復原原貌”為宗旨,對各個典型時期的旗袍流行圖案進行收集、比照、研究、分析,進而以繪制的方式對其進行直觀地展現。本書中的旗袍圖案以“復原”的形式呈現,力求色彩、紋樣等各方面的精細到位。這種方式的“復原”,不僅是一種展示方式,也是一種研究手段,以期為旗袍研究學者、當代旗袍設計者、傳統服飾文化傳播者,提供直接可用的有效成果。
劉瑜,東華大學服裝學院教授,中國著名旗袍文化研究者,所著《中國旗袍文化史》一書獲上海市文化基金出版專項,并獲上海2012年上海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專著類一等獎。
邵旻,上海戲劇學院博士,上海戲劇學院舞美系教師,所著《明代宮廷服裝染色研究》已成功申報上海市文化基金出版專項。《中國旗袍文化史》插畫師,擅長電腦繪畫。
概 述 | 四
1920年代旗袍圖案 | 一Ο
1930年代旗袍圖案 | 三四
1940年代旗袍圖案 | 一一Ο
1950-1960年代旗袍圖案 | 一四六